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弘──他與他的記憶標本 IV
Q.散文家通常從「我」出發,你的「三稜鏡」計畫也圍繞著你自己,同心圓一般自外圍而核心寫海外旅行、都會生活,最後回歸到童年故鄉,但我想你的終極目標絕非只關注己身,應該有更大的企圖吧?
A.人海茫茫,有時候還真不容易說清楚這個人和那個人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書寫時從「我」出發,首先是為了標誌「個人」的存在,以及「我」所身處的時代;同時人有共相,對個體的挖掘只要夠深入、描寫夠深刻,便能夠抵達普遍的人性、記錄下某個時代斷片,喚醒集體記憶,引發共鳴。創作者拿著筆,有時傷害了人而不自知,有時明明知道將傷害人,卻抵擋不住誘惑。但是沒人應該為你的文學事業而犧牲,面對旁人的人生,寫作理應退到第二線。「我」不同,創作者把自己送上祭壇,也許心裡還有幾分悲壯與慷慨激昂?
也有人不讀散文的,常聽到的理由是:「他的人生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倒是對優秀散文家展示在作品裡的生活細節充滿興趣,從這些細節裡我看到一個3D列印一般的人物形象,看到他的堅強與軟弱、果決與遲疑、運籌帷幄與力有未逮。不要給我結論,請給我細節,更不要給我道德教誨,只要讓我看到人性,讓我自己去品味與感受,讓我自己下判斷。愛啊恨啊寬容啊嫉妒啊感謝啊自私啊等等人性都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它們化為日常生活的蛛絲馬跡,寫作者捕捉住了,也暗示了自己的立場,他將故事送到讀者眼前,邀請讀者為這些人性命名。所以我常覺得,讀者不該光等著被作者餵以標準答案。
Q.蘇軾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尤其身為一名散文家,在「誠實」的傳統制約下,往往必須自我暴露靈魂最深處,你是否曾被文字反過頭傷害呢?
A.人生並不會因為少認得幾個字就容易點。人生實難,這不是文字加諸創作者的懲罰。我對「人」充滿好奇心,出門時像個「小耳朵」接收四面八方發出的訊息,在街頭、在捷運車廂、在食肆……發現過了某個年紀,快樂的人很少,壓力、挫折、失望、病痛、憂患如影隨形,抱怨成了全民運動,使我幾乎以為抱怨是維持日常生活正常運作的心理排泄。無疑地,這是個昏天黑地的小時代,臨到創作者身上,有人以揭露黑暗為己任,但我更願以我的筆在暗黑的隧道裡捕捉自遠遠的洞口滲透進來的光,試著讓光引領著我往前。
文字對我展示的,首先是它的療癒力量,這個力量早於有藝術創造自覺之前,它陪著我走過慘淡青春期、陪著我走過愛情風暴、陪著我度過人生許多艱難與低潮,也陪著我面對我對父親的心結,藉著不斷書寫,終於在《大風吹》裡與他和解,不再凝視那少數一兩件不能諒解的事件,而能看見可愛的、幽默的、慈祥的整體形象。我不斷地寫,像做著「擦拭」的動作,不愉快的記憶是汙漬要擦拭乾淨,愉快的記憶是印記要擦得閃閃發亮。我到學校演講,總是特別對年輕學生強調文字的這一重力量,寫部落格、寫推特、寫臉書、寫微博,寫字不是為了當作家,而是像《花樣年華》裡周慕雲把話說給樹洞聽,藉著書寫,整理、抒發、排遣那些莫名所以的心緒,讓生命更容易一些。
Q.周芬伶說:「散文一直在作配角,不知什麼時候好好作一回主角?」明確指出文類區分中,詩為貴族、小說為暢銷夯品,詩人、小說家跨界散文稀鬆平常,使散文家的位置顯得尷尬。這一年來,關於散文的真實與虛構的話題甚囂塵上,可以談談你的見解嗎?
