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篩檢揪出癌細胞,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81期
文∕李政純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顯示,每年有超過10,000人死於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與口腔癌,篩檢可以早期發現癌症或癌前病變,且經治療後可以降低死亡率外,還可阻斷癌前病變進展為癌症。另外,從去年(2022年)7月開始,也提供2大族群做低劑量電腦斷層(Low Dose CT)肺部篩檢補助,期望能夠及早揪出肺癌。

!定期篩檢乳房,避免晚期發現罹癌
根據國健署109年公布的癌症登記報告,女性及男性乳房惡性腫瘤發生的個案數,分別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2.51%及0.05%,尤其乳癌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1位,死亡率排名在女性則為第2位;簡單來說,乳癌是女性最好發的癌症,死亡率也僅次於第一名的肺癌,平均約每35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由此可見,乳癌對於女性健康非常重要。

乳房之於女性不但是自信的象徵,更擁有哺育下一代的重要任務,對女性的身心來說相當重要;因此,一旦不幸發現癌細胞,甚至需要切除全乳時,患者常面臨重大打擊,還可能因此失去自信、陷入憂鬱之中。還好現今醫藥科技發達,有些狀況不用切除全乳,或是可以透過重建及整形(Oncoplastic Surgery)等方式,讓身體外觀不至於有太大的變化。

乳癌防治基金會董事長張金堅表示,為了避免發現乳癌時已經進入晚期階段,定期做乳癌篩檢是早期預防並發現乳癌的重要方法,常見的篩檢方法以乳房X光攝影為主,有時輔以乳房超音波。

乳房X光攝影 乳房攝影為一種X光檢查,可用來偵測乳房的鈣化點或腫瘤,發現無症狀的零期乳癌及早期乳癌,適合45歲以上無症狀婦女之乳癌篩檢(二等親有乳癌家族史,可提前至40歲)。檢查過程中女性放射技師會以壓迫板緊壓乳房,以便獲得最清晰的影像,並能減少輻射劑量,所以可能會有些許疼痛感。

張金堅指出,乳房攝影可以降低41%乳癌死亡率,而且也是目前實證上最有效的乳癌篩檢工具,檢查結果若無異常,持續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若是有無法確定診斷之變化,醫療院所會通知再輔以其他影像檢查,若有疑似良性變化,會請民眾於6個月至1年進行追蹤檢查。

目前政府針對45歲以上至69歲的婦女,以及40歲以上至未滿45歲且二親等具乳癌家族史婦女,補助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希望能夠透過早期篩檢,早期發現來降低乳癌死亡風險。

乳房超音波 乳房超音波的原理,是由高頻率的探頭發出超音波,當音波碰到乳房組織會反射,再藉由回傳的音波將乳房內部構造回送到電腦,整合出乳房內部的影像讓醫師解讀。

張金堅指出,小於35歲的年輕女性,由於乳腺較發達,且組織比較緻密,脂肪含量較低,乳房攝影的影像相對不容易判讀,敏感度亦偏低,因此建議加上採用乳房超音波做為主要診斷工具,必要時也可使用乳房磁振造影(MRI)。

6分鐘護一生,預防子宮頸癌
許多民眾耳熟能詳的口號「六分鐘護一生」,就是針對子宮頸癌的一種篩檢方式,已逝的香港知名歌手梅艷芳就是因子宮頸癌,而在40歲事業輝煌極盛時期結束了生命。根據10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子宮頸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部癌症發生個案數的1.18%,死亡人數則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1.33%;發生率的排名於女性為第10位,死亡率的排名則為第8位。
國健署從84年起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經過多年的宣導,已使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大幅下降約7成左右,可見得篩檢是有其必要性的。

但子宮頸癌對女性的威脅仍不可輕忽,因此,定期檢查以便早期揪出癌前病變相當重要。

子宮頸抹片篩檢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蔡亞倫指出,政府補助30歲以上婦女每年進行1次子宮頸抹片篩檢,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之醫院診所就診。危險族群,包括有性經驗的婦女,尤其是早婚、生育子女多、性伴侶較多的婦女,更應該要特別注意,每3年至少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過程大多不會感覺疼痛,採檢過程會將擴陰器置入陰道口,再以小木棒或小刷子在子宮頸上刮取少量剝落的上皮細胞,塗抹於玻片上,經過染色後,透過顯微鏡檢查是否有可疑的癌細胞。

蔡亞倫表示,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所致,雖然感染之後多會自行痊癒,僅有少部分患者會持續感染,甚至於日後發生子宮頸癌前病變,進而演變成子宮頸癌,因此,透過篩檢揪出癌前病變並治療,就是預防的最佳策略。

糞便潛血檢查,初步篩檢大腸癌
過去幾年,社會上的名人像是藝人賀一航、秀場天王豬哥亮,以及名嘴汪笨湖……等人,都是因為罹患大腸癌過世;確實,近十年來大腸癌是國人好發癌症的第一名,根據衛福部民國109年癌症統計資料顯示:結腸、直腸、乙狀結腸連結部及肛門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國人癌症發生個案數的13.80%,占國人癌症死亡人數的12.94%,發生率於男性為第1位、女性為第3位;死亡率於男女性皆為第3位。

