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癒癌童 多專科照護團隊這樣做
衛福部資料顯示,癌症大多集中五十五歲以上族群,二○一九年就占八成五,但這不表示兒童就能躲過癌症的魔掌。根據二○一七年臺灣癌症登記報告,台灣每年約有五百到七百位十八歲以下的孩子罹癌。
也因為有的孩子一出生就罹癌,或牙牙學語的幼兒無法表達疼痛,抑或是弱小的身軀遭受癌症治療後副作用的摧殘,在在都讓父母深自愧疚與心痛,特別是孩子的成長發育和智力發展都尚未成熟,治療和照護的複雜度都超越成人癌症。
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特別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團隊召集人梅傑斯(James S. Miser)、台灣兒童腦瘤權威黃棣棟教授,以及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主治醫師劉彥麟,深入淺出剖析兒童癌症的各種面向。
孩子出現這些徵兆 爸媽要注意了
「當孩子的身體出現無法解釋的瘀斑,或有不明原因的腫塊,或肚子一直脹脹的……家長就要留心注意了。」劉彥麟說,雖然兒童腫瘤並不常見,但是為求心安,仔細檢查仍有必要。
基本上,固態腫瘤會產生壓迫效應,若長在腦部,頭顱會較大,看起來像水腦;壓到肝臟胰臟,腹肚就會腫脹;壓到神經,則產生劇烈的疼痛感。「總之,不同位置的腫瘤會表現不同的症狀,有的表現在走路不穩,有的瞳孔會出現異常的白光,所以患者一走進診間,我們大概就知道出了什麼問題。」黃棣棟說。
兒童腫瘤最多的是固態腫瘤,佔四六%,其次是白血病佔二五%、惡性腦癌一一%。除了腦瘤徵兆較明顯外,白血病因屬造血系統疾病,若紅血球下降會出現貧血現象,白血球不足會有發燒感染症狀,血小板下降則容易有瘀血、瘀青的問題。此外,白血病也可能因為腫瘤細胞進入肝脾而造成腫大。
至於確診還是須經臨床評估,醫師會先從問診開始,例如發燒的天數,或透過身體觸診,如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腫大,必要時再做影像檢查,如超音波、X光和電腦斷層等。
罹癌年齡中位數七歲 存活率近八成
兒童罹癌的中位數約七歲,男童罹癌比例略高於女童。而不同的年齡層,好發的腫瘤種類也不同,如腦瘤發生在一歲以下有六%,三歲以下也佔二○%。
黃棣棟說,以惡性腫瘤的影像診斷推估,國內一百萬孩童約有三十四位罹癌,美國則有五十多位,略高於台灣。不同癌別存活率不同。整體而言,先進國家兒癌的存活率約有八成,台灣則約七七%,差距不大。但腦瘤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良性瘤存活率可達八成,若是惡性瘤則存活率為四五%,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提高存活率、減少併發症 兒癌治療兩大目標
提高存活率和減少併發症是兒癌治療的兩大目標,梅傑斯說,「兒童腫瘤治療,不僅會殺死癌細胞,也會傷到正常細胞,所以要仔細設計治療方案,達到最大效果,還要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減輕長期副作用。」
如何和小朋友耐心溝通,孩子又如何承受連成人都害怕的治療,恐怕也是癌童照護者最大的難題。
以化學療法而言,目前至少有五十種不同藥物,不同腫瘤使用的藥物不同,但多會傷害正常細胞與組織,也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劉彥麟表示,「健保會補助止吐和生長因子等支持療法,以減輕副作用。至於小朋友本身很在意的落髮變光頭,「其實是暫時性的,以後還會長回來。」
至於放射療法,黃棣棟強調必須掌握三大原則,「要局部、要低劑量、不做頭部和脊髓治療」。醫師必須根據腫瘤形狀,塑造最精準的放射治療範圍,以及減少腫瘤切除範圍,才能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