A.身為散文愛好者,我總感覺到,我們都太小看散文了,若能正視散文的藝術性與創造性,才有機會在文學殿堂裡,讓散文與小說、新詩分庭抗禮。書寫技巧上,更要以「加法」來看待,寫作者不要作繭自縛。至於散文的辨體與破體,我想就留給學者去定義,我所能分享的,無非是自己的思索與實踐,我的散文偏見。既然是創作嘛,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至於我自己,也曾經歷隨手虛構的階段,目前則儘量貼合著現實寫真實,沒有兩三個父母四五個籍貫六七個職業八九種死去活來。當然,有時散文作者宣稱自己的作品真假交纏,也可能是拿虛構當護身符,規避讀者或親友的探詢與質疑。
不過,我深切感覺到,傳統的寫實主義已經無法處理現代人繁複多樣宛如沼澤或熱帶雨林的一顆心,我借來小說寫作基本技法的超寫實進行大規模修辭練習,以映襯複雜的現代生活。是艾倫.狄波頓說的,梵谷「願意放棄天真的寫實主義,以達到更深刻的寫實」。在〈夜遊神〉裡讓燈籠對話、馬賽克鑲嵌白鴿飛翔、老茄苳樹現身,在〈大規模的盛開〉裡讓百花歌唱,在〈開往菲格雷斯的列車〉裡讓有著達利兩撇翹鬍子的列車長載一名上班族飛往天際,在〈奈良有鹿〉裡讓純真美麗的鹿男孩為我領路,〈淺野川物語〉裡有紫陽花少女、鷹少年,〈幻之華〉是一次更大的實驗。這些作品成績如何?留給讀者去評斷,但是我在書寫時真是感到興致盎然。真實與虛構的問題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發表在今年元月分《聯合文學》的〈散文的紀實與虛構〉。
(訪問從下午兩點半持續至六點,笑稱自己已經四十三歲的王盛弘,仍像個裝金頂電池的「孩子」──那半天他只吃了一小塊提拉米蘇、笑聲爽朗、綴黑點白底襯衫、不出油的鼻子上還挺著粗框眼鏡──對每個問題停頓幾秒,深怕遺漏細節似的,努力作答。日暮將至,他仍仔細填補我的提問。如果人生是張紙,那麼上頭是絕對的空白,命運的這條與那條路成為記憶,王盛弘以文字作為回去的路標,遂有了《大風吹:台灣童年》。這是讀者抵達一個作家靈魂深處的捷徑,他,卻花了極長時間為讀者也為自己鑿山開路,帶領眼睛們抵達目的地:一個彰化竹圍仔囝仔的童年。)
◎受訪作家簡介
王盛弘
寫散文,編報紙,市井裡生活,曾獲台北文學寫作年金、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金鼎獎等,著有《關鍵字:台北》、《慢慢走》、《一隻男人》、《十三座城市》等散文集。最新作品為散文集《大風吹:台灣童年》。
◎本文作者簡介
周紘立
1985年生,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亦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出版散文集《壞狗命》,舞台劇劇本《私劇本》、《粘家好日子》、《明天會是好天氣嗎?》(合著)。
A.人海茫茫,有時候還真不容易說清楚這個人和那個人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書寫時從「我」出發,首先是為了標誌「個人」的存在,以及「我」所身處的時代;同時人有共相,對個體的挖掘只要夠深入、描寫夠深刻,便能夠抵達普遍的人性、記錄下某個時代斷片,喚醒集體記憶,引發共鳴。創作者拿著筆,有時傷害了人而不自知,有時明明知道將傷害人,卻抵擋不住誘惑。但是沒人應該為你的文學事業而犧牲,面對旁人的人生,寫作理應退到第二線。「我」不同,創作者把自己送上祭壇,也許心裡還有幾分悲壯與慷慨激昂?
也有人不讀散文的,常聽到的理由是:「他的人生和我有什麼關係?」我倒是對優秀散文家展示在作品裡的生活細節充滿興趣,從這些細節裡我看到一個3D列印一般的人物形象,看到他的堅強與軟弱、果決與遲疑、運籌帷幄與力有未逮。不要給我結論,請給我細節,更不要給我道德教誨,只要讓我看到人性,讓我自己去品味與感受,讓我自己下判斷。愛啊恨啊寬容啊嫉妒啊感謝啊自私啊等等人性都不是以抽象的概念存在,它們化為日常生活的蛛絲馬跡,寫作者捕捉住了,也暗示了自己的立場,他將故事送到讀者眼前,邀請讀者為這些人性命名。所以我常覺得,讀者不該光等著被作者餵以標準答案。
Q.蘇軾曾說「人生識字憂患始」,尤其身為一名散文家,在「誠實」的傳統制約下,往往必須自我暴露靈魂最深處,你是否曾被文字反過頭傷害呢?