國泰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昌提醒,大腸癌第0期到第1期治療後5年的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但到了大腸癌第3期治療後5年存活率,則下降至不到6成,因此一定要定期做大腸癌篩檢,才能把握黃金就醫治療期。

糞便潛血檢查 在台灣,大腸癌多發生在50歲之上的國人,因此,國健署有效運用菸品健康福利捐,補助50~74歲民眾,提供每2年1次免費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

張世昌進一步說明,由於早期大腸癌可能完全沒有臨床症狀,透過目前最安全且方便的定量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當檢查結果為陽性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以便確認是否有大腸瘜肉或癌細胞。但民眾若出現下列症狀 : 包括大便中有血、大便中有黏液、排便習慣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大便變細小,或是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甚至腹部可觸摸到腫塊等,就應盡速就醫檢查。

不過,民眾也別過度擔心,以上列出的症狀並不代表就是罹患了大腸癌,還需要醫師做進一步的檢查診斷,所以,盡早就醫請專科醫師檢查是必要的。

大腸鏡檢查 大腸鏡檢查是使用一支軟管型內視鏡,從肛門深入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到盲腸進行檢查,觀察整個大腸有沒有潰瘍、發炎、瘜肉等病變。據統計,全大腸鏡檢查的準確度高達9成以上,而乙狀結腸鏡檢查的範圍比較小,只有到乙狀結腸與降結腸的交界處,大約有3成以上的近端大腸腫瘤無法被檢查診斷出來,所以,如果民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一般還是建議做全大腸鏡檢查。

張世昌貼心提醒,為了達到良好的清腸效果,讓篩檢更為精準,在大腸鏡檢查前3天要進行低渣飲食,包括蔬菜、水果、高纖豆漿等食物必須避免食用,而乳製品雖然不含纖維質,但容易在腸壁上產生黏著物,也會影響醫師對大腸的觀察,所以也不建議檢查前飲用。另外,如果民眾怕檢查時疼痛,也可以選擇自費麻醉的無痛大腸鏡檢查。

口腔黏膜檢查,降低4成口腔癌死亡率
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口腔、口咽及下咽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6.79%,109年因此惡性腫瘤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的6.74%;發生率在男性為第3位、女性為第 15位,死亡率在男性為第4位、女性則為第 16位,可以發現口腔癌好發在男性。

國泰醫院口腔顎面外科主任林宏政指出,口腔癌是台灣男性常見的癌症,從30至64歲發生率逐步增加的中壯年族群為高危險族群,多半是因為這個階段的男性處於打拼事業的階段,常需因交際或提神等因素,養成了嚼檳榔的壞習慣。據統計,台灣口腔癌的致病原因多以嚼食檳榔為主,嚼檳榔除了造成口腔黏膜病變之外,嚴重更會導致口腔癌的發生。另外,菸酒也是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之二,因此建議除了戒檳榔之外,也要一併戒除菸酒。

口腔黏膜檢查 林宏政表示,和所有疾病一樣,早期發現並治療,都能有很好的預後。口腔黏膜檢查能降低4成的口腔癌死亡率,醫師會目視檢查口腔黏膜,查看是否有疑似癌前病變或癌症的病灶;檢查結果若為陰性,就要持續每2年接受1次口腔黏膜檢查;但檢查結果若是陽性,就要掛口腔外科或耳鼻喉科來切片檢查確認是否為口腔癌,並且遵照醫囑每3~6個月定期追蹤檢查。

低劑量電腦斷層,能偵測初期肺癌
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肺、支氣管及氣管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13.42%,死亡人數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人數19.20%;發生率在男性、女性皆為第2位,死亡率在男女性皆為首位。

國泰綜合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顏銘宏表示,雖然抽菸是罹患肺癌的高風險因子,但仍有一部分是不抽菸的族群。因此透過篩檢揪出癌細胞,是有其必要性的。

之前有新聞報導,一對不抽菸的姊妹,在例行健康檢查中發現肺部異常影像,後續確診分別罹患第2期肺腺癌及第1期肺腺癌,這對姊妹就是靠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找出癌細胞,還好都算是初期肺癌,經過精準治療恢復健康。

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 顏銘宏說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胸部電腦斷層檢查的一種,做為肺癌篩檢工具確實有機會能夠早期發現肺癌,特別是用於偵測小於1公分的肺部結節,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至於哪些族群適合做LDCT?國際實證指出,對「重度吸菸族群」進行LDCT篩檢是有效的,相較於胸部X光可降低其20%肺癌死亡率;但要注意的是,民眾若不是高危險群,還沒有足夠證據顯示篩檢有效。

因此,國健署從去年(111年)7月起,開辦第五癌篩檢-低劑量電腦斷層,每2年1次,補助的篩檢對象包括,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其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及重度吸菸者:50至74歲且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未達15年之重度吸菸者。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