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熱 全球保險業巨災賠款2.5兆
去年是六十年一遇的庚子年,人類史上的這一年,總有重大災害降臨,去年當然也不例外,一起來看看,全球各國面對災害時,誰做好了保險準備?
地球加速暖化,二○二○年創下有史以來溫度最高的一年,颶風、野火等惡劣天氣瘋狂侵襲,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爆發,瑞士再保(Swiss Re)統計,二○二○庚子年共發生二七四起巨大災害,奪走近八千條人命,造成兩千零二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合新台幣五.六六兆元),其中保險賠付了八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五兆元),保險覆蓋率約四十四%。
次要危險損失慘 兩大元凶:風暴和野火
雖然去年巨災次數與罹難人數,都較二○一九年的三一七次及一萬一千多人下降許多,但經濟損失卻暴增近四成;而保險賠款八百九十億美元,則是Sigma記錄中的第五高,超越二○一九年的六三○億及十年平均值七九○億美元。
追究巨災的原因,天然災害造成的保險賠款,占比九成一,損失達八百一十億美元,其中又以「次要危險」占比超過七成,次要危險通常與天氣有關,例如:洪水、冰雹、暴雨、野火、乾旱等,其中去年的兩大元凶就是強烈風暴和野火,而瑞再大膽預測,隨著全球暖化,次要危險發生的機率也將大幅增加。
瑞士再保研究院統計,過去十年間,全球「次要危險」的保險損失共有四一八三億美元,以強烈風暴占最大宗,已超越「主要危險」的三一七四億美元保險損失。
三十個颶風破紀錄 命名系統不敷使用
話雖如此,「主要危險」仍不能輕忽,瑞士再保研究院發現,保險賠款攀升的年份,都伴隨著主要危險事件的發生,例如二○一七年的颶風哈維、艾瑪、瑪麗亞,二○一一年的日本及紐西蘭大地震等。
而去年北大西洋的颶風猶如一場接力賽,史無前例有三十個颶風生成,打破二○○五年二十八個颶風的紀錄,帶走超過四百條人命,這也讓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慣用的二十一個颶風名字全數用盡,只好改以希臘字母命名。
其中,颶風伊塔(Eta)是去年第二十八個被命名的風暴,與颶風蘿拉(Laura)並列為去年最強颶風。伊塔不僅肆虐美國,也侵襲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共釀二一一人死亡,是中美洲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天災。
保險業長期針對「主要危險」進行密切監控與預測,但規模急起直追的「次要危險」卻沒受到太大重視,瑞士再保研究院呼籲,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需要重新洗牌,保險業應重視日益壯大的「次要危險」,並開發對應的保險商品。
野火損失 史上第三高
去年極端高溫肆虐美國西部(尤其加州地區),加上頻繁的閃電現象,催生了十七起野火,燒毀面積等於三分之一個台灣,血紅色天空宛如末日,野火更蔓延進人口密集的住宅區,許多人攜家帶眷、棄屋逃難去,美國野火引發的保險賠款,也創下史上第三高紀錄。
難兄難弟的還有澳洲,從二○一九年九月開始肆虐的野火,一直延燒至隔年三月才平息,包括澳洲國寶無尾熊在內,至少十億隻動物葬生火窟,焚燒面積超過三個台灣。
而野火熄滅後,以農業及畜牧業為經濟命脈的澳洲又遭逢旱災,去年五月,澳洲東部因連年旱災,羊隻數量降至史上新低,農家紛紛拋售或丟棄牲畜,全國棉花和稻米產值也都腰斬。
洪水氾濫 保險賠款二十億
亞洲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中國和巴基斯坦,去年則飽受季節性降雨帶來的洪患之苦。
整個夏季豪雨,讓中國長江的洪水一波接一波,當地氣象局連續發布長達四十一天的暴雨警報,尤其四川及重慶水患氾濫,影響七千多萬人民,就連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也逼近潰堤,加上長江流域是中國主要糧倉,當局更發出「節約糧食」的警示,整體保險賠款超過二十億美元。
印尼首都雅加達因長期地層下陷,又適逢極端降雨導致大淹水,決定「遷都」以因應人口暴增及區域發展平衡。
愛琴海強震海嘯 餘震更破千起
去年十月底,歐洲愛琴海地區發生規模七.○強震,並引發小範圍海嘯,造成土耳其沿岸(包括大城伊茲坦堡、伊茲米爾)還有希臘雅典等地超過百人罹難,傷者達上千人,而主震後更發生一千多起餘震,相當驚人。
這起事件引發民眾對建築物耐震度偷工減料的質疑,當局立刻逮捕有關的建築承包商;而雖然當地已展開都市更新及強制拆除,土耳其街上有許多老舊建物及非法建築,禁不起地震摧殘,這起事件也值得市容老舊的台灣反思。
兩大人禍 震驚全球
去年的人為釀災事件僅八十五起,寫下數十年來新低紀錄,然而,「貝魯特港大爆炸」和「美國佛洛伊德案」,使得人禍損失與前年相去不遠。
去年八月,黎巴嫩首都的貝魯特港口發生猛烈爆炸,房屋幾乎全毀,釀兩百人喪生、五千多人受傷。原因竟是港口倉庫囤放了沒收六年、重近三千噸的硝酸銨,因不明原因起火燃燒,才引發劇烈大爆炸。
美國佛洛伊德案,則是去年五月時,一名非裔男子佛洛伊德因涉嫌使用假鈔遭逮捕,期間被一名白人警察以膝蓋壓頸致死,由於案件涉及種族歧視、加上疫情失業困頓,導致數百萬民眾不滿而走上街頭,爆發大規模示威,迫使部分城市實施宵禁。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4-5月號(389/390期合刊)現代保險雜誌,或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