A.人生並不會因為少認得幾個字就容易點。人生實難,這不是文字加諸創作者的懲罰。我對「人」充滿好奇心,出門時像個「小耳朵」接收四面八方發出的訊息,在街頭、在捷運車廂、在食肆……發現過了某個年紀,快樂的人很少,壓力、挫折、失望、病痛、憂患如影隨形,抱怨成了全民運動,使我幾乎以為抱怨是維持日常生活正常運作的心理排泄。無疑地,這是個昏天黑地的小時代,臨到創作者身上,有人以揭露黑暗為己任,但我更願以我的筆在暗黑的隧道裡捕捉自遠遠的洞口滲透進來的光,試著讓光引領著我往前。
文字對我展示的,首先是它的療癒力量,這個力量早於有藝術創造自覺之前,它陪著我走過慘淡青春期、陪著我走過愛情風暴、陪著我度過人生許多艱難與低潮,也陪著我面對我對父親的心結,藉著不斷書寫,終於在《大風吹》裡與他和解,不再凝視那少數一兩件不能諒解的事件,而能看見可愛的、幽默的、慈祥的整體形象。我不斷地寫,像做著「擦拭」的動作,不愉快的記憶是汙漬要擦拭乾淨,愉快的記憶是印記要擦得閃閃發亮。我到學校演講,總是特別對年輕學生強調文字的這一重力量,寫部落格、寫推特、寫臉書、寫微博,寫字不是為了當作家,而是像《花樣年華》裡周慕雲把話說給樹洞聽,藉著書寫,整理、抒發、排遣那些莫名所以的心緒,讓生命更容易一些。
Q.周芬伶說:「散文一直在作配角,不知什麼時候好好作一回主角?」明確指出文類區分中,詩為貴族、小說為暢銷夯品,詩人、小說家跨界散文稀鬆平常,使散文家的位置顯得尷尬。這一年來,關於散文的真實與虛構的話題甚囂塵上,可以談談你的見解嗎?
A.身為散文愛好者,我總感覺到,我們都太小看散文了,若能正視散文的藝術性與創造性,才有機會在文學殿堂裡,讓散文與小說、新詩分庭抗禮。書寫技巧上,更要以「加法」來看待,寫作者不要作繭自縛。至於散文的辨體與破體,我想就留給學者去定義,我所能分享的,無非是自己的思索與實踐,我的散文偏見。既然是創作嘛,你愛怎麼寫就怎麼寫;至於我自己,也曾經歷隨手虛構的階段,目前則儘量貼合著現實寫真實,沒有兩三個父母四五個籍貫六七個職業八九種死去活來。當然,有時散文作者宣稱自己的作品真假交纏,也可能是拿虛構當護身符,規避讀者或親友的探詢與質疑。
不過,我深切感覺到,傳統的寫實主義已經無法處理現代人繁複多樣宛如沼澤或熱帶雨林的一顆心,我借來小說寫作基本技法的超寫實進行大規模修辭練習,以映襯複雜的現代生活。是艾倫.狄波頓說的,梵谷「願意放棄天真的寫實主義,以達到更深刻的寫實」。在〈夜遊神〉裡讓燈籠對話、馬賽克鑲嵌白鴿飛翔、老茄苳樹現身,在〈大規模的盛開〉裡讓百花歌唱,在〈開往菲格雷斯的列車〉裡讓有著達利兩撇翹鬍子的列車長載一名上班族飛往天際,在〈奈良有鹿〉裡讓純真美麗的鹿男孩為我領路,〈淺野川物語〉裡有紫陽花少女、鷹少年,〈幻之華〉是一次更大的實驗。這些作品成績如何?留給讀者去評斷,但是我在書寫時真是感到興致盎然。真實與虛構的問題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我發表在今年元月分《聯合文學》的〈散文的紀實與虛構〉。
(訪問從下午兩點半持續至六點,笑稱自己已經四十三歲的王盛弘,仍像個裝金頂電池的「孩子」──那半天他只吃了一小塊提拉米蘇、笑聲爽朗、綴黑點白底襯衫、不出油的鼻子上還挺著粗框眼鏡──對每個問題停頓幾秒,深怕遺漏細節似的,努力作答。日暮將至,他仍仔細填補我的提問。如果人生是張紙,那麼上頭是絕對的空白,命運的這條與那條路成為記憶,王盛弘以文字作為回去的路標,遂有了《大風吹:台灣童年》。這是讀者抵達一個作家靈魂深處的捷徑,他,卻花了極長時間為讀者也為自己鑿山開路,帶領眼睛們抵達目的地:一個彰化竹圍仔囝仔的童年。)
◎受訪作家簡介
王盛弘
寫散文,編報紙,市井裡生活,曾獲台北文學寫作年金、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金鼎獎等,著有《關鍵字:台北》、《慢慢走》、《一隻男人》、《十三座城市》等散文集。最新作品為散文集《大風吹:台灣童年》。
◎本文作者簡介
周紘立
1985年生,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現就讀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作品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全國學生文學獎等,亦獲國藝會創作補助。出版散文集《壞狗命》,舞台劇劇本《私劇本》、《粘家好日子》、《明天會是好天氣嗎?》(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