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高中延後上課有譜?教育部:不宜貿然推動

國高中延後上課有譜?教育部:不宜貿然推動
學生上課示意圖。(圖/記者王郁勳攝)

[NOWnews今日新聞] 民眾日前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提議,將國高中時間改為「上午10點到下午4點」,破萬人附議已經成案。教育部今(13)日正式回應,各界意見差異仍大,牽涉到家長上班及接送、學生安全、地區交通資源、學習品質與教育價值、家庭生活作息、學校作息及管理、教師授課時數等諸多層面,此等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貿然推動。

根據提案內容指出,建議全面移除非必要多元課程,將國高中生上課時間縮短為上午十點至下午四點,有效改善學生睡眠品質與時間,成就更好的學習效率。國高中生已有能力自行通勤上下學,因此大可不必將上學時間配合家長上下班時間。教育部初步感謝相關關注議題民眾,但因為涉及地方政府權責,會再研處,並在今日正式回應。

針對上課時間調整,教育部表示,現行高中每週上課35節,若延後至 10 點上課,預計上午將減少2節課(每週共減少10節),會導致學生無足夠時間學習課綱規定的內容與培養基本素養,並將壓縮課間活動時間。國中每週學習總節數為32至35節(每節45分鐘);若延後上課,依現行節數規定,放學時間勢必需至 16:30 以後,未必利於學生獲得適當的休息時間。

教育部指出,國中學生在校作息屬地方政府權責,需綜合考量地方特性、交通狀況、學生安全、家長接送需求等因素來訂定規範,而教今年10月28日諮詢會議地方政府所提意見一致,皆是「維持現狀」。本次提案熱議,贊成與反對的意見兩極化,與109年類案狀況類似,尤其在國中階段的上課時間調整,各界意見仍差異大,諮詢會議中各與會代表亦指出課綱調整茲事體大,重大教育工程尚不宜貿然推動。


針對「關移除多元課程部分」,教育部表示,多元選修課程的設置提供學生依興趣與進路探索更多學習機會,培養自主規劃與適性發展的能力,仍有保留多元課程之必要。

另外針對有關學生休息、睡眠改善及促進身心健康部分,教育部說明如下:

(一)學習融入SEL與數位學習:
本部於114年2月19日頒布「教育部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在當前政策引導與支持下,學校與教師也關注如何在課程與學習生活中融入「社會情緒學習」(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幫助學生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與負責任決定等學習;此外也培養應用數位科技、線上學習資源推廣與AI輔助學習,提升學習效率與數位素養,並推動自主學習,培養學生能夠有效時間管理、自我決定、提升學習效能。

(二)新增身心調適假:
為提倡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自我覺察、自我照顧與正向看待心理健康支持相關資源,本部國教署自113學年度起於「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新增「身心調適假」請假別,讓身心調適成為正當的請假事由,有助於協助學生更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況,亦促使教師、家長重視與覺察學生的心理狀況與需求,本部國教署將持續宣導及督導學校落實相關規定。

(三)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機制:
依據「學生輔導法」(以下簡稱學輔法)第6條規定略以,學校應視學生身心狀況及需求,提供三級輔導服務,另為反映實務現場學生輔導需求,學輔法於113年12月18日修正公布,合理調整及增加校園專業輔導人力(包含:專輔教師、心理師及社工師等),並持續補助各地方政府及學校辦理相關增能研習及編制相關手冊,提升學校人員及家長對於學生心理狀態之覺察及即時協助。

(四)鼓勵地方政府試辦國民中學學生作息調整:
有關國民中學早自習採彈性機制、避免強制早自習部分,本部國教署將參考國家衛生研究院提供有關青少年睡眠之生理時鐘、睡眠對青少年影響的研究,鼓勵地方政府就地方需求進行考量,研議早自習彈性制或試辦機制之可行性,並評估辦理專家諮詢;亦將持續向各國高中宣導,於訂定學生在校作息時間相關規定時,應依循民主參與之程序,與學生、教師及家長充分溝通,並落實「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維護學生休息及健康權利,就午休、課間休息時間予適當衡酌調整,以幫助學生在校生活時,有較充裕的休息及緩衝時間,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五)學生通學交通配套措施:
本部國教署將持續推動就近入學、補助偏遠地區及非山非市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通學交通費等相關計畫,並持續每年定期配合交通部彙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增班」、「延繞駛」、「調整班次」之需求,提供交通部研商協處,透過逐步建置大眾運輸網絡,以提供學生便捷之通學方式。



相關新聞


國高中上課延至10點!家長多數不挺:難做到、要趕上班前送小孩


國高中10點上課提案破萬附議 教師:課綱不鬆綁難以落實


提案國高中「10點上課」成了 教育部承諾這日期前給具體回應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生活新聞
人氣生活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