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掀解約潮 全民保障如海市蜃樓

買了保險又解約,是不少民眾的經驗,而每一張解約保單背後的緣由也各有不同。但,這一兩年來壽險市場出現的異常解約潮,卻都朝向一個相同的目標──追逐高利。

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的統計,去(二○二三)年壽險公司光是解約金就被領走超過一兆五千億元,占整年壽險總給付二兆三千億元的六十五%,而這樣的現象到今年依然沒有緩解,今年上半年外流的解約金仍高達八千八百億元,占上半年各項給付的六十七%,如此大量的現金流出,一度引發民眾對壽險業流動性的疑慮。

美利率、匯率大幅上漲 引發國人保單解約潮
「壽險是一個長期契約,短則一、二十年長達終生,在這麼長的期間內每個人的狀況都會改變,譬如子女還小的時候,我需要高額保障跟醫療,因為怕死得太早責任未了,現在他們都已成年,我不再需要那麼高的保障,反倒是該為自己退休收入與長照風險做規劃。」三商美邦人壽行銷長張財源表示,長達二、三十年的保險期間內,需求產生變化是正常的,但當發現自己的保險需求改變時,應先檢視當時的保單內容,再就需求做項目的增添或刪減,而非直接將保單解約。「但這一兩年來,解約的狀況比較特別,不是因為保障的關係,而大多是因為想要賺錢或者獲利。」

淡江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何佳玲則表示,在二○○八年金融海嘯之後,民眾普遍對金融商品出現恐懼感,相對之下保險變成一個較安全的投資標的,加上當時市場利率低,甚至低於儲蓄型保單的預定利率,使得許多民眾將資金轉購買儲蓄型保單,還一度將儲蓄型商品保費占率推升到六成多。

到了二○二二年美國聯準會為對抗通膨大幅升息後,民眾之前買的儲蓄型商品的利率相對變低很多,加上升息使得美元走強,在利率與匯率雙率的利誘下,大批民眾紛紛解掉手中的壽險保單尤其是美元保單,一來實現匯差獲利,二來再將資金轉投入美元定存或其他美元金融商品以賺取更高報酬。

不當慫恿客戶解舊換新 佣金泡湯 還將遭懲處
如果基於個人判斷理性解約無可厚非,但若是迷迷糊糊聽信一些保險業務員或銀行理專的不當游說而將多年的保單解掉,可能就會對自己的權益造成傷害。對此,保險代理人公會理事長鐘俊豪則直言表示,人都有好壞,在保險業也是如此。「不論是保險公司的業務員或銀行的理專都有害群之馬,但我相信應該是少數。有些人會為了業績或佣金去誘導客戶解約,或用他想推銷的新商品的某個優點去打舊商品的某個缺點,問題是每種商品都各有優缺點,如何安排要看民眾的需求與預算,不能一概而論。利用保險商品的複雜性與雙方對保險知識的不對等慫恿客戶解舊買新,是非常不道德的行為。」

針對業務員不當誘使客戶解約的行為,張財源以自家公司的做法為例說明,「公司會在客戶投保時,先檢視該件是否有短期解約再買新保單的狀況,如果有的話,公司會電告客戶並詢問他是否了解這樣的狀況。」他說,「業務員招攬時必須追蹤客戶投保前後三個月或半年(時間長短依險種而定)的狀況,如果招攬件落在規定的期間內,譬如客戶在投保新件前三個月曾解約舊保單,這時候該新招攬件就不計業績、不發獎金,業務員等於是做白工。若是更嚴重的累犯則有相關的懲處規定。」

「在銀行通路也一樣,就是解前件再保新件,通常新件都不算業績。但是這也會有一個盲點,通常解自己公司的件才能這樣做,解別家的就沒辦法查。」鐘俊豪提醒民眾,解舊件買新件除了解約金低於所繳保費之外,可能面臨年齡增長、保費增加,體況改變某些疾病被批註除外或被加費甚至被拒保的問題,還有一件很嚴肅的事,那就是空窗期。「醫療險通常都有等待期的規定,一般疾病要等三十天,重大疾病更長要等九十天,契約規定在這段期間內是不提供保障的,保戶解約後投保新件,萬一在這段期間發生事故就麻煩了。」

保單從A公司帶去B公司若業務員這樣說 要小心!
曾有民眾反應,業務員告知可以幫他將A公司的保單「帶」去B公司,「保單不可能這樣『帶』,業務員如果這樣說已經等同是詐騙的行為了。」張財源斬釘截鐵的說。他呼籲民眾對於業務員給的保單要提高警覺,如果原來的保單從A公司變成B公司,那就代表A保單已經被解掉去買B公司的保單了,民眾可以利用審閱期及撤銷期想想是否要保留B保單。

何佳玲提醒民眾,保險最大的功能在於管理風險,要記得保險最大的價值是保障功能。「如果把保險商品拿來跟其他金融工具做比較,隨著金融市場的變化譬如利率、匯率或ETF、股市等做轉換或調整,這樣一來保險保障就會處在一種動盪的狀況,無法達到原先預期長期保障的功能。」

張財源則說,有些業務員換了公司或跳槽到保經公司,會為了個人業績慫恿老客戶解約,如果民眾常為了支持某個業務員,或為了宣告利率的利差或短期的定存就解舊換新,那麼保單就永遠不會到期。在不斷解舊換新之下,當初買保險的目的也永遠無法達成。

「當遇到有人慫恿解約保單時,你就要想清楚當初為什麼要買保險?如果只是為了投資,市面上投資工具非常多,保險雖也是其中一種,但保險畢竟含有死亡成本,投報率根本無法贏過其他金融工具。」鐘俊豪也一再提醒民眾不要忘記當初買保險的初衷,譬如在壯年期有責任時就是要買保障,到了中老年期就要偏向退休準備或財富傳承,保險就應該朝這樣的方向規劃。萬一遇到運用各種美麗話術誘導解約時,也該聽聽別人的意見,避免掉入陷阱。

更多、更詳盡的報導都在已出刊的431期《現代保險》雜誌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