盧秀燕退出後的國民黨黨魁選情/劉益首

劉益首
國民黨黨主席的選情頗有波折,先是主席朱立倫表明交棒,卻又「懇請」台中市長盧秀燕接棒而非只是支持她參選,這一點是否反而增加了盧市長的壓力和負擔(如不光彩感、擋了其他人參選),由很可能選、有些可能選到最後確定不選黨主席,回到「媽媽市長」的原點,說目前盡力做好市政工作就好了,這個轉變還有沒有其他原因?而今盧確定不選後,國民黨內群雄(雌)並起,儼然百家爭鳴,合縱連橫,選情熱度驟升,結局可能如何?
這是一個典型的國民黨內部權力動態與政治角力的縮影。以下分幾個層面來解析:
一、朱立倫的「懇請」戰術:誠意還是戰略?
朱立倫表面「交棒」,實際「欽點」盧秀燕,這是一個高度政治性的動作,透露出以下幾個訊號:
1、自我延續或影響力轉移:
他看似不參選,但藉由「指定接班人」的方式,維繫自己的影響力。如果盧接手成功,等於朱系繼續掌握黨機器。
2、「懇請」而非「鼓勵參選」:
用「懇請」的語言讓盧秀燕騎虎難下,一旦不接受,恐被外界解讀為推卸責任、不挺黨。盧若接受,則被標籤為「被欽點」,反而喪失民意自主性。
3、壓縮其他參選空間:
朱此舉,無形中壓制其他潛在競爭者,例如侯友宜、江啟臣等,有「先聲奪人」的意味。
二、盧秀燕從「可能參選」到「確定不選」的轉變原因:
除了明面上的「市政優先」說法,背後可能有幾個更深層次的考量:
1、政治風險評估:
黨主席難為,國民黨目前正處於調整期,接手可能會成為眾矢之的。盧若參選失利,未來政治行情將大受影響;即便當選,也可能陷入各派系拉扯。
2、形象維護:
她一向以「媽媽市長」形象示人,參選黨主席勢必涉及更多鬥爭與權謀,可能損害她在中間選民與女性選民間的清新形象。
3、地方壓力與選區算計:
台中是關鍵選區,國民黨地方派系未必樂見她「北上」拋下市政。若她2026不連任,黨在台中的布局恐受影響。
4、被迫表態 vs. 自主權衡:
她可能原本只是「被拱」參選,主動性不高。朱立倫的懇請反而讓她有壓力,必須更早、更清楚地表態退出。
三、盧退場後的局勢:「百家爭鳴」、「合縱連橫」
盧退選後,黨內權力真空出現,競爭反而更激烈:
1、主要可能參選人:
趙少康:資深媒體老闆、前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神勇開創,口才便給,但嫌誇傲。
郝龍斌:前台北市長,軍界、深藍板塊扎實,然與柯營素有瓜蒂是隱憂。不過近日他謂與柯文哲恩怨已翻頁(放下),與趙少康協調後,表明極願參選,呼聲驟高
江啟臣:前黨主席,具基層動員力與中部實力,有回鍋可能。
傅崐萁:有強烈野心,已多次釋出訊號,深耕花東但具爭議性。這兩天他已憋不住「豁」出來了,明白表示參選意願,總召旗下立委團隊笑呵呵的招手。
韓國瑜:目前不明確,但若表態支持他人,也有極大影響力。
連勝文 or 戴伯特等中常委系統:黨內深層權力結構不容忽視,然狀態似暫停。
侯友宜:若想延續政治生命,黨主席是一個潛在選項。
2、未來態勢:
派系重新盤整:朱系、韓系、本土派、地方派系都會積極布局。
民調與輿論戰開打:候選人需證明自己不僅能領導黨,還能帶領選戰。
「團結」將成關鍵詞:過去的教訓讓國民黨意識到內鬥的代價。
四、可能結局走向:
1、傳統本土派重掌黨權(如江啟臣) 順應基層呼聲,有助黨務整合,穩定性較高。
2、韓系勢力突圍(韓本人或其代理人) 帶來高人氣,但內部對立可能激化。
3、黑馬勝出(如地方派系推人)若整合成功,可能創造新局;但風險也高。
4、傳統權貴回歸(如連系或資深中常委)、可能引發「老人政治」批評,與民意脫節。
盧秀燕的退選,固然讓部分人失望,但也讓國民黨避免了一場「欽點失敗」的尷尬局面。接下來的黨主席之爭,將成為國民黨是否能真正改革、團結、並為2026及2028布局的試金石。每一位參選人不只是爭奪黨職,更是在爭奪國民黨的未來路線與靈魂。(照片本報資料照)
- 記者:台灣好報
- 更多生活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