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月特別企劃-音樂史上的父子檔

甜蜜的負荷 父子父女不同調
「假如你的父親是位知名鋼琴家,你在音樂專業上最不該學習的樂器就是鋼琴。」這句話來自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專欄作家克萊門斯(Andrew Clements)在2003年的樂評,該場是由大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與他的兒子安卓立安(Adrian Brendel)一同演出,可幸的是,安卓立安本業是位大提琴家,省去了被拿來與父親比較的程序。該場以大提琴為主的獨奏會,得到了中上的評價──五星等第中的三顆星。就傳統而言,「子承父業」似乎是不爭的觀念,但在古典音樂界中,有個越有名的老爸,似乎就越容易自己帶來壓力,雖然父親一定希望將看家本領通通教給自己的孩子,肥水不落外人田,不過在許多音樂家第二代的眼裡,「知名音樂家父親」的頭銜,對他們是個「甜蜜的負荷」,選擇與父親不一樣的樂器,反倒能讓喜愛音樂的自己能夠喘口氣,不會到處演出都面臨與「偉大的父親」比較的命運。但果真如此?

提攜子女情
就拿布蘭德爾的兒子安卓立安來說好了,在2003年的那場音樂會,其實是他做為主角的「大提琴獨奏會」,但在《衛報》樂評當中,仍然是先以老爸布蘭德爾的表現做為主要評論點──「在G小調大提琴奏鳴曲中,布蘭德爾於慢版樂章展現出預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的靜謐,是整場演出中相當令人感動的一刻,同樣的,他在晚期C大調奏鳴曲裡,也進入超凡脫俗的境界。」──做為獨奏主角的安卓立安,被提到的比重份量完全無法與老爸抗衡,連專業樂評入場,都只注意老爸布蘭德爾的琴藝了,更別提其他買票的觀眾,到底是去聽安卓立安「拉」大提琴奏鳴曲?還是聽布蘭德爾「彈」大提琴奏鳴曲?另外一提,布蘭德爾與安卓立安當時不但在世界各地巡演,更於布蘭德爾的老東家Philips公司錄製了貝多芬所有為大提琴與鋼琴所寫的作品,這也是安卓立安至今唯一的錄音作品,與「唱片等身」的老爸比較起來,不免讓人覺得只是讓孩子沾沾光的安排,更何況那張唱片,其實也可以被算為是布蘭德爾的唱片之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這當然是天下所有父親的共同想法,當自己在音樂界有一席之地,能在某方面具備影響力時,誰不會希望幫助自己的小孩爭取機會?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可說是為孩子處處找機會的「模範爸爸」,他與第二任妻子瑪塔(Marta Domingo,本身也是位知名女高音)所生的大兒子、與他同名的小多明哥(Plácido Domingo Jr.),並沒有選擇與父母同樣的聲樂道路,反而成為一位作曲家,世人能接觸到他的作品,幾乎都是來自於他父親所出版的眾多錄音,包括多明哥與卡列拉斯、黛安娜.蘿絲在1992年的「二王一后」演唱會專輯、1998年在巴黎的「三大男高音」演唱會專輯、2000年三大男高音一同灌錄的聖誕專輯等等,2006年多明哥在世界盃足球賽閉幕典禮上,演唱的就是兒子所譜寫的曲子《Welcome》,更不用提多明哥的種種精選輯,都不忘讓小多明哥的作品也在當中亮相。2009年多明哥的個人專輯《永恆的愛》(Amore Infinito)中,更在開頭連續三首都演唱兒子的作品,可以說是處處幫小多明哥找機會。想知道小多明哥的作曲功力究竟如何?可以拿手邊「三大男高音」或是「多明哥選輯」來仔細尋找聆聽一下,看看老爸唱兒子歌曲是否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味!

隨父走天涯
要拉拔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帶他上台!大提琴家麥斯基(Mischa Maisky)今年九月將在台灣舉行睽違十年的獨奏會,此回幫他伴奏的,就是親生女兒莉莉.麥斯基(Lily Maisky),今年才23歲的莉莉,已經在韋爾比亞音樂節、盧加諾音樂節等世界知名音樂節慶當中演出,近年來,父親麥斯基也開始為莉莉創造更多舞台機會,在麥斯基DG最新專輯《大提琴之歌》中,莉莉也有參與錄音。本次除了為父親伴奏外,更會單獨演奏蕭邦作品,直接站上舞台面對觀眾,用自己的聲音來說服大家。現年高齡79歲的俄國指揮大師羅茲德斯特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不但有個鋼琴家老婆波斯妮可娃(Viktoria Postnikova),更有個小提琴家兒子沙夏(Sasha Rozhdestvensky),去年羅茲德斯特汶斯基大師來台,指揮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時,便帶著老婆兒子一同登台,演出海頓《為小提琴、鋼琴與弦樂團的協奏曲》與舒尼特克《第六號大協奏曲,為鋼琴、小提琴與弦樂團》,形成父母子三人同台的有趣畫面。帶著兒子跟著自己的巡演行程登台,直接將兒子的琴藝展現給世人,不啻是個好方法,但這似乎要有個指揮家老爸,才比較容易做到這一點……

