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2024年11月28日,總統賴清德出席「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致詞,說明強化國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圖/總統府提供)

[NOWnews今日新聞] 「強化心理健康韌性工作,公私部門一起做,不漏接任何一個人。」2024年11月28日,總統賴清德出席「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致詞;時隔近10個月,行政院宣布「身心調適假」適用公務員,卻挨批吃不到。

今(2025)年9月18日,行政院宣布公務員適用「身心調適假」(簡稱心理假),全國36.3萬名公務員受惠,並於10月10日「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施行。公務員每年可請3天心理假,併入事假計畫。這是繼學生、教師之後,取得心理假的群體。

36.3萬公務員享3天心理假 「世界心理健康日」上路

心理假源自於美國奧勒岡州(Oregon),2019年奧勒岡州衛生局調查顯示,自殺是10歲至34歲第2大死因,在專家、學者及學生討論下,催生出「奧勒岡州 2019 年眾議院第 2191 號法案」,允許學生每3個月學期制下,可以請5天假含「心理健康假」(mental or behavioral health)在內。

台灣也藉此模式,發展出心理假制度,由大學自主推動,接著擴及高中職學生。今年8月12日,教育部公布《教師法》部分修正草案,宣布教師每年可享3天心理假,合併事假,卻遭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批評是「看得到吃不到」。


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簡稱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呼籲政府,心理假應該放勞工朋友使用。(圖/全教總提供)

全教總批心理假教師「看得到吃不到」 呼籲開放勞工階級

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簡稱全教總)理事長侯俊良接受NOWNEWS專訪指出,按修正草案內容「因應總統政策,為建構友善校園及職場環境」頒布教師可請心理假,卻與事假合併,對第一線教育工作者來說是「換湯不換藥」,意義不大。尤其是當教師的心理壓力,就是來自工作環境時,例如請心理假期間,課務及行政工作,必須由其他同事代勞,根本不敢請心理假。

侯俊良表示,教育部推動社會情緒學習(SEL,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要求教師教學生紓壓,卻未從源頭減壓,形成政策矛盾。他觀察指出,教師所面臨的壓力包括:教育部過量KPI與宣導、班級人數未降卻要求個別化教學、家長申訴、排課與代理師資不足等,「問題根源出在制度與人力,而非要老師自我消化。」他語帶無奈說。

「不只教師,各行各業的勞工都該享有3至5天心理假。」9月17日,全教總發出聲明提出訴求,政府應推動有別於事假的心理假,並納入《性別平等工作法》、《勞動基準法》等法律明確規範,讓高壓行業如教育與醫療工作者,享有該權益。侯俊良強調說,「教師群體尤需完善的諮商輔導支持體系,確保職場健康。」政府應給予高度支持。

事實上,公務人員心理假政策制訂前,銓敘部原本持反對意見,包含「公務員請假恐影響民眾服務品質」、「心理假有標籤化的疑慮,讓有需要者不敢請或僥倖者濫請」等理由。


公務人員身心假實施 真看的到也吃的到?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促成心理假制度,順利讓公務員享有該福利,下一步她將推動企業開放心理假。(圖/記者陳偉周攝)

立委吳思瑤:下一步推動企業開放心理假

銓敘部由反對到支持心理假的關鍵為何?協助促成推動的民進黨立委吳思瑤透露,總統賴清德競選期間,她建議賴必須把國人的心理健康納入政見,賴清德採納她的建議,提出「健康台灣」遠景,內容涵蓋打造心理健康相關政策。心理健康成為重要國家政策後,銓敘部也接受公務員享有心理假權益。

台灣讓公務員享有心理假與國際接軌,放眼全球如美國與澳洲聯邦公務員,機關接受將心理健康因素納入病假申請,不需要證明文件。吳思瑤總結說,心理假制度是一項進步法案,未來會持續監督公務員心理假制度上路後的執行情況,待制度穩定再開放到民間企業,「不能強硬上路,以鼓勵方式進行,例如導入ESG等方式,讓企業有願意提供勞工心理假。」

更多內容請點閱《心理假。心裡放個假》數位敘事專頁



相關新聞


放假「心」制1/10年自戕429人 青少年心靈危機大調查


放假「心」制2/高中職身心假實施周年 不到1成學生使用


放假「心」制3/大學心理假先行 第一位推手是他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