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素養2.0 讀懂比多讀夠有效
台灣校園推動閱讀十餘年,獲得許多國中、小響應。現代的父母也多半重視閱讀,從小大量購買各類書籍給孩子。而在新課綱推動之後,閱讀是種素養,而且恐怕是核心素養中的核心。
新課綱的推動,正式宣告閱讀素養2.0時代的到來。閱讀1.0重視「量」,大量閱讀、培養閱讀興趣;現在光是「喜歡讀」,已不足以應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閱讀2.0重視的是「質」,講求閱讀素養,重視閱讀的歷程,包括識讀、檢索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理解、批判等等能力。閱讀素養成為未來世代核心能力中的核心,讀懂,比起多讀,學習更有效。
這讓父母產生了新的困惑:在閱讀素養2.0的時代裡,到底該注意哪些面向的問題?
從「讀得多」到「讀得懂」、「用得廣」
台灣校園推動閱讀已十幾年,獲得許多國中、小學的響應。以108學年度來說,在晨讀時間推動「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成人以身作則閱讀,並提供安靜閱讀的環境),多達125校、2000多個班級、60000多名學生參與。
過去談閱讀,著重的是「量」,大量閱讀、培養閱讀興趣;現在光是「喜歡讀」,已不足以應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而是要求「質」,重視閱讀理解的歷程。
在素養導向的時代裡,閱讀能力必須升級,從1.0升級進化到2.0,從「讀得多」升級到「讀得懂」、「用得廣」,具備閱讀理解與閱讀素養,並將閱讀能力運用到生活中。
閱讀能力為什麼需要升級?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原因:
原因1. 閱讀能力會隨著時間而貶值
中正大學教育所教授、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曾玉村引述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的研究,指出「閱讀能力是會貶值的」。50年前所需的閱讀能力,可能認識幾個字就夠用;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現代人每天接觸複雜的訊息,閱讀能力不能停留在以前,必須隨著未來社會的需求而升級。
原因2. 閱讀素養是自學的重要工具
108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最終希望孩子能成為終身學習者。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教授柯華葳指出:「所謂『閱讀素養』,就是透過閱讀來解決問題。閱讀是最核心的素養,也是最好的自學工具。」她認為:「學生一定要培養透過閱讀、自學的能力。」從幾年前「國際閱讀協會」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就可一窺端倪。
原因3. 大考也考閱讀理解、素養題目
呼應新課綱的精神,這幾年從國中教育會考、學測、指考到統測等大型升學考試,都朝素養導向的方向發展,強調閱讀理解的題型大幅增加,考學生「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價」等三種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
107學年度起,大考命題文本變得多元,試題字數大幅增加,學測和指考國文科平均1.1~1.3萬字,會考國文也有9000多字。因此,長文閱讀和閱讀理解的能力變得很重要。
以會考國文科來說,「沒有閱讀習慣的話,大概是C(待加強)到B(基礎)的程度;對文字有耐心、慢慢讀的話應該可以拿B,」柯華葳說。
關於閱讀2.0,父母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很多人以為閱讀就是接收資訊而已,曾玉村說:「千萬別小看了閱讀!」孩子從一開始「學習如何讀」到「透過閱讀來學習」,在過程中學會閱讀方式和思考的能力。關於閱讀2.0,爸媽必須知道以下五件事:
1. 愛閱讀≠會閱讀
