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2017下一個主流科技!7個趨勢,7種角度讓我們更接近未來

科技推著時代不斷前進,2017年下一個主流科技是什麼?又將要帶我們去哪裡?《數位時代》12月份封面故事,為您解析七大趨勢!

世界變化的速度,總是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20年前,商用網路出現,開啟了尋常百姓的視野,也帶來Google、雅虎、阿里巴巴。九年前,第一支iPhone在賈伯斯手中現身,當時誰也沒想到,這台裝置將就此改變每一個人的日常。而到了現在,Facebook、WeChat、Uber、Instagram占據了生活好大一部分,穿戴式裝置、AR、VR也逐漸成為理所當然。噢,當然還不能忘了今年最夯的人工智慧,它甚至還成功預測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科技推著時代不停往前,焦急不安的人們天天在問:下一步,我們會往哪裡去?

人工智慧將在2020年成為主流

研究機構IDC在2007年提出第三平台概念,並點出行動裝置、社交平台、大數據和雲端計算這四大科技將是未來趨勢。確實,由於這四大科技的出現,才使得AR/VR、物聯網、認知系統、機器人和3D列印等在這個基礎上順利誕生,並且讓醫療、零售、製造、工業、金融和政府等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大幅往前推進。「以醫療來說,醫生可以在AR環境內幫病人看診,也可以運用機器人進行手術。此外,也可以透過人工智慧和3D列印的協助來診斷病情。」IDC台灣區總經理徐志鈞說。

「當電腦下西洋棋技術已經超越人類,最近又發現,用人工智慧做投資,也比華爾街分析師可靠而且獲利更高。另外,印度人工智慧團隊也成功預測到川普勝選。」IDC也預測,繼第三平台之後,基於人工智慧衍伸的第四平台很快就會發生,並且估計在2020年會成為主流。徐志鈞解釋,在這波趨勢中,會被影響的產業,包含無人車、無人機等智慧機械,運用感測器的智慧感知,整合生物醫療的智慧生物結構,運用在學習教育的智慧認知,以及在生物科技上的智慧防疫。

2017趨勢:虛擬語音助理、AI、聯網家庭

而從明年整體趨勢來看,已可窺見這樣的發展。國際研究暨顧問公司Gartner研究部副總裁蔡惠芬指出,2017年將出現更多虛擬語音助理(Virtual Personal Assistant,VPA)、人工智慧、聯網家庭相關應用。

以虛擬語音助理來說,這兩年已在市場大放異彩的亞馬遜Alexa、Google Home內建的Google Assistant、微軟的Cortana,還有近期被三星收購的Viv,都說明了人機介面應用的下一波浪潮。比如家庭中的連網裝置應用,過去是以手機App操控為主,但是現在開始只要動口說即可。「為什麼說VPA會變得更有趣?是因為它不只是控制,還可以連到第三方服務,叫車、訂披薩、買機票、訂餐廳……,很多服務都可以用語音做到。而且亞馬遜還開放API,不一定要透過Echo才能使用。」不過,蔡惠芬認為,這種作法目前還是在美國比較可行,因為亞馬遜平台非常完整且開放,商業模式也夠成熟。

另外,人工智慧也會有更顯著的進展。蔡惠芬解釋,過去的人工智慧辨識多是在影像辨識上,應用在無人車、無人機。不過,明年開始,除了語音辨識,背後的語意辨識也會有明顯突破。

語音助理最早是用在虛擬客戶助理(Virtual Customer Assistant,VCA)上,中國已經運用得很純熟。但是過去只能在金融業等特定領域內,提供精緻細膩的服務。「這在2017年會更成熟,不是只有中國,各行各業都會想盡辦法使用更多VCA,協助提供服務。VPA是比較難的,只有Google、百度這些大公司才能做。」

最後則是連網家庭。蔡惠芬指出,在2017年,不論是在商業模式、功能、設計等各方面都會越來越到位。「過去很多是摸索期,技術到位了,可是應用沒有到位。比如說我可以連上冰箱了,但是到底要做什麼事還不是很具體。在明年,不管是家電廠、IT廠或傳統自動家庭廠商,可能會互相合作或結合第三方服務,提供安裝和解說。」蔡惠芬認為,相較於讓使用者自己安裝,這會是比較健康、成熟的做法。

全球保護主義興起,台廠要注意

不過,近期國際黑天鵝事件頻發,從英國脫歐到川普勝選,在充滿變數的大環境中,台灣廠商可能會受到哪些影響,又應該如何自處?

IDC台灣區研究總監江芳韻認為,川普在政策中強調以美國製造來創造內需,可以想見會帶來製造業、供應鏈的回流,這也是台灣廠商比較擔心的部分。不過,就目前被點名的蘋果來看,「這個做法會非常辛苦。」

江芳韻進一步解釋,「如果去拆解蘋果的供應鏈,上游供應商加起來大約有200多家,全球據點超過700個,假如全部回收到美國,實際上要花的時間和精力太大了。」此外,如果真的回收到美國,以企業成本考量也不切實際。不只面板和機殼生產環境會讓勞工退卻,人力成本也是考量因素之一。「我們估算過,如果從中國移回美國,一個消費性電子產品,光是人力成本就會成長四倍,獲利勢必會受到影響。」

她提醒,從長期國際趨勢來看,更需要注意的是全球保護主義興起。而且這個趨勢不僅在歐美出現,亞太地區早已發生。例如中國最近頒布的資安法中提到,外商科技大廠進入中國後,只要有危害國土安全之虞,財產就會立刻被凍結。但由於「危害國土安全」定義曖昧,讓許多科技公司無所適從。此外,印度政府也規定蘋果若想在印度販售商品,30%必須是印度製造。「保護主義現在是全球蔓延的氣氛,一旦逐漸發酵,對台灣廠商來說,未來在輸出以及和大廠合作時,就會是需要思考的問題。」而面對國際情勢詭譎,最重要的是加強自身實力,以應變不同狀況。練足內功、做好準備,自然可以踩在浪頭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1期
https://www.bnext.com.tw/magazine/126972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1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