指出一片天
法國大提琴泰斗托特里耶(Paul Tortelier)則相反,自己是位世界知名的獨奏家,兒子楊.帕斯卡(Yan Pascal Tortelier)則是位頗具名氣的指揮家,他是現任巴西聖保羅交響樂團(Orquestra Sinfônica do Estado de São Paulo)的首席指揮,並曾經擔任匹茲堡交響樂團(Pittsburgh Symphony Orchestra)的首席客席指揮,但他最受人稱道的,則是曾在1992年至2003年間,擔任英國BBC愛樂(BBC Philharmonic)的首席指揮,並且在Chandos廠牌下錄製了非常多法國音樂作品,受到樂界相當好評,跟英國大提琴家朱利安.洛伊.韋伯(Julian Lloyd Webber)一起合作的聖桑與霍乃格協奏曲,為這些作品留下英國樂團觀點的版本。雖然楊.帕斯卡的世界知名度沒有托特里耶來得高,但還是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另外,在1990年即辭世的托特里耶,其實與楊.帕斯卡開始活躍的時候錯開,可以見到即使少了父親的庇蔭,楊.帕斯卡仍能指揮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來自匈牙利的超技鋼琴大師季弗拉(György Cziffra),同樣也有位指揮家兒子小季弗拉(György Cziffra, Jr.)。在二次大戰期間,季弗拉父子兩人曾一同被納粹囚禁,小季弗拉還差點去世,經歷過如此生死之關,兩人感情之濃厚不言而喻。小季弗拉在鋼琴上的造詣也很高,但卻決定改行指揮,不知是否為父親太過出名的緣故?兩人在指揮台與鋼琴之間合作相當愉快,季弗拉也與小季弗拉聯手合作,一同留下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與葛利格等人的鋼琴協奏曲錄音。然而在1981年,小季弗拉死於住處火災,據說現場曾發現遺書殘骸,但官方仍認定是出自意外。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季弗拉心碎不已,從此不再與樂團合作演出或是灌錄唱片。許多評論家認為小季弗拉的死讓季弗拉的演奏一蹶不振,無法回到年輕時「李斯特傳人」的風采,但也有人認為季弗拉的音樂內涵因為如此巨變而提升不少。不論如何,小季弗拉的意外離世,讓後世難有機會對他的音樂成就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古典樂壇也少了一對少數能一人指揮、另一人獨奏的父子檔,令人不勝唏噓。

舞台見真章
音樂家第二代搞指揮,台灣前幾年才出現一位活生生的例子,他的父親來頭可不小,就是被視為當代男中音執牛耳人物的費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Dieskau),他的兒子馬丁(Martin Fischer-Dieskau)曾在2008年擔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準音樂總監」一職,當時他接受《MUZIK》訪問時(第20期)就曾提及父親對自己的影響,或許可以視為知名音樂家第二代的共同心聲:

「MUZIK:眾所皆知您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父親(Dietrich Fischer-Dieskau),在成長過程中,一定從他身上看到成為一名頂級音樂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為何最後還是選擇了音樂做為您的終身職業?

馬丁.費雪狄斯考:正因為父親的關係,我從小生長在充滿音樂的環境中,音樂似乎就變成了一種天生的本能,也因此,理所當然選擇了音樂做為職業。雖然這條路的確走來不易,但因為對音樂的熱愛,我從來沒有一刻懷疑過自己的選擇,反而慶幸能一生與音樂為伍,也許其它行業可以帶來更多財富,但應該不會像現在這麼快樂(笑)。」

馬丁.費雪迪斯考在與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經歷過一年的「試用」之後,雙方關係不再延續。走音樂路不容易,背負著父親知名光環的第二代音樂家更不容易,雖然他們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但更難走出自己的路。
因此,不論你的父親有多「偉大」或是多「大尾」,音樂界最注重的還是實力的展現,或許基因遺傳的關係可以讓你多點天分,或許父親血緣關係可以讓你多一點機會,但成敗仍是操之在己。不論有沒有知名音樂家父親,不論自己的樂器是不是跟他一個樣,站上舞台,奏出優美樂章,真正能感動人心的,才是大家所追尋的音樂,才能獲得最熱烈的掌聲。

(全文詳見《MUZIK古典樂刊》第45期)

訂閱方式
1.信用卡訂閱:請填妥訂閱單,直接郵寄或傳真02-25775879
2.郵政劃撥:帳號19995555 謬斯客國際有限公司
3.網路訂閱:PCHOME線上書店、博客來網路書店、MUZIK古典樂刊官網
4.零售通路:全國各大書店
5.電子雜誌:遠通KOOBE、摩客資訊、多讀網、MAG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