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教育向下扎根 跨世代金融保險論壇

風險管理教育不能等!為了傳遞金融知識與保險教育的重要性,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前進逢甲大學舉辦【2024保險年輕力 大學青年論壇──新世代風險管理教育】,由基金會董事長林麗銖擔任主持人,攜手產官學代表,面對面和年輕學子展開一場跨世代的精彩對談與交流。

「今天的論壇非常有意義,第一讓保險專業能夠向下扎根,第二能夠呼應社會產業科技發展。」特別前來致詞的逢甲大學校長王葳開場前首先肯定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多年來對年輕學子的支持,尤其現在的大學生正好是一群屬於Z世代的「數位原住民」,雖得利於科技的便利,卻也衍生出不少倫理、法治問題。因此,她期盼透過這場知識饗宴,讓年輕學子在科技進展快速的數位時代裡,學習正確的金融保險知識與觀念,並學會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當中。

「事實上,風險管理教育在我們整個人生的路途裡面是非常重要的。」逢甲大學金融學院院長陳盛通致詞表示,人生除了IQ之外,唯有兼具FQ(財務智商)才能更加幸福。他相當樂見透過論壇的方式,讓年輕學子在課堂之外,有機會和各領域專家進行不同面向的互動、討論,進一步體會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同時思考未來的保險業如何能更加精進。

Z世代金融知識不足? 小心掉入詐騙陷阱
Z世代的金融知識到底夠不夠?一般人普遍認為金融學院學生的素養是足夠的,但是,「金融學院的學生會不會被騙?還是會!」逢甲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系主任張永郎於論壇一開場就點出事實,他以去(二○二三)年上百名逢甲大學學生遭不肖人士以「無卡分期」的手法詐騙為例,表示了解金融知識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如何預防金融詐騙。

「為何連金融學院學生也難逃詐騙陷阱?」張永郎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他觀察不外乎來自二個原因,第一是過於自信,認為自己很懂金融保險商品,第二是被一時的利益、好處沖昏頭。

金管會保險局副局長陳清源坦言,自己就讀大三的孩子也曾購買線上遊戲道具被騙!他指出,Z世代年輕人生活離不開3C,而網路詐騙手法推陳出新、防不勝防;因此,他提醒年輕學子,課堂上學到的金融保險知識只是基本功,平時也應多元吸收「學校學不到」的常識與應用,不僅有助於未來就業銜接,也可避免落入詐騙陷阱。

對此,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董事長林麗銖深表認同,「Z世代年輕人習慣從網路、社群媒體獲取知識,這沒有問題,但是一定要有能力判斷,什麼是對的?什麼要打上問號?」她強調,一定要多聽多看多思考。

金融詐騙態樣五花八門 「數位原住民」也沒輒?
當多數人習慣從網路上取得資訊,代表獲取資訊的來源是受限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主編陳偉婷直指,這就存在一個陷阱──「你的閱聽習慣是被平台的演算法決定的。」她表示,這是一個危險的警訊,不只是網路平台在主導訊息推播,更重要的是,「它會驅動你的情緒,影響你的理性思考或判斷。」

陳偉婷坦言自己也曾二度差點受騙,一次是貪小便宜點選LINE免費貼圖連結,驚覺有異之後立刻更新個資止血;另一次則是差點誤入假冒訂房網站的釣魚郵件。然而她強調,「會誤入詐騙陷阱絕對不是因為笨或判斷力不佳,而是網路平台就是有一種魔法、會勾動你的情緒,挑戰我們人性上的脆弱。」因此,她提醒年輕學子,當看見有疑慮的連結,最好「連點都不要點」,或者要有危機意識,進一步做核實的動作。

除了常見的網路連結、釣魚郵件詐騙,隨著AI科技快速發展,「AI深偽辨識」已成為新興的金融詐騙態樣。內政部警政署165防詐宣導代表(台中市第六分局犯罪預防偵查佐)陳妍筠解釋,這項技術是利用AI變臉或是仿聲,例如偽裝成名人、偶像跟粉絲視訊、對話,甚至是假冒親友騙財;而破解方法有二招,AI變臉其實不包含耳朵,可請對方將臉轉到耳朵加以辨識;若行不通,可嘗試跟對方聊一些只有彼此會知道的事情,藉此找出破綻。

假訊息滿天飛 年輕學子該如何預防?
當假新聞或假訊息滿天飛,究竟該如何預防、辨別真假?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俊臣指出,「教育部詐騙防制專區」製作許多防詐文宣、短片內容,而「全國大專院校校園安全入校宣導」,也包含金融教育、防詐課程,像是投資詐騙、網拍、無卡分期詐騙,都很適合年輕學子學習、參考使用。此外,「中小學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注意事項」,則有助於提升「生成式AI」內容的風險辨識能力。
提到生成式AI,台中市立文華高級中等學校校長黃偉立相當有感。他不諱言地說,目前生成式科技變化相當快速,「而這些可能不是原本學校課程會教的內容。」因此他建議,學校可以跟教育部或是警官合作,進入校園教學現場,利用週會時間,透過教材包或各種形式宣導,與學生分享最新的犯罪手法及注意事項,進一步提醒學生如何防範。

事實上,金管會在學生防詐的知識宣導也與時俱進。陳清源表示,金管會早在二○○六年就推動金融知識普及計畫,一○八課綱更與教育部跨域合作、重整金融基礎教育架構,以國小、國中、高中三個不同階段推廣金融教育,除了傳統教材,也預計推出六部教學影片,國小著重在金錢理財概念,國中則跨足風險管理概念,到了高中,除了理財投資,也會傳授保險基本概念與風險管理。

而身為業界代表,富邦人壽客戶服務處資深副總經理陳秀玲表示,十多年前公司的核保流程已增加許多風控措施,今年則開始推廣讓客戶認識公司簡訊或電話號碼的代表號;此外,在櫃檯第一線的阻詐作業也很有成效,透過櫃檯人員的觀察、對話,防止客戶落入詐騙集團的圈套。她提醒學生,絕對不要把自己的存摺、印章及網路交易密碼,交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的人,以保護自己。

金融保險教育向下扎根 專家建議怎麼做?
林麗銖回憶,當初她跟隨創辦人黃秀玲教授於一九八九年創辦《現代保險》雜誌,而後於一九九九年成立「現代保險教育事務基金會」,目的就是為了推廣風險管理與保險知識,國人保險保障的觀念近年來固然有所提升,但如何將理財、風險管理與保險的知識往下扎根,一直是基金會努力的目標,「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育風險管理意識、甚至是保險觀念?」

身為教育部代表,陳俊臣直言,想將保險教育向下扎根深入國中、國小,最可行的方式並非從課綱下手,「因為一○八課綱並沒有一個專門的課程或主題,名為風險管理、風險教育或金融教育,唯有課綱內含的科技、資訊或法治教育等十九項議題,可讓學校利用週會或是彈性學習時間進行宣導教育,但並非強制性。」因此,他建議可參照金管會的方式從實質課程著手,再配合教育部辦理教師研習,讓老師先上研習課程、學習金融保險知識,再回到校園傳授給學生。

更多、更詳盡的報導都在已出刊的431期《現代保險》雜誌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