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杰樺:肉身經驗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
作為一個非典型編舞家,謝杰樺有著建築與舞蹈創作的雙重背景養成,而貫徹這兩項興趣的,則是他對人類肉身與空間的互動關係。
創作建築時,他好奇設計對人身產生的影響,像是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Berlin)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模擬集中營的壓迫與絕望打造的大屠殺塔(Holocaust Tower),空間對人產生的戲劇性影響令他為之著迷。而在接觸舞蹈之後,古名伸老師的接觸即興則讓謝杰樺理解到,身體可以不只是表達情感的工具,還能作為接收與回應世界的方式。
「有時候身體反應比大腦的邏輯整理還要精準,」謝杰樺解釋,「像是擁抱這個動作,每一個擁抱都乘載了當事人的生命經驗,不能用溫度或角度去計算,也不能被邏輯與科學化整理。」對他來說,這是人類身體最難能可貴,且無法被取代的一點。
早在大學時期,謝杰樺就曾協助建築系學長李佳勳建置展示性互動科技,像是模仿電影《關鍵報告》中揮揮手就讓螢幕翻頁移動的能力,在那個連智慧型手機都還不普及的時代,創造了真實的「科技手套」,動動手指就能放大、縮小與旋轉展示建築模型。後來的李佳勳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並在2006年回台催生了「夜市2006—台灣科技藝術創作工作坊」,將互動設計、擴增實境與通訊科技等前衛的數位觀點與技術帶回台灣,深刻影響了謝杰樺對科技的關注與想像。後來的他開始學習舞蹈、創作編舞,科技順理成章成為創作的想像之一,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才剛成立的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才正式開始摸索舞蹈與科技媒材結合的可能。
舞蹈處理情感 科技接手灰色地帶
彼時雙方都還年輕,對創作的討論立基於每週一次的想法碰撞,卻也是謝杰樺第一次發現,數位媒材有機會去處理舞蹈無法表現、人性中較為複雜的灰色地帶。2010年Apple發行iPhone 4手機席捲全球,連帶推動全球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隔年謝杰樺與叁式合作的第一檔科技舞蹈劇場《第七感官》(The Seventh Sense)在臺北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首演,探討人類六感(眼、耳、鼻、舌、身、意識)之外的第七感,透過即時全域五面互動投影,加上舞者與觀眾的身體參與,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展現聲音與視覺投影都跟著表演者肉體動作且互動的有機演出。
科技與舞蹈比例相當的《第七感官》豔驚四座,卻沒有在緊接的《第七感官2》作品裡成功深入討論與延伸科技體現,最終失敗收場。經歷這次挫敗,謝杰樺花了一點時間暫停生活、前往巴黎駐村,思考舞蹈之於自己的關聯性,並延續身體進入數位媒材的想像與沉潛。2015年他再次攜手叁式創作了《Second Body》,探討人類從自然運動的身體(First Body)到機器訓練的非自然身體(Second Body)的轉換過程,透過360度舞者身體的覆蓋投影,加上地面的互動投影延伸舞者的身體,展現身體被數位科技改變的過程。而叁式為《Second Body》打造的系統化程式,也成功跨過互動科技與劇場合作的門檻,作品在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首演後,成功展開往後4年的海外巡演,獲得廣大的國際回響。從2015年到2018年,恰巧是全球社群媒體普及、AI與雲端運算開始大躍進的非常時期。
科技加速前進 創作退回人本思考
隨著時代加速更迭,2019年數據戰爭在全世界延燒,蔓延至生活、媒體,以至政治國家,科技成為全人類的日常,生活樣樣有app代勞、即時通訊軟體更成為每個人最親密的夥伴。《永恆的直線》(The Eternal Straight Line)在這一年誕生,以煙打造死亡的彼端,以科技勾勒肉身不滅的未來世界,試圖探討「在沒有死亡的未來世界裡,人類是什麼?」至此,謝杰樺開始從高度科技的未來,步步退回人類原點,表演中的科技比例愈來愈低,回歸「人類」與「肉身」的思考核心。
