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何家:欣欣向榮、一氣貫通的藝術人生
跟著欣欣天然氣的陳何家董事長走上公司8樓的排練場,今年已達古稀之年的「陳董」一邊爬著樓梯,一邊不忘交代身邊秘書關於排練場的整理與時程安排,接著「欣欣向榮」4個金色大字出現在眼前。
音樂劇《四月望雨》15年前在這個排練場誕生,今年也剛結束一輪演出,排練場旋即回歸公司的會議使用,地上還是可見排練殘留的膠帶痕跡,儘管大部分已經殘脱需要重新布局,但哪裡是道具桌椅,哪裡是布景樓梯,陳董隨手一指,舞台就在他眼前出現。
「有人説我這裡是台灣音樂劇的孕育地,那是戲稱,我們前面還是有太多前人。」陳董聲線謙遜,與舞台上大聲放歌的角色相比,音量有著明顯差異但字字清晰,而排過的戲從神情中一幕幕閃現,故事到了嘴邊總是不免分享。攝影師捕捉著各種神情,陳董也自在大笑「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導演,你來給我指令。」
唱歌當運動,表演功課都藏在生活中
要聊音樂劇得要從合唱團開始,一開始踏入合唱是家族的機緣,父親陳根塗的突然離世,家人決定用音樂會來緬懷。「因為陳家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一家16個人就能自組一團。」沒想到唱著唱著就在公司立了欣欣合唱團,下班後在公司的頂樓練唱,從民國89年一路到今年,還初次跟著台北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音樂廳。
「我們團員都是員工,退休員工或眷屬,平時我們自己聊天都說唱歌是不錯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到今年第一次站上音樂廳的舞台,大家也都很興奮。」一提到舞台與表演,陳董便會從椅子上豎起腰身,講得起勁。
「當年要整這個排練場,公司裡頭的人一頭霧水,問說為什麼地板鋪這個黑黑的,很不好看,他們不是劇場人當然不知道黑膠地板的用處。直到後來他們來看了演出,都改口説這排練場很好耶!」接著《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少年台灣》、《何日君再來》等戲都在這個特殊的排練場一點點築構完成,表演也成了陳董事長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關於自己參演音樂劇的契機,陳董顯然已經講過這個故事多次,卻仍活靈活現地重新演繹起當時的情節,導演與總監看中了董事長儀態的渾然天成,故事裡需要的角色不只是會日文、更是個要有日式風範的長者,當了一輩子董事長的陳董只在排練場叼著雪茄、走了兩步路,就被團隊拍板定案。
「看來是走路的樣子就決定了一切,導演說上哪找都不會有更像的。」陳董說著表情有點羞赧 ,但一齣戲演了15年,即便是兼職,陳董仍盡心盡力做著演員功課,陪著角色成長。「我為了公司出差,去跟日本人進修天然氣,才知道當地人的日語不會那樣咬字。」在意細節的陳董從自己生活中採樣「在那個年代的台灣,台語日語並用是常見的,我的很多長輩當年也是這樣交雜著兩種語言,到了排練場,我們便要調整出一個最好理解、幫助劇情的比例。」
「我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年我們在波麗路餐廳,訪問真正哥倫比亞唱片行的員工,那時他都已經80多歲,回憶起當年的柏野社長如何不怒而威,又如何照顧員工受到尊敬,歷歷在目。沒想到再一往下認識,那個員工居然剛好是我的親戚,父叔輩的。」
在公司、在家庭、在排練場,灌注生命的熱情
從真實人生進到劇本角色再回到現實中的親人,隔不到六度間隔,角色馬上有了更清晰的形象,董事長與社長這個兩個超越時空的身分也從戲裡戲外都意外承接在陳董的人生故事上。
「我跟我太太有一次年輕去算命,算出來命盤寫著我以後會進入演藝圈,那時候我跟太太是連電影都不看的人,兩個人對這個算命結果笑了好久。但沒想到後來自己真的站上了舞台,也因此認識了很多人,從每個厲害的大師、表演者身上都學到了很多。這是我最心存感激的緣分。」
