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不是新創的專利,傳統企業也能靠微服務變敏捷
花旗全球數位暨雲端科技董事總經理Brad MillerBrad Miller表示,舊有平臺龐大又封閉,必須打破此架構,走向微服務平臺。而他的做法是將系統拆解成UI層、服務層以及後端資料,先替微服務建立起邊界。圖片來源/Pivotal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相同的典範轉移,也可以在企業IT架構看見。早期IT架構強調集中化管理,工作負載在各分支運算完畢,批次回傳至中樞管理機構。到了私有雲時代,以虛擬化技術為基礎,將運算資源抽象化成資源池,應用程式與底層基礎架構的相依性變得更低。
現在則是行動應用優先的時代,雲端技術愈發成熟,雲端原生應用程式成IT大廠的新寵兒,將應用程式的顆粒度切的更細緻,讓它適用雲端環境的水平擴充,應付突如其來的流量。再者,這些拆分如積木樂高般的應用程式,已經擺脫過去龐大單套式架構(Monolithic)架構,演化成微服務架構(Microservice)。
根據Gartner去年釋出的調查,微服務及容器共同被列入未來10大具有影響力的技術趨勢。確實,微服務的架構興起,也與容器技術的演進有著淵源。Gartner表示,容器技術讓開發者可以更容易隔離各程序的運作,「非常適合用於開發微服務」,而現代應用程式利用輕量級虛擬化容器技術的進展,打破底層基礎架構的相依性,因此提升了重複使用性。同時Gartner也認為:「微服務可以獨自管理、部署」,因此,仰賴容器技術的快速建置、派送的特性,使得微服務應用程式也能隨需擴充。
科技大廠也紛紛靠以微服務為中心,推出對應解決方案,像是Google、IBM及Lyft就在今年攜手發布了微服務管理平臺Istio;微軟則是主打Azure Fabric Service,讓開發者更容易建置、開發微服務;主打PaaS的紅帽跟Pivotal也支援Docker、Kubernetes,讓應用程式可以用容器型態部署、打包,派送至雲端執行;Mesosphere也推出資料中心作業系統DC/OS不僅可作為微服務執行平臺,而其本身就是以許多開源軟體組成的微服務架構。
力推微服務架構的廠商,恰好也跟原生雲端運算基金會(CNCF)的核心成員相當重疊。該基金會主導許多重要專案,包含容器調度工具Kubernetes、容器Runtime containerd及rkt。
而該理事會組主席是IBM開放技術副總裁Todd Moore,成員更有Google雲端平臺產品副總裁Sam Ramji、Kubernetes專案共同創辦人Craig McLuckie、紅帽副總裁暨首席技術專家Chris Wright。更甚,主導CNCF技術走向的技術委員會,當中也有許多業界的重量級人士,像是Docker技術長Solomon Hykes、Joyent技術長Bryan Cantrill,以及Mesosphere共同創辦人Benjamin Hindman。
各廠商分別調派人馬至雲端原生運算基金會,一同主導重要開源專案的走向,也可以觀察到容器技術的確對雲端原生運算有舉足輕重影響。再者,處在雲端原生時代,微服務是實現該架構的重要手段,在此卡位,更能早一步比其他廠商更洞悉未來市場動向,也能化被動為主動,左右微服務架構的發展。
不過,大型企業首要目標是力求營運穩定,也常導致一門新技術、新架構是叫好不叫座,是否有性質相同、規模相仿的企業使用,也變成公司高層是否導入這門新技術的決策判斷標準。
誠然,大型企業如Netflix、Uber、eBay或是Spotify都已率先導入微服務架構,不過其先天體質就是以提供網路服務為主,系統架構並不如一併提供實體服務、網路服務的業者複雜。
再者,其成立時間都相較老牌企業短,系統包袱較少,在架構調整上有著更大彈性及優勢。不過,這也不意味傳統企業就必須要坐以待斃,將既有打下的疆土拱手讓人。成立於1812年美國紐約州的花旗銀行(Citibank),已經營運超過200年,近年銀行業務也會碰上來自金融科技的挑戰,甚至遭受顛覆,複雜龐大的系統,讓開發團隊很難快速將產品推上市場。
200年銀行導微服務也不嫌晚
因此,花旗消費者銀行業務執行長Stephen Bird就承諾花旗必須轉型,他表示,為了讓花旗能持續成長,除了必須保持開放,不停學習新事物外,「必須願意快速地經歷失敗(fail fast and fail small),這是花旗企業文化中的重要核心,不僅能激起創新,還能更即時地交付價值給用戶。」因應執行長所喊出的轉型願景,執掌花旗雲端平臺的花旗全球數位暨雲端科技董事總經理Brad Miller,在2016年開始推動花旗IT架構微服務化的大轉型,「花旗是家從事銀行業的科技公司,從客戶角度出發思考,而非依循傳統的銀行業思維。」
「我正面臨一個大(Monolithic)問題!」Brad Miller的一語雙關,正點出單套式(Monolithic)架構是企業轉型碰上的大麻煩,而花旗銀行的包袱不只如此,像封閉式基礎架構、步調緩慢瀑布式開發,還有面對改變的內部阻力,「只因為某些實施超過25年不變的規定,許多人也不願改變現狀。」這些老舊包袱讓開發團隊痛苦不堪,想要推出更多新功能,「一年只能發布4次。」
而Brad Miller所提出的轉型總共鎖定三大目標:人、維運工作方法以及技術平臺。 「銀行組織很大,別認為轉型可以一次到位」,反之,Brad Miller先成立了一個創新團隊,部署了76名開發人員,負責開發全新的應用程式,在2016年底,該團隊負責的資產管理系統也已經上線。他表示,這個團隊的目的就是挑戰內部既有規則,「為花旗打造新輪子,繼續向前進。」
同時,Brad Miller也大幅調整正職員工、約聘員工的比例。在2016年,他領導的團隊總共有80%為約聘人員,但他計畫在2017年要讓正職員工占其中80%,「雖然風險很高,但是得要讓開發團隊有自主權,從錯誤中學習,藉此建立更強大的團隊。」
《全文請見iThome(http://www.ithome.com.tw/news/11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