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下游未撤離惹議 「垂直避難」非新創

堰塞湖下游未撤離惹議 「垂直避難」非新創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圖/讀者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釀至少14死,下游光復鄉災情慘重,花蓮縣府遭指未及時撤離民眾,花蓮縣府又反指內政部新創「垂直避難」法,內政部昨(25)日則回應垂直避難並非新創,是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單位所規劃的避難原則,來來回回讓中央、地方互槓又一鍋。

究竟何謂垂直避難(vertical evacuation,或垂直撤離)?《NOWNEWS今日新聞》本篇帶您了解。

什麼是垂直避難?

根據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於2019年發布的第三版海嘯來襲時垂直避難指引,有鑒於沿岸城市可能發生海嘯,通常會在地震發生後來得又快又猛,不可能及時疏散全部民眾,恐導致嚴重人員傷亡,故唯一可行的方法是在特殊設計的建物裡進行垂直避難。

另根據國際海嘯資訊中心(ITIC),民眾遇上海嘯時若無法及時逃到地勢較高的地方,應躲進因應地震、海嘯等天災而特殊建造、能短時間撐過至少12至24小時,且高度應大於洪水水位的建物中,稱為垂直避難。

(資料來源:FEMAITIC

國內專家怎麼說?

針對避難方法,消防署指出,水災的避難原則為就地避難或垂直避難,低窪地區則需前往避難收容處所;而當災害發生、需要疏散避難時,會由各村里長、警察或消防人員協助引導疏散避難。

而若是海嘯來襲,消防署表示,也以垂直避難為原則,建議高度為3層樓以上,應往內陸、高處進行避難,並遠離海岸邊。

另外,根據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由於水流具有衝擊力和浮力,民眾若在不熟悉的地區遇上水患,千萬不應嘗試涉水穿越,且當水流快速、水位上升時,外出避難的危險性也會跟著上升。

因此,如果民眾所在的建築物為2層樓以上,可以盡快往高樓層移動,採取垂直避難;若是1層樓平房,則建議到地勢較高的場所避難,或前往政府的避難收容場所,避免受困。

目前有哪些相關經驗?

針對花蓮縣政府說垂直避難是中央新創,一位曾經參與多國災害救難的資深搜救隊成員日前受訪指出,垂直撤離是早被全球公認為洪水、海嘯、颶風等災害中的重要避難方式,花蓮縣政府宣稱該法是內政部新創,簡直不可思議,更是對救災知識的無知或刻意誤導。

該人士提到,2018年印尼爪哇島發生洪水時,多位居民藉由政府指定的垂直撤離避難所躲過一劫,2021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風災發生時,也曾以垂直避難法挽救數百條生命。

事實上,在台灣,早在2018年,當時由傅崐萁擔任縣長的花蓮縣政府就曾提出「107年度花蓮縣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其中就將垂直避難列為疏散撤離的原則之一,代表縣府長久以來都知道垂直避難代表的意義。



相關新聞


堰塞湖溢流曾9次通報?他曝「時間點和撤離人數」怒揭真相


撤離人數從600突改8000?縣府基層寒心喊:警消是神仙嗎


花蓮災情慘 486先生表態不捐款!加碼怒轟卓榮泰:越來越不爽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