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院細胞再生治療曙光 自己的膝蓋自己救

依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約有350萬人飽受膝蓋問題困擾,常因傳統治療的反覆循環而疲憊。花蓮慈濟醫學中心細胞治療臨床及研究團隊合作,退化性關節的問題以細胞再生療法的方式,喚醒病患身體內的修復工程隊,達成「自己的膝蓋自己救」!目前採用的治療方案,不僅幫助病友獲得具提改善,成效已獲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驗證,並發表於權威期刊《轉譯醫學雜誌》。

70歲的陳女士因為膝蓋疼痛而到花蓮慈濟醫院治療,經疼痛科王柏凱醫師檢查後,陳女士的關節退化為二到三期,雖不至到需開刀的程度,但已讓陳女士疼痛且影響日常行動。陳女士試過止痛藥以及膝關節玻尿酸和PRP血小板注射療法,但仍是無法獲得改善,她後來決定嘗試間質幹細胞療法,經過自體幹細胞培養再生後注射至軟骨。
追蹤三個月後,陳女士主觀感受到疼痛減少許多,而且日常生活也獲得改善,醫師客觀記錄陳女士爬樓梯的速度,從上爬六個階梯需要八秒進步為只要四秒,步態相當輕盈,且能雙腳交替正常上樓。原本無法蹲下,治療後蹲下動作也變得穩健。

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說,他在診間遇過許多為膝蓋退化所苦的民眾,更因傳統治療的反覆循環而疲憊。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可以使病苦獲得明顯的改善,但研究顯示大約有20%的病人,術後依然有慢性疼痛、僵硬或是不自然的感覺;這些並非手術有問題,而是退化性膝關節炎對神經、軟骨、滑膜與周邊組織造成了不可逆的變化。如果可以更早阻止發炎與退化,很多人不需要走到開刀這一步,因此現行再生醫學的幹細胞治療,主要就是希望幫助病人損傷的軟骨可以自行修復、緩解疼痛、改善功能,延長膝蓋的使用時限。
王柏凱主任表示,目前這項療法必須由醫師親自為病人採集少量骨髓,過程僅需局部麻醉,約五分鐘即可完成,骨髓具有天生的再生能力,所以採取少量骨髓不會損害健康。採集後馬上送往細胞研製中心培養間質幹細胞,中心會進行嚴格的細胞活性、純度、數量及安全性檢測,最後再由醫師將高品質的細胞製劑精準注射回病人膝關節腔內,啟動修復。

在人體,「間質幹細胞」就像是一支技術精良的修復工程隊,是身體組織修復的源頭,具有「組織修復與再生」、「抗發炎與免疫調節」的特色。「細胞再生治療」即是讓退化性關節炎不再是消極的止痛,而是將工程隊精準的派遣到最需要的地方修復。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採用的治療方案,成效已獲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RCT)驗證,並發表於權威期刊《轉譯醫學雜誌》。

花蓮慈濟醫院不僅是可執行這項治療的合格醫院,且在慈濟基金會的支持以及林欣榮院長的推動下設有「基因暨幹細胞研製中心」,是全臺極少數擁有自製細胞能力的醫學中心,也是東部第一座世界級的細胞製備場所。價值高達三千萬的「手套箱」,更是全臺灣第一個通過衛福部查核使用的細胞研製設備,保障製程的最高安全標準,已獲核准可使用於「退化性膝關節炎」以及「脊髓損傷」。
中心主任孫立易表示,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最自豪的即是高劑量高產能以及快速製程,細胞培養製程僅需兩到三週,一次產出可達近四千五百萬顆幹細胞,而從培養到儲存均在院內完成,提供更高的穩定性與信賴度。

目前已有多人於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接受幹細胞療法,另一個例子是66歲的慈濟志工牛先生,治療前疼痛指數達6分、膝功能指數達15分(分數越高功能越差),經注射自體間質幹細胞治療六個月後,疼痛指數和膝功能指數都降至零分,生活品質綜合評分從治療前的73分提升為95分。牛先生說,現在已經可以每天到田徑場慢跑5圈再走3圈。
有鑑於病人高度滿意的回饋,團隊也籌備結合細胞凍存技術的「2.0方案」,未來病患僅需抽取一次骨髓,即可將細胞冷凍儲存供未來治療使用。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團隊將積極推動這項細胞再生療法,疼痛科王柏凱主任將以「膝關節再生革命:幹細胞治療的機制、證據與臨床挑戰」為題,於12月7日下午2點,於南港展覽館台灣醫療科技展慈濟醫療展位,分享這項已具有臨床與研究證據的治療方式,民眾也可藉此了解這項創新療法的各個面向。

撰文/吳宛霖;攝影/花蓮慈濟醫院
- 記者:TCnews慈善新聞網
- 更多生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