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創世界!台灣新創加速布局海外
這一年來台灣創業圈熱鬧十足,前十大募資案的規模都超過上億元新台幣,相比過往,創業者普遍具有全球化思維,積極布局東南亞、中國市場,整體來說,台灣新創正處於穩定中求成長的階段,且逐步形成健全的創業生態圈。
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我們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慷慨激昂地對年輕人喊話。幾個月過去了,新官上任的蜜月期後,熱情褪去,一切回歸現實。台灣的未來在哪裡?新經濟的模式到底又是什麼?如果要把台灣發展成數位經濟的「矽島」,我們還缺什麼?問著,想著,至今仍在找答案。
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在3月時疾呼,產業網路化將成為翻轉台灣的關鍵,是全球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是年輕人的機會。他指出,「大部分的產業都需要網路拉一把,但是台灣要先把網路產業拉起來!」要加速全產業網路化,創新創業便是極大的動能。
政府部會為了推動創新創業,以科技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國發會為核心的創業計畫至少就超過40個,在2015年創創會報的總體盤點後,青年創業及圓夢網好不容易統整出397個相關創業服務單位。面對這樣的情況,南星創速器創辦人朱宜振指出,政府必須先思考為何要辦創業活動?最終想達到的效果是什麼?希望很多人來參加,還是希望能達到其他目的?辦創業活動,就能讓創業生態體系更完整嗎?他說,「到最後還是受限於政府KPI兩大法寶:簽到表和拍照比讚。創業者最關切的事情又解決了多少?」
創業政策僅閉鎖性公司合格
根據《數位時代》2016創業大調查,41.5%創業者最希望政府鬆綁落後法規,其次有20.7%創業者希望政府補助資金,有14.4%創業者希望政府協助團隊走向海外。過去這一年,創業政策的調整包括《公司法》的閉鎖型公司專節、股權群募平台、創業家簽證,上路一年後,究竟成果如何?
首先,閉鎖型公司已有300多家公司申請,擔任《公司法》全盤修正要角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朱德芳指出,「目前的成果還算蠻好的!」過去外界擔心彈性鬆綁後,實務上運用會太亂,她說,「《公司法》本來就該服務更需要的人,才能避免法律空洞化!」有個原本打算在外國設立公司的創投業者就設立了閉鎖型公司。接下來,《公司法》將大幅翻修、放寬條件,要擴大適用於所有非公開發行的公司,預計2017年1月要把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
然而,另外兩項卻沒這麼順利,拿到股權群募平台執照的三家業者第一金證券、元富證券以及創夢市集,只有創夢市集股權群募平台完成兩個募資案,其他兩家業者則不見動靜。而原本預計第一年要發出2千張的創業家簽證,截至10月初只有35人申請、26人通過,多是曾在台工作或者念書的外國人在台創業,少見直接來台創業的外國創業者。
攤開科技政策,創業者普遍認為政府推出的新南向、亞洲矽谷、金融沙盒等政策具有重要性。不過,其中最具爭議的是五大創新產業旗艦計畫「亞洲矽谷」,在創業者「反對一味建立產業園區」、「物聯網的重點是連網服務而非硬體」的聲浪中撤回修正,9月重新推出預算113億元新台幣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強調不蓋園區,而要建立以研發為本的物聯網創新生態系。
「雖然是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其實卻是包山海的創新創業政策!」朱宜振說,推動方案中容納共享經濟、電子商務、智慧聯網、監理沙盒等熱門關鍵字,包括鬆綁法規、人才培育,還加上要解決新創初早期資金的問題。只是,面對這麼龐大的「夢」,朱宜振也提醒,「創新沒有捷徑,實驗不代表會成功,我們是否能接受113億最後可能如同打水漂?」 橡子園創投共同創辦人林富元說,「我不覺得政府能真正做什麼,不過台灣政府喊很多口號,也會帶動一些人。」矽谷的創業環境則是從草根而起,但背後驅動力是大家都認為做某個東西會賺錢,才有這麼大的力量。
沙漠中的綠洲何時來?
