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以為復健科只能治酸痛、拉脖子,能助COVID-19患者恢復心肺功能、回歸正常生活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69期

文/李政純

截至今日,侵襲人類已超過2年的新冠肺炎不斷變異,先是原始病毒株傳播全球並造成封城、鎖國,接著還有更可怕的Alpha 、Delta......,都造成大規模傳染且死亡率也不低。

去年底從南非傳出最新的Omicron變異株,也在短短時間內迅速傳播世界各地,雖感染Omicron多為輕症或無症狀,但根據這兩年來的研究統計,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新冠肺炎病毒株感染,皆有4成患者在康復後仍產生「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syndrome)」,如果沒有透過適當的協助,恐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4成新冠患者有新冠長期症狀

台灣心肺復健醫學會理事長、佳里奇美醫院院長周偉倪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新冠長期症狀,是指發生在已確診或可能被新冠病毒感染的人身上,通常在染疫後3個月內出現,時間持續至少2個月,有些人甚至長達4、5個月之久。

根據統計,大約有4成比例的患者,在感染新冠肺炎後會有肌肉骨骼、心肺功能、神經、精神症狀等方面的併發症,包括疲勞、腦霧、呼吸急促、焦慮和其他等症狀,造成的功能平均下降約36%,生活品質下降更高達52%,以及減少工作產能等現象,常讓患者感嘆生不如死。

周偉倪表示,其實新冠長期症狀是可以被治癒的,只要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復健必須越早介入越好,衰退的生理功能還是可以恢復得很理想。只是在罹患新冠肺炎急性初期時,多半是由胸腔科或感染科醫師接手治療,當他們努力將患者從鬼門關救回而康復之後,卻還有漫長的復健之路得走,才能讓患者全面恢復常態生活。

急性後期之照護,以身體功能恢復為目標

周偉倪進一步說明,解隔離只是康復的第一步,急性之後期的照護格外重要。急性後期照護最好是以跨專業團隊來提供協調性的服務,大致於患者病情穩定之後,在短期內達到個人化身體功能的恢復為目標;並且在有限的期間之內,以住院、日間照護、居家等不同模式,提供患者因疾病造成的各種功能障礙之專業服務,讓患者醫療的可近性提高,並避免長期後遺症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