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啟純網保:希望還是幻象?
金管會計劃重啟「純網保」,將在年底前再次開放業者申請,主委彭金隆上任後,即宣布正名為「數位保險」,是他上任後的一大新政。回顧二○二二年,金管會首度開放設立純網路保險公司,吸引兩組團隊申請,但結果卻不如預期。「福爾摩莎產物保險」因法定資格不符被直接淘汰,「中國信託網路產物保險」雖提出創新商品和作業流程,卻仍獲得「緩議」的結果。
如今,金管會重啟計劃,提出放寬業務範圍,允許純網路保險不再限於創新保單或保障型商品,以此增加業者參與的誘因,同時,也調整金融業與科技業的股權比例,希望藉此引入更多新創科技業參與。
這些措施看似具體,然而實際效果如何,仍待時間證明;畢竟,調整股權比例,是否能真正帶動純網保的發展前景,抑或只是表面上的數字遊戲,尚無明確答案。
看看鄰近的香港經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香港二○一八年十二月發出第一張純網路保險公司執照以來,至二○二三年底共有五家公司投入市場,但這些公司目前仍舊是虧損狀態,可見純網路保險並不如預期般來得容易。
而且台灣市場更小、保險市場競爭更激烈,純網路保險公司要直接和既有保險業者對決,勢必是一場硬仗。此外,純網路保險倚賴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和產品設計,台灣在技術和法規方面,能否提供足夠支持?尤其法規層面,鬆綁的尺度如何拿捏,更是一場政治角力,這些都是數位保險公司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考驗。
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網路投保發展較為緩慢,尤其線上投保「身分驗證」的規定,更被業者喻為「全球最嚴格」。因此,與其急於重啟純網路保險的申設,或許應先著手改善網路投保的便利性,近年來各家保險公司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路投保業務持續成長,鬆綁現有政策,說不定反而更具實質幫助。
儘管金管會已經宣布,將進一步鬆綁純網保設立的相關規範,但市場規模有限、虧損風險難估的問題,依然存在。
數位轉型確實能為產業帶來重大變革,但還記得「純網銀」嗎?如今開業已三年多了,說好的「鯰魚效應」仍舊未見成效;惠譽信評預期,三家純網銀中,僅一家純網銀有機會在明年達到單年度損益兩平。而就目前為止,純網銀業者財務仍呈虧損。
重啟純網保,是否能帶動數位轉型與產業創新,掀起保險市場鯰魚效應,成為彭金隆所期待「具有狼性的哈士奇」?將持續考驗金管會的智慧。
更多、更詳盡的報導都在已出刊的431期《現代保險》雜誌
如今,金管會重啟計劃,提出放寬業務範圍,允許純網路保險不再限於創新保單或保障型商品,以此增加業者參與的誘因,同時,也調整金融業與科技業的股權比例,希望藉此引入更多新創科技業參與。
這些措施看似具體,然而實際效果如何,仍待時間證明;畢竟,調整股權比例,是否能真正帶動純網保的發展前景,抑或只是表面上的數字遊戲,尚無明確答案。
看看鄰近的香港經驗,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示。香港二○一八年十二月發出第一張純網路保險公司執照以來,至二○二三年底共有五家公司投入市場,但這些公司目前仍舊是虧損狀態,可見純網路保險並不如預期般來得容易。
而且台灣市場更小、保險市場競爭更激烈,純網路保險公司要直接和既有保險業者對決,勢必是一場硬仗。此外,純網路保險倚賴大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和產品設計,台灣在技術和法規方面,能否提供足夠支持?尤其法規層面,鬆綁的尺度如何拿捏,更是一場政治角力,這些都是數位保險公司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考驗。
相較其他國家,台灣的網路投保發展較為緩慢,尤其線上投保「身分驗證」的規定,更被業者喻為「全球最嚴格」。因此,與其急於重啟純網路保險的申設,或許應先著手改善網路投保的便利性,近年來各家保險公司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路投保業務持續成長,鬆綁現有政策,說不定反而更具實質幫助。
儘管金管會已經宣布,將進一步鬆綁純網保設立的相關規範,但市場規模有限、虧損風險難估的問題,依然存在。
數位轉型確實能為產業帶來重大變革,但還記得「純網銀」嗎?如今開業已三年多了,說好的「鯰魚效應」仍舊未見成效;惠譽信評預期,三家純網銀中,僅一家純網銀有機會在明年達到單年度損益兩平。而就目前為止,純網銀業者財務仍呈虧損。
重啟純網保,是否能帶動數位轉型與產業創新,掀起保險市場鯰魚效應,成為彭金隆所期待「具有狼性的哈士奇」?將持續考驗金管會的智慧。
更多、更詳盡的報導都在已出刊的431期《現代保險》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