健全的創業環境比政策口號還實際,「台灣不缺有錢人,缺的是沙漠中的第一杯水!」林富元一句話道盡台灣新創的困境,最缺乏天使及初早期資金。2016創業大調查也顯示,讓台灣創業者心裡覺得最苦的是「募不到資金」。
林富元表示,今年投資的氣氛變好,大家越來越敢投資,40幾歲有網路經驗的投資者開始投資20幾歲創業者。他說,「財團守著過去的錢,有錢也不一定願意投資,不要等待蔡明忠等人來支持創新創業!」
朱宜振則指出,有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台北天使俱樂部等初早期資金,讓資金斷裂的情況較去年改善,「只是也要看有多少人成功達陣?評審會不會又問如何變現等奇怪的問題?」
不過,好團隊不怕被埋沒,盤點2016年公開報導的新創募資消息,發現A輪團隊增加,案件募資金額也變大。2016年超過1億元的募資案至少就有十件,也代表這一批約在2010年後創業的新創公司,已穩定成長到一定規模。
除了國際創投之外,台灣創投不僅沒受到中美資本寒冬的影響,對網路科技新創的投資不減反增,最活躍的初早期投資者當屬心元資本,2015年至今已投資12個台灣網路新創。而A輪後的投資者中華開發、美商中經合、AppWorks也很活躍,AppWorks本誠基金從2015年至今已投資19個團隊。
反觀企業投資,仍低調滑水未浮上水面,但已開始投資及併購網路科技新創,例如宏碁併購自行車GPS品牌愛普瑞、入主波寶創新及停車大聲公。網路公司也傳併購好消息,包括九大資訊以2.53億元新台幣併購東京著衣、富爾特科技收購了玩樂體驗平台Niceday。
Garage+經理盧志軒說,「企業不是不投資,只是投資國際團隊的速度比投資台灣團隊還快,他們傾向投資國外市場原生的團際團隊。」
西進,還是南進?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網路新創開始併購和投資海外團隊,加快市場布局的速度,像Pinkoi收購日本手作職人電商平台iichi、GMobi收購以色列行動廣告公司巨沛特及投資印度支付公司Payplutus。
2016年是台灣創業者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重要的一年,有46%創業者確定會擴張海外市場,也有27.1%計畫擴張海外市場,令人驚訝的是,往東南亞和中國發展的比例幾乎一樣。當臨近的中國近年來大力對台灣創業者招手,提供創業基金、空間優惠,甚至是家眷的生活安排等條件,吸引人才到中國創業的同時,中國,對台灣政府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不過度仰賴中國,總統蔡英文喊出了新南向政策,但光是電商公司往南走就困難重重,除了關稅、物流、金流、商品訂價,最嚴苛的挑戰還是,「銀行不願意貸款給想擴張到海外的公司!」Shopping99執行長陳昶任說。
台灣創業者到底是要西進,還是南進?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政府到底做了什麼鼓勵創業者往南走呢?其實創業者並不期待政府多做什麼,真心想去,他們自然找得到路。歐漾總經理楊智斌說,「當你把自己當成國際公司,就不會被台灣的概念限制!」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0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126932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0期
http://www.bnext.com.tw/
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國家的處境。我們要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必須從現在起就下定決心,勇敢地走出另外一條路。」總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上慷慨激昂地對年輕人喊話。幾個月過去了,新官上任的蜜月期後,熱情褪去,一切回歸現實。台灣的未來在哪裡?新經濟的模式到底又是什麼?如果要把台灣發展成數位經濟的「矽島」,我們還缺什麼?問著,想著,至今仍在找答案。
Google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曾在3月時疾呼,產業網路化將成為翻轉台灣的關鍵,是全球經濟轉型的新引擎,是年輕人的機會。他指出,「大部分的產業都需要網路拉一把,但是台灣要先把網路產業拉起來!」要加速全產業網路化,創新創業便是極大的動能。
政府部會為了推動創新創業,以科技部、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國發會為核心的創業計畫至少就超過40個,在2015年創創會報的總體盤點後,青年創業及圓夢網好不容易統整出397個相關創業服務單位。面對這樣的情況,南星創速器創辦人朱宜振指出,政府必須先思考為何要辦創業活動?最終想達到的效果是什麼?希望很多人來參加,還是希望能達到其他目的?辦創業活動,就能讓創業生態體系更完整嗎?他說,「到最後還是受限於政府KPI兩大法寶:簽到表和拍照比讚。創業者最關切的事情又解決了多少?」
創業政策僅閉鎖性公司合格
根據《數位時代》2016創業大調查,41.5%創業者最希望政府鬆綁落後法規,其次有20.7%創業者希望政府補助資金,有14.4%創業者希望政府協助團隊走向海外。過去這一年,創業政策的調整包括《公司法》的閉鎖型公司專節、股權群募平台、創業家簽證,上路一年後,究竟成果如何?