以腦瘤為例,黃棣棟說「只要能做手術就不做化療和放療」,因為腦部主掌太多重要的功能,包括語言、視力、記憶、思考、情感和內分泌等,而腦瘤的生長又可能侵入周圍組織,導致腫瘤組織的邊界不清,若採取放射線治療,則因切入角度連帶傷害到附近的正常組織,可能影響心智發展和生長發育等,牽涉層面極為廣泛,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兼顧孩童的學習能力,以及日後就學、生活的適應能力。未來北醫質子機上線後,對兒癌的精準治療將大有幫助。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9月號(381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
也因為有的孩子一出生就罹癌,或牙牙學語的幼兒無法表達疼痛,抑或是弱小的身軀遭受癌症治療後副作用的摧殘,在在都讓父母深自愧疚與心痛,特別是孩子的成長發育和智力發展都尚未成熟,治療和照護的複雜度都超越成人癌症。
電視節目「健康保險大家談」特別邀請臺北醫學大學兒童腫瘤團隊召集人梅傑斯(James S. Miser)、台灣兒童腦瘤權威黃棣棟教授,以及臺北癌症中心兒童腫瘤主治醫師劉彥麟,深入淺出剖析兒童癌症的各種面向。
孩子出現這些徵兆 爸媽要注意了
「當孩子的身體出現無法解釋的瘀斑,或有不明原因的腫塊,或肚子一直脹脹的……家長就要留心注意了。」劉彥麟說,雖然兒童腫瘤並不常見,但是為求心安,仔細檢查仍有必要。
基本上,固態腫瘤會產生壓迫效應,若長在腦部,頭顱會較大,看起來像水腦;壓到肝臟胰臟,腹肚就會腫脹;壓到神經,則產生劇烈的疼痛感。「總之,不同位置的腫瘤會表現不同的症狀,有的表現在走路不穩,有的瞳孔會出現異常的白光,所以患者一走進診間,我們大概就知道出了什麼問題。」黃棣棟說。
兒童腫瘤最多的是固態腫瘤,佔四六%,其次是白血病佔二五%、惡性腦癌一一%。除了腦瘤徵兆較明顯外,白血病因屬造血系統疾病,若紅血球下降會出現貧血現象,白血球不足會有發燒感染症狀,血小板下降則容易有瘀血、瘀青的問題。此外,白血病也可能因為腫瘤細胞進入肝脾而造成腫大。
至於確診還是須經臨床評估,醫師會先從問診開始,例如發燒的天數,或透過身體觸診,如內臟器官或淋巴腺腫大,必要時再做影像檢查,如超音波、X光和電腦斷層等。
罹癌年齡中位數七歲 存活率近八成
兒童罹癌的中位數約七歲,男童罹癌比例略高於女童。而不同的年齡層,好發的腫瘤種類也不同,如腦瘤發生在一歲以下有六%,三歲以下也佔二○%。
黃棣棟說,以惡性腫瘤的影像診斷推估,國內一百萬孩童約有三十四位罹癌,美國則有五十多位,略高於台灣。不同癌別存活率不同。整體而言,先進國家兒癌的存活率約有八成,台灣則約七七%,差距不大。但腦瘤有良性與惡性之分,良性瘤存活率可達八成,若是惡性瘤則存活率為四五%,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提高存活率、減少併發症 兒癌治療兩大目標
提高存活率和減少併發症是兒癌治療的兩大目標,梅傑斯說,「兒童腫瘤治療,不僅會殺死癌細胞,也會傷到正常細胞,所以要仔細設計治療方案,達到最大效果,還要降低對正常細胞的傷害,減輕長期副作用。」
如何和小朋友耐心溝通,孩子又如何承受連成人都害怕的治療,恐怕也是癌童照護者最大的難題。
以化學療法而言,目前至少有五十種不同藥物,不同腫瘤使用的藥物不同,但多會傷害正常細胞與組織,也會產生不同的副作用。劉彥麟表示,「健保會補助止吐和生長因子等支持療法,以減輕副作用。至於小朋友本身很在意的落髮變光頭,「其實是暫時性的,以後還會長回來。」
至於放射療法,黃棣棟強調必須掌握三大原則,「要局部、要低劑量、不做頭部和脊髓治療」。醫師必須根據腫瘤形狀,塑造最精準的放射治療範圍,以及減少腫瘤切除範圍,才能減少對周邊正常組織的傷害。
以腦瘤為例,黃棣棟說「只要能做手術就不做化療和放療」,因為腦部主掌太多重要的功能,包括語言、視力、記憶、思考、情感和內分泌等,而腦瘤的生長又可能侵入周圍組織,導致腫瘤組織的邊界不清,若採取放射線治療,則因切入角度連帶傷害到附近的正常組織,可能影響心智發展和生長發育等,牽涉層面極為廣泛,因此在治療上必須兼顧孩童的學習能力,以及日後就學、生活的適應能力。未來北醫質子機上線後,對兒癌的精準治療將大有幫助。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9月號(381期)現代保險雜誌,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