延續這樣的想像,2020年疫情蔓延全球,各領域的數位發展加速前進,甚至發展出AI訓練AI的高度智能。謝杰樺投遞了工研院的駐村計畫,開始為期半年的近距離探討與研究。「我還能做什麼呢?」謝杰樺笑說,AI運算這麼快、持久力又高,未來的世界還真有可能改以他們為中心。若說建築處理人類與空間、舞蹈處理身體的時間與空間,謝杰樺對時空的著迷,恰恰就在面對科技時撞上一堵實牆。
創作建築時,他好奇設計對人身產生的影響,像是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Berlin)建築師Daniel Libeskind模擬集中營的壓迫與絕望打造的大屠殺塔(Holocaust Tower),空間對人產生的戲劇性影響令他為之著迷。而在接觸舞蹈之後,古名伸老師的接觸即興則讓謝杰樺理解到,身體可以不只是表達情感的工具,還能作為接收與回應世界的方式。
「有時候身體反應比大腦的邏輯整理還要精準,」謝杰樺解釋,「像是擁抱這個動作,每一個擁抱都乘載了當事人的生命經驗,不能用溫度或角度去計算,也不能被邏輯與科學化整理。」對他來說,這是人類身體最難能可貴,且無法被取代的一點。
早在大學時期,謝杰樺就曾協助建築系學長李佳勳建置展示性互動科技,像是模仿電影《關鍵報告》中揮揮手就讓螢幕翻頁移動的能力,在那個連智慧型手機都還不普及的時代,創造了真實的「科技手套」,動動手指就能放大、縮小與旋轉展示建築模型。後來的李佳勳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並在2006年回台催生了「夜市2006—台灣科技藝術創作工作坊」,將互動設計、擴增實境與通訊科技等前衛的數位觀點與技術帶回台灣,深刻影響了謝杰樺對科技的關注與想像。後來的他開始學習舞蹈、創作編舞,科技順理成章成為創作的想像之一,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當時才剛成立的新媒體藝術團隊「叁式」,才正式開始摸索舞蹈與科技媒材結合的可能。
舞蹈處理情感 科技接手灰色地帶
彼時雙方都還年輕,對創作的討論立基於每週一次的想法碰撞,卻也是謝杰樺第一次發現,數位媒材有機會去處理舞蹈無法表現、人性中較為複雜的灰色地帶。2010年Apple發行iPhone 4手機席捲全球,連帶推動全球智慧型手機的普及,隔年謝杰樺與叁式合作的第一檔科技舞蹈劇場《第七感官》(The Seventh Sense)在臺北景美人權文化園區首演,探討人類六感(眼、耳、鼻、舌、身、意識)之外的第七感,透過即時全域五面互動投影,加上舞者與觀眾的身體參與,打破劇場的第四面牆,展現聲音與視覺投影都跟著表演者肉體動作且互動的有機演出。
科技與舞蹈比例相當的《第七感官》豔驚四座,卻沒有在緊接的《第七感官2》作品裡成功深入討論與延伸科技體現,最終失敗收場。經歷這次挫敗,謝杰樺花了一點時間暫停生活、前往巴黎駐村,思考舞蹈之於自己的關聯性,並延續身體進入數位媒材的想像與沉潛。2015年他再次攜手叁式創作了《Second Body》,探討人類從自然運動的身體(First Body)到機器訓練的非自然身體(Second Body)的轉換過程,透過360度舞者身體的覆蓋投影,加上地面的互動投影延伸舞者的身體,展現身體被數位科技改變的過程。而叁式為《Second Body》打造的系統化程式,也成功跨過互動科技與劇場合作的門檻,作品在奧地利林茲電子藝術節首演後,成功展開往後4年的海外巡演,獲得廣大的國際回響。從2015年到2018年,恰巧是全球社群媒體普及、AI與雲端運算開始大躍進的非常時期。
科技加速前進 創作退回人本思考
隨著時代加速更迭,2019年數據戰爭在全世界延燒,蔓延至生活、媒體,以至政治國家,科技成為全人類的日常,生活樣樣有app代勞、即時通訊軟體更成為每個人最親密的夥伴。《永恆的直線》(The Eternal Straight Line)在這一年誕生,以煙打造死亡的彼端,以科技勾勒肉身不滅的未來世界,試圖探討「在沒有死亡的未來世界裡,人類是什麼?」至此,謝杰樺開始從高度科技的未來,步步退回人類原點,表演中的科技比例愈來愈低,回歸「人類」與「肉身」的思考核心。
延續這樣的想像,2020年疫情蔓延全球,各領域的數位發展加速前進,甚至發展出AI訓練AI的高度智能。謝杰樺投遞了工研院的駐村計畫,開始為期半年的近距離探討與研究。「我還能做什麼呢?」謝杰樺笑說,AI運算這麼快、持久力又高,未來的世界還真有可能改以他們為中心。若說建築處理人類與空間、舞蹈處理身體的時間與空間,謝杰樺對時空的著迷,恰恰就在面對科技時撞上一堵實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