首先,閉鎖型公司已有300多家公司申請,擔任《公司法》全盤修正要角的政大法律系副教授朱德芳指出,「目前的成果還算蠻好的!」過去外界擔心彈性鬆綁後,實務上運用會太亂,她說,「《公司法》本來就該服務更需要的人,才能避免法律空洞化!」有個原本打算在外國設立公司的創投業者就設立了閉鎖型公司。接下來,《公司法》將大幅翻修、放寬條件,要擴大適用於所有非公開發行的公司,預計2017年1月要把修法草案送進立法院。
然而,另外兩項卻沒這麼順利,拿到股權群募平台執照的三家業者第一金證券、元富證券以及創夢市集,只有創夢市集股權群募平台完成兩個募資案,其他兩家業者則不見動靜。而原本預計第一年要發出2千張的創業家簽證,截至10月初只有35人申請、26人通過,多是曾在台工作或者念書的外國人在台創業,少見直接來台創業的外國創業者。
攤開科技政策,創業者普遍認為政府推出的新南向、亞洲矽谷、金融沙盒等政策具有重要性。不過,其中最具爭議的是五大創新產業旗艦計畫「亞洲矽谷」,在創業者「反對一味建立產業園區」、「物聯網的重點是連網服務而非硬體」的聲浪中撤回修正,9月重新推出預算113億元新台幣的「亞洲.矽谷」推動方案,強調不蓋園區,而要建立以研發為本的物聯網創新生態系。
「雖然是物聯網產業創新研發,其實卻是包山海的創新創業政策!」朱宜振說,推動方案中容納共享經濟、電子商務、智慧聯網、監理沙盒等熱門關鍵字,包括鬆綁法規、人才培育,還加上要解決新創初早期資金的問題。只是,面對這麼龐大的「夢」,朱宜振也提醒,「創新沒有捷徑,實驗不代表會成功,我們是否能接受113億最後可能如同打水漂?」 橡子園創投共同創辦人林富元說,「我不覺得政府能真正做什麼,不過台灣政府喊很多口號,也會帶動一些人。」矽谷的創業環境則是從草根而起,但背後驅動力是大家都認為做某個東西會賺錢,才有這麼大的力量。
沙漠中的綠洲何時來?
健全的創業環境比政策口號還實際,「台灣不缺有錢人,缺的是沙漠中的第一杯水!」林富元一句話道盡台灣新創的困境,最缺乏天使及初早期資金。2016創業大調查也顯示,讓台灣創業者心裡覺得最苦的是「募不到資金」。
林富元表示,今年投資的氣氛變好,大家越來越敢投資,40幾歲有網路經驗的投資者開始投資20幾歲創業者。他說,「財團守著過去的錢,有錢也不一定願意投資,不要等待蔡明忠等人來支持創新創業!」
朱宜振則指出,有國發基金創業天使計畫、台北天使俱樂部等初早期資金,讓資金斷裂的情況較去年改善,「只是也要看有多少人成功達陣?評審會不會又問如何變現等奇怪的問題?」
不過,好團隊不怕被埋沒,盤點2016年公開報導的新創募資消息,發現A輪團隊增加,案件募資金額也變大。2016年超過1億元的募資案至少就有十件,也代表這一批約在2010年後創業的新創公司,已穩定成長到一定規模。
除了國際創投之外,台灣創投不僅沒受到中美資本寒冬的影響,對網路科技新創的投資不減反增,最活躍的初早期投資者當屬心元資本,2015年至今已投資12個台灣網路新創。而A輪後的投資者中華開發、美商中經合、AppWorks也很活躍,AppWorks本誠基金從2015年至今已投資19個團隊。
反觀企業投資,仍低調滑水未浮上水面,但已開始投資及併購網路科技新創,例如宏碁併購自行車GPS品牌愛普瑞、入主波寶創新及停車大聲公。網路公司也傳併購好消息,包括九大資訊以2.53億元新台幣併購東京著衣、富爾特科技收購了玩樂體驗平台Niceday。
Garage+經理盧志軒說,「企業不是不投資,只是投資國際團隊的速度比投資台灣團隊還快,他們傾向投資國外市場原生的團際團隊。」
西進,還是南進?
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網路新創開始併購和投資海外團隊,加快市場布局的速度,像Pinkoi收購日本手作職人電商平台iichi、GMobi收購以色列行動廣告公司巨沛特及投資印度支付公司Payplutus。
2016年是台灣創業者積極布局海外市場重要的一年,有46%創業者確定會擴張海外市場,也有27.1%計畫擴張海外市場,令人驚訝的是,往東南亞和中國發展的比例幾乎一樣。當臨近的中國近年來大力對台灣創業者招手,提供創業基金、空間優惠,甚至是家眷的生活安排等條件,吸引人才到中國創業的同時,中國,對台灣政府的意義是什麼?
為了不過度仰賴中國,總統蔡英文喊出了新南向政策,但光是電商公司往南走就困難重重,除了關稅、物流、金流、商品訂價,最嚴苛的挑戰還是,「銀行不願意貸款給想擴張到海外的公司!」Shopping99執行長陳昶任說。
台灣創業者到底是要西進,還是南進?在選擇的十字路口,政府到底做了什麼鼓勵創業者往南走呢?其實創業者並不期待政府多做什麼,真心想去,他們自然找得到路。歐漾總經理楊智斌說,「當你把自己當成國際公司,就不會被台灣的概念限制!」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數位時代》270期
http://www.bnext.com.tw/magazine/126932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第270期
http://www.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