很多國中小推「閱讀護照」、「閱讀達人」等活動,鼓勵孩子多閱讀。嘉大附小高年級老師薛夙芬觀察,很多孩子可能看了100本書,但都是自己偏好的同一類型書籍,閱讀程度並沒有太大進步。
曾玉村表示,學生自己讀,很容易「閱讀偏食」。調查顯示,國中女生喜歡看言情小說、不太讀知識性的文本,「讀很多、但讀同一類,無法發展出較廣的知識面,也無法在知識之間創造連結,」曾玉村說。
曾玉村強調:「大量閱讀是必要的,但單純大量的讀還不夠,不能保證讀懂。」重點在於,有沒有適當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引導孩子,看懂文本之間有什麼關連或連結,或是判斷可以如何應用知識。
2. 提升閱讀理解力,需要策略
從「讀得多」到「讀得懂」,這中間需要閱讀理解策略。曾玉村表示:「大量讀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好好的分類組織、缺乏系統性,將來是用不到這些知識的,也無法回應生活需求。」就像衣櫥堆太多東西、沒有好好整理,想找到一件特殊場合穿的衣服都很難。
相反的,如果讀的東西有策略、分門別類整理好,可以看出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異、同,遇到適當情境時,就可以有系統的提取使用。
曾玉村指出,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文獻,大約有20多種閱讀理解策略明確有效。教育部推動「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計畫」,鼓勵老師上課時以課文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端最常見的策略包括:課文大意、推論、自我提問、理解監控,以及圖表組織、詞彙教學等。
3. 閱讀力太差,影響學習力
除了國語科,閱讀理解策略也能運用在所有學科上。薛夙芬教班上的國語和社會科,「自我提問」策略也可運用在社會科的學習。例如:五上「台灣的河川」,教孩子從標題判斷內容是什麼屬性、可以問什麼問題。如:台灣有什麼重要的河川?分布在哪裡?特性是什麼?學生問出問題後,就帶著「目的」去閱讀內容。
另外,提問方法也可以運用在做筆記上。例如:劉銘傳、沈葆楨對台灣的建設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可以做因果關係或互相對照的比較。
韓國閱讀專家、《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作者金明美指出:「小孩子的閱讀力影響了他的學習力;學習力低落,80%是閱讀力不足所致。」
曾玉村表示:「閱讀能力牽涉到基本的學習力。從小不閱讀的孩子極容易有學習障礙,被鑑定學習障礙的有70~80%為閱讀障礙,這是一體兩面。」他不諱言,「如果閱讀力太差,在目前的考試的確比較不利。」
4. 數位閱讀力需要刻意練習
很多家長視3C為洪水猛獸,但數位閱讀已是擋不住的趨勢。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指出,2016年「PIRLS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增加數位閱讀素養評比,台灣學生紙本閱讀素養和數位閱讀程度的差距是各國中最大的。
「拿電腦、手機『做什麼』?是數位閱讀素養的關鍵,」洪儷瑜指出,台灣學生拿科技產品玩遊戲、看影片的機率比較高,很少用於學習;面對各種資訊也沒有判斷力,不會跟著問題去找出答案。
柯華葳說,教孩子數位閱讀,可以從有目的的搜尋開始。讓孩子從想要知道或解決的問題開始,去搜尋資料、判斷這些資料的信度和效度(如時效、作者立場),最後把資料整合成自己的知識,「這就是閱讀素養。」
5. 老師和父母的引導最重要
培養閱讀素養的第一步,必須建立閱讀習慣,因此,父母的陪伴、以身作則很重要。新北後埔國小圖書館固定每週一晚上開館,推廣親子閱讀。閱讀推動教師陳怡瑾觀察,如果家長喜歡看書,孩子的閱讀能力都很好,至少都不排斥閱讀。
曾玉村認為,最終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在於,「家庭的學習環境以及學校的教學品質。」包括:爸媽是否陪伴引導,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以及學校老師教學中是否融入閱讀理解的策略。「有些偏鄉小校的老師很認真,一樣可以帶出很愛讀、很會讀、又會問好問題的學生。」
