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論壇》陳佩修/新東協之前景與台灣機遇

東帝汶正式加入東協,成為第11個成員國,象徵東南亞區域合作邁入新階段。(圖/美聯社/達志影像)
[NOWnews今日新聞] 包容性整合:從十國到十一國的再造
從十國到十一國的再造 2025 年 10 月,東帝汶正式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 成 為 第 十 一 個 會 員。這是自 1999 年柬埔寨入會以來東協首次擴編,象徵著這個區域組織邁向 60 週年(1967-2027)的「新階段」。「東協11」不只是數字變化,而是整個東南亞區域秩序的一次制度重構;它既反映東協包容與整合的理想,也揭示出未來十年東南亞在地緣政治、經濟發展與制度治理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面臨的挑戰:制度整合與能力落差
制度整合與能力落差依據「新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觀點,區域組織的擴張不僅是地理延伸, 更是身份與規範的重塑。然而,理想之外的現實挑戰更加艱鉅。東協的決策傳統建立在「共識原則」(ASEAN Way)之上,這是區域和平的基礎,但同時也是效率的桎梏。隨著成員擴增與差距擴大,內部共識更難形成。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的分析指出,隨著成員數量與制度差異的增加,東協在決策協調上面臨「制度摩擦」與「集體行動遲滯」的壓力。這種情況使「共識原則」成為整合進程的結構瓶頸,也迫使東協思考是否應引入差異化整合機制(Differentiated Integration),以避免一體化陷入「最低公分母效應」。這正是「東協11」的最大制度壓力測試。
東協的第二項挑戰在於發展不均與能力落差。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國快速邁向中高收入,而寮國、柬埔寨、東帝汶等仍處於基礎建設與制度發展的初期階段。 東亞論壇(East Asia Forum)分析指出,新成員若缺乏行政、法治與技術能力, 將拖慢整體政策協調,形成「兩速東協」(two-speed ASEAN)。 這種提醒:「包容不能以犧牲效能為代價。若缺乏差異化責任設計,東協將從整合走向分層。」 與本文觀察一致:若東協無法建立制度化的「差距補償機制」,強國可能深化合作,而弱國則被邊緣化。從經濟安全觀點看,這不僅削弱凝聚力,也可能讓外部大國更容易介入分化。
再造的契機:地緣與制度的雙軸更新
地緣與制度的雙軸更新儘管挑戰重重,「東協11」同時帶來再造契機。地緣上,東帝汶連接印度洋與太平洋航道,為東協提供戰略縱深,也使其在「印太經濟架構」(IPEF)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之間擁有更多自主空間。經濟上,東帝汶的能源潛力與年輕人口結構,為東協注入「後發動能」。制度層面上,東協可藉此檢討自身架構,從「鬆散的經濟共同體」轉型為「包容且有層次的制度體系」,並強化援助與監測功能,培養新成員的制度能力。然而,「再造」不僅限於制度調整, 更涉及情感與象徵的重構。東帝汶入會不只是政治或經濟事件,而是一種「區域情感的整合」(emotional integration),提醒人們東協的力量不僅來自市場,更來自「共享的歸屬感」。這一觀點凸顯了「包容性整合」(inclusive integration) 的象徵層面:在多元差異中追求認同,在不對稱關係中培養互信。
台灣的啟示:戰略佈局與執行策略建議
戰略佈局與執行策略建議對台灣而言,「東協11」的誕生既是挑戰,更是戰略機會。台灣長期以「新南向政策」深化與東協的經貿往來,如今可從三個方向再布局:
(一)經濟策略:共創而非外移。台灣企業應轉向「共創型投資」模式,例如在印尼、越南與東帝汶間建立綠能、農業科技與數位金融方面的合作。(二)外交策略:功能性參與暨多層合作。台灣可透過衛生、教育、減災、氣候等非政治議題建立多層次合作網絡,提升能見度與信任度。(三)安全策略:打造印太鏈結節點。臺灣可以結合科技優勢與東協的基建潛能,推動「台灣—東協創新永續平 台」,共建標準與生態系。
在執行策略方面,有四項建議:
(一)成立「台灣—東帝汶經濟合作促進會」,由外交部、經濟部與工商團體共同設立,協助東帝汶培育中小企業與能源技術人才。(二)設立「台灣—東協永 續發展基金」,支援新興市場的綠能、醫療與數位教育項目,作為新南向政策的第二支柱。(三)強化區域智庫與學研聯盟,建立「台灣—東協治理與永續研究 中心」,推動學術與政策對話,提供長期區域風險分析。(四)制度化區域情報觀 測機制,政府應設立「東協情報與策略觀察室」,定期追蹤政策動態、地緣風險與投資環境。
結語:從認知更新到行動參與
東帝汶的入會,不只是東協的一次「擴容」,而是整個區域體系的再造實驗。從學理上看,這正體現了「包容性整合」(inclusive integration)的精神:一個成熟的區域組織,不再以同質化為目標,而以多元共存、互補成長為核心。「東協11」的形成,使區域合作從經濟整合轉向社會與制度整合,開啟「區域再造」 (regional reconstruction)的新階段。 這樣的再造不僅關乎制度調整,也關乎集體認同的重構:如何在差異中追求共識、 在不對稱中形成互信,將決定東協能否在印太格局中維持自主性與凝聚力。 對台灣而言,理解這種包容性整合的邏輯,是介入區域、尋找合作定位的關鍵。 未來的亞洲不再是一張靜態的地圖,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制度網絡。唯有主動參與這場區域再造,台灣才能不只是觀察者,而是「新東協時代」中能夠共同塑造規範與價值的行動者。
●作者:陳佩修/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終身特聘教授 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opinion@nownews.com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陳佩修/台泰關係新展望:駐泰代表藍夏禮專訪解析
名家論壇》陳佩修/從阿努廷上位、塔克辛退場 看泰國深層體制
名家論壇》陳佩修/塔克辛勢力與當前泰國政治的三角對峙
- 記者:nownews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