自己下半生對藝術的參與與資源支持,陳董並不居功,理所當然地回饋社會是從父執輩就留下來的教誨,而在這個孕育出各齣經典的排練場中,父親陳根塗的銅像穩穩佇立著關注這個排練場,後方兩帖書法寫著「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失意事來處之以忍」,似乎也成為董事長直率性格的註解。治理公司、投身家庭、同時獻出演藝,對文化生活,藝術人生的熱情,陳董都以供應萬戶的服務精神般源源不絕、一氣貫通。
音樂劇《四月望雨》15年前在這個排練場誕生,今年也剛結束一輪演出,排練場旋即回歸公司的會議使用,地上還是可見排練殘留的膠帶痕跡,儘管大部分已經殘脱需要重新布局,但哪裡是道具桌椅,哪裡是布景樓梯,陳董隨手一指,舞台就在他眼前出現。
「有人説我這裡是台灣音樂劇的孕育地,那是戲稱,我們前面還是有太多前人。」陳董聲線謙遜,與舞台上大聲放歌的角色相比,音量有著明顯差異但字字清晰,而排過的戲從神情中一幕幕閃現,故事到了嘴邊總是不免分享。攝影師捕捉著各種神情,陳董也自在大笑「沒關係,你就是我的導演,你來給我指令。」
唱歌當運動,表演功課都藏在生活中
要聊音樂劇得要從合唱團開始,一開始踏入合唱是家族的機緣,父親陳根塗的突然離世,家人決定用音樂會來緬懷。「因為陳家人都喜歡唱歌,我們一家16個人就能自組一團。」沒想到唱著唱著就在公司立了欣欣合唱團,下班後在公司的頂樓練唱,從民國89年一路到今年,還初次跟著台北室內合唱團登上了國家音樂廳。
「我們團員都是員工,退休員工或眷屬,平時我們自己聊天都說唱歌是不錯的運動,對身心健康很有幫助,到今年第一次站上音樂廳的舞台,大家也都很興奮。」一提到舞台與表演,陳董便會從椅子上豎起腰身,講得起勁。
「當年要整這個排練場,公司裡頭的人一頭霧水,問說為什麼地板鋪這個黑黑的,很不好看,他們不是劇場人當然不知道黑膠地板的用處。直到後來他們來看了演出,都改口説這排練場很好耶!」接著《隔壁親家》、《渭水春風》、《少年台灣》、《何日君再來》等戲都在這個特殊的排練場一點點築構完成,表演也成了陳董事長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插曲。
關於自己參演音樂劇的契機,陳董顯然已經講過這個故事多次,卻仍活靈活現地重新演繹起當時的情節,導演與總監看中了董事長儀態的渾然天成,故事裡需要的角色不只是會日文、更是個要有日式風範的長者,當了一輩子董事長的陳董只在排練場叼著雪茄、走了兩步路,就被團隊拍板定案。
「看來是走路的樣子就決定了一切,導演說上哪找都不會有更像的。」陳董說著表情有點羞赧 ,但一齣戲演了15年,即便是兼職,陳董仍盡心盡力做著演員功課,陪著角色成長。「我為了公司出差,去跟日本人進修天然氣,才知道當地人的日語不會那樣咬字。」在意細節的陳董從自己生活中採樣「在那個年代的台灣,台語日語並用是常見的,我的很多長輩當年也是這樣交雜著兩種語言,到了排練場,我們便要調整出一個最好理解、幫助劇情的比例。」
「我印象最深刻是有一年我們在波麗路餐廳,訪問真正哥倫比亞唱片行的員工,那時他都已經80多歲,回憶起當年的柏野社長如何不怒而威,又如何照顧員工受到尊敬,歷歷在目。沒想到再一往下認識,那個員工居然剛好是我的親戚,父叔輩的。」
實業家與演員陳何家
在公司、在家庭、在排練場,灌注生命的熱情
從真實人生進到劇本角色再回到現實中的親人,隔不到六度間隔,角色馬上有了更清晰的形象,董事長與社長這個兩個超越時空的身分也從戲裡戲外都意外承接在陳董的人生故事上。
「我跟我太太有一次年輕去算命,算出來命盤寫著我以後會進入演藝圈,那時候我跟太太是連電影都不看的人,兩個人對這個算命結果笑了好久。但沒想到後來自己真的站上了舞台,也因此認識了很多人,從每個厲害的大師、表演者身上都學到了很多。這是我最心存感激的緣分。」
自己下半生對藝術的參與與資源支持,陳董並不居功,理所當然地回饋社會是從父執輩就留下來的教誨,而在這個孕育出各齣經典的排練場中,父親陳根塗的銅像穩穩佇立著關注這個排練場,後方兩帖書法寫著「得意事來處之以淡、失意事來處之以忍」,似乎也成為董事長直率性格的註解。治理公司、投身家庭、同時獻出演藝,對文化生活,藝術人生的熱情,陳董都以供應萬戶的服務精神般源源不絕、一氣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