「愈早學會閱讀,就能愈早開始自學,所累積的學習量就不一樣,」曾玉村指出,愈晚學,一方面你在學校得忍受學習的挫折,一方面也錯失很多自學的機會。閱讀理解是高階、複雜的認知能力,愈早學愈有利,「這需要時間發展,就像樹的成長一樣,需要花時間和力氣去灌溉它,」曾玉村說。
即使孩子不識字,也有閱讀的策略
清大附小老師、《素養小學堂》作者葉惠貞長期帶低年級。小一開學第二天起,她就讓孩子開始閱讀。「很多習慣的建立,愈早愈好,過程中大人要協助他發展出學習的策略,」葉惠貞說,「本能以外的事,統統都要教。亂翻書是一種本能,要看得懂就要教。」
假如孩子會拼音,讓他慢慢把一句話拼出來並且唸完,一天讀個1、2頁就很棒。如果不會注音符號或拼音,閱讀也有方法。用繪本教他從觀察圖片開始,什麼人、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例如繪本《米粒的新帽子》,小女孩米粒在花店門口、戴帽子,教孩子「圖片與圖片之間有關連」。問他前後兩張圖之間有什麼關連?他就能看圖說故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成績差,補習或補閱讀素養有用嗎?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考不好,就買更多的參考書或送去補習班。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指出,孩子成績不好很大的原因是,他沒學會學科的閱讀理解策略,不會抓重點、無法建立知識的架構。「閱讀能力不好,送去補習也沒用,補習學的東西無法扎根,」洪儷瑜說,「閱讀力差的孩子,要給他一點時間摸索如何抓重點,學會的東西才是他自己的。」素養無法速成,很難透過補習立即見效。
延伸閱讀:
1.孩子只愛看漫畫,怎麼辦?資深名師&專家傳授4個經驗和技巧,讓閱讀不再偏食
https://bit.ly/2ZaWckP
2.父與子〉建中林明進老師的感人分享:被領養、父親殘障,學生卻驕傲地說「他是我爸爸」
https://bit.ly/35lLYCn
3.教會孩子好好說話〉青春期的出言不遜,總監媽媽一招擊潰小屁孩
https://bit.ly/3h42Bof
4.當老師說孩子在學校有不良行為,家長該想的是「我們要做什麼才能改變他的行為?」而不是「孩子過動該服藥」
https://bit.ly/3lUeXCY
5.孩子總是愛冒險,不斷受傷,怎麼講也講不聽?降低孩子受傷機會只要堅守這三個原則...
https://bit.ly/2FdmwDJ
新課綱的推動,正式宣告閱讀素養2.0時代的到來。閱讀1.0重視「量」,大量閱讀、培養閱讀興趣;現在光是「喜歡讀」,已不足以應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閱讀2.0重視的是「質」,講求閱讀素養,重視閱讀的歷程,包括識讀、檢索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鑑、理解、批判等等能力。閱讀素養成為未來世代核心能力中的核心,讀懂,比起多讀,學習更有效。
這讓父母產生了新的困惑:在閱讀素養2.0的時代裡,到底該注意哪些面向的問題?
從「讀得多」到「讀得懂」、「用得廣」
台灣校園推動閱讀已十幾年,獲得許多國中、小學的響應。以108學年度來說,在晨讀時間推動「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成人以身作則閱讀,並提供安靜閱讀的環境),多達125校、2000多個班級、60000多名學生參與。
過去談閱讀,著重的是「量」,大量閱讀、培養閱讀興趣;現在光是「喜歡讀」,已不足以應付複雜多變的外在環境,而是要求「質」,重視閱讀理解的歷程。
在素養導向的時代裡,閱讀能力必須升級,從1.0升級進化到2.0,從「讀得多」升級到「讀得懂」、「用得廣」,具備閱讀理解與閱讀素養,並將閱讀能力運用到生活中。
閱讀能力為什麼需要升級?大致可分為三個主要原因:
原因1. 閱讀能力會隨著時間而貶值
中正大學教育所教授、師資培育中心主任曾玉村引述哈佛大學教授夏爾(Jeanne Chall)的研究,指出「閱讀能力是會貶值的」。50年前所需的閱讀能力,可能認識幾個字就夠用;但隨著人類文明發展,現代人每天接觸複雜的訊息,閱讀能力不能停留在以前,必須隨著未來社會的需求而升級。