地球加速暖化,二○二○年創下有史以來溫度最高的一年,颶風、野火等惡劣天氣瘋狂侵襲,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反覆爆發,瑞士再保(Swiss Re)統計,二○二○庚子年共發生二七四起巨大災害,奪走近八千條人命,造成兩千零二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約合新台幣五.六六兆元),其中保險賠付了八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五兆元),保險覆蓋率約四十四%。
次要危險損失慘 兩大元凶:風暴和野火
雖然去年巨災次數與罹難人數,都較二○一九年的三一七次及一萬一千多人下降許多,但經濟損失卻暴增近四成;而保險賠款八百九十億美元,則是Sigma記錄中的第五高,超越二○一九年的六三○億及十年平均值七九○億美元。
追究巨災的原因,天然災害造成的保險賠款,占比九成一,損失達八百一十億美元,其中又以「次要危險」占比超過七成,次要危險通常與天氣有關,例如:洪水、冰雹、暴雨、野火、乾旱等,其中去年的兩大元凶就是強烈風暴和野火,而瑞再大膽預測,隨著全球暖化,次要危險發生的機率也將大幅增加。
瑞士再保研究院統計,過去十年間,全球「次要危險」的保險損失共有四一八三億美元,以強烈風暴占最大宗,已超越「主要危險」的三一七四億美元保險損失。
三十個颶風破紀錄 命名系統不敷使用
話雖如此,「主要危險」仍不能輕忽,瑞士再保研究院發現,保險賠款攀升的年份,都伴隨著主要危險事件的發生,例如二○一七年的颶風哈維、艾瑪、瑪麗亞,二○一一年的日本及紐西蘭大地震等。
而去年北大西洋的颶風猶如一場接力賽,史無前例有三十個颶風生成,打破二○○五年二十八個颶風的紀錄,帶走超過四百條人命,這也讓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WMO)慣用的二十一個颶風名字全數用盡,只好改以希臘字母命名。
其中,颶風伊塔(Eta)是去年第二十八個被命名的風暴,與颶風蘿拉(Laura)並列為去年最強颶風。伊塔不僅肆虐美國,也侵襲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共釀二一一人死亡,是中美洲二十多年來最嚴重的天災。
保險業長期針對「主要危險」進行密切監控與預測,但規模急起直追的「次要危險」卻沒受到太大重視,瑞士再保研究院呼籲,自然災害的風險評估需要重新洗牌,保險業應重視日益壯大的「次要危險」,並開發對應的保險商品。
野火損失 史上第三高
去年極端高溫肆虐美國西部(尤其加州地區),加上頻繁的閃電現象,催生了十七起野火,燒毀面積等於三分之一個台灣,血紅色天空宛如末日,野火更蔓延進人口密集的住宅區,許多人攜家帶眷、棄屋逃難去,美國野火引發的保險賠款,也創下史上第三高紀錄。
難兄難弟的還有澳洲,從二○一九年九月開始肆虐的野火,一直延燒至隔年三月才平息,包括澳洲國寶無尾熊在內,至少十億隻動物葬生火窟,焚燒面積超過三個台灣。
而野火熄滅後,以農業及畜牧業為經濟命脈的澳洲又遭逢旱災,去年五月,澳洲東部因連年旱災,羊隻數量降至史上新低,農家紛紛拋售或丟棄牲畜,全國棉花和稻米產值也都腰斬。
洪水氾濫 保險賠款二十億
亞洲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尼泊爾、中國和巴基斯坦,去年則飽受季節性降雨帶來的洪患之苦。
整個夏季豪雨,讓中國長江的洪水一波接一波,當地氣象局連續發布長達四十一天的暴雨警報,尤其四川及重慶水患氾濫,影響七千多萬人民,就連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也逼近潰堤,加上長江流域是中國主要糧倉,當局更發出「節約糧食」的警示,整體保險賠款超過二十億美元。
印尼首都雅加達因長期地層下陷,又適逢極端降雨導致大淹水,決定「遷都」以因應人口暴增及區域發展平衡。
愛琴海強震海嘯 餘震更破千起
去年十月底,歐洲愛琴海地區發生規模七.○強震,並引發小範圍海嘯,造成土耳其沿岸(包括大城伊茲坦堡、伊茲米爾)還有希臘雅典等地超過百人罹難,傷者達上千人,而主震後更發生一千多起餘震,相當驚人。
這起事件引發民眾對建築物耐震度偷工減料的質疑,當局立刻逮捕有關的建築承包商;而雖然當地已展開都市更新及強制拆除,土耳其街上有許多老舊建物及非法建築,禁不起地震摧殘,這起事件也值得市容老舊的台灣反思。
兩大人禍 震驚全球
去年的人為釀災事件僅八十五起,寫下數十年來新低紀錄,然而,「貝魯特港大爆炸」和「美國佛洛伊德案」,使得人禍損失與前年相去不遠。
去年八月,黎巴嫩首都的貝魯特港口發生猛烈爆炸,房屋幾乎全毀,釀兩百人喪生、五千多人受傷。原因竟是港口倉庫囤放了沒收六年、重近三千噸的硝酸銨,因不明原因起火燃燒,才引發劇烈大爆炸。
美國佛洛伊德案,則是去年五月時,一名非裔男子佛洛伊德因涉嫌使用假鈔遭逮捕,期間被一名白人警察以膝蓋壓頸致死,由於案件涉及種族歧視、加上疫情失業困頓,導致數百萬民眾不滿而走上街頭,爆發大規模示威,迫使部分城市實施宵禁。
~精彩全文與圖表請詳見4-5月號(389/390期合刊)現代保險雜誌,或請訂閱現代保險雜誌(http://www.rmim.com.tw/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