原因2. 閱讀素養是自學的重要工具
108新課綱以「核心素養」為主軸,最終希望孩子能成為終身學習者。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系教授柯華葳指出:「所謂『閱讀素養』,就是透過閱讀來解決問題。閱讀是最核心的素養,也是最好的自學工具。」她認為:「學生一定要培養透過閱讀、自學的能力。」從幾年前「國際閱讀協會」更名為「國際素養協會」,就可一窺端倪。
原因3. 大考也考閱讀理解、素養題目
呼應新課綱的精神,這幾年從國中教育會考、學測、指考到統測等大型升學考試,都朝素養導向的方向發展,強調閱讀理解的題型大幅增加,考學生「擷取訊息、統整解釋、反思評價」等三種層次的閱讀理解能力。
107學年度起,大考命題文本變得多元,試題字數大幅增加,學測和指考國文科平均1.1~1.3萬字,會考國文也有9000多字。因此,長文閱讀和閱讀理解的能力變得很重要。
以會考國文科來說,「沒有閱讀習慣的話,大概是C(待加強)到B(基礎)的程度;對文字有耐心、慢慢讀的話應該可以拿B,」柯華葳說。
關於閱讀2.0,父母必須知道的五件事
很多人以為閱讀就是接收資訊而已,曾玉村說:「千萬別小看了閱讀!」孩子從一開始「學習如何讀」到「透過閱讀來學習」,在過程中學會閱讀方式和思考的能力。關於閱讀2.0,爸媽必須知道以下五件事:
1. 愛閱讀≠會閱讀
很多國中小推「閱讀護照」、「閱讀達人」等活動,鼓勵孩子多閱讀。嘉大附小高年級老師薛夙芬觀察,很多孩子可能看了100本書,但都是自己偏好的同一類型書籍,閱讀程度並沒有太大進步。
曾玉村表示,學生自己讀,很容易「閱讀偏食」。調查顯示,國中女生喜歡看言情小說、不太讀知識性的文本,「讀很多、但讀同一類,無法發展出較廣的知識面,也無法在知識之間創造連結,」曾玉村說。
曾玉村強調:「大量閱讀是必要的,但單純大量的讀還不夠,不能保證讀懂。」重點在於,有沒有適當的閱讀方法和策略引導孩子,看懂文本之間有什麼關連或連結,或是判斷可以如何應用知識。
2. 提升閱讀理解力,需要策略
從「讀得多」到「讀得懂」,這中間需要閱讀理解策略。曾玉村表示:「大量讀進來的東西,如果沒有好好的分類組織、缺乏系統性,將來是用不到這些知識的,也無法回應生活需求。」就像衣櫥堆太多東西、沒有好好整理,想找到一件特殊場合穿的衣服都很難。
相反的,如果讀的東西有策略、分門別類整理好,可以看出不同知識領域之間的異、同,遇到適當情境時,就可以有系統的提取使用。
曾玉村指出,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文獻,大約有20多種閱讀理解策略明確有效。教育部推動「課文本位閱讀理解教學計畫」,鼓勵老師上課時以課文教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端最常見的策略包括:課文大意、推論、自我提問、理解監控,以及圖表組織、詞彙教學等。
3. 閱讀力太差,影響學習力
除了國語科,閱讀理解策略也能運用在所有學科上。薛夙芬教班上的國語和社會科,「自我提問」策略也可運用在社會科的學習。例如:五上「台灣的河川」,教孩子從標題判斷內容是什麼屬性、可以問什麼問題。如:台灣有什麼重要的河川?分布在哪裡?特性是什麼?學生問出問題後,就帶著「目的」去閱讀內容。
另外,提問方法也可以運用在做筆記上。例如:劉銘傳、沈葆楨對台灣的建設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可以做因果關係或互相對照的比較。
韓國閱讀專家、《小學時期的閱讀能力決定一生的成績》作者金明美指出:「小孩子的閱讀力影響了他的學習力;學習力低落,80%是閱讀力不足所致。」
曾玉村表示:「閱讀能力牽涉到基本的學習力。從小不閱讀的孩子極容易有學習障礙,被鑑定學習障礙的有70~80%為閱讀障礙,這是一體兩面。」他不諱言,「如果閱讀力太差,在目前的考試的確比較不利。」
4. 數位閱讀力需要刻意練習
很多家長視3C為洪水猛獸,但數位閱讀已是擋不住的趨勢。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指出,2016年「PIRLS 國際閱讀素養調查」增加數位閱讀素養評比,台灣學生紙本閱讀素養和數位閱讀程度的差距是各國中最大的。
「拿電腦、手機『做什麼』?是數位閱讀素養的關鍵,」洪儷瑜指出,台灣學生拿科技產品玩遊戲、看影片的機率比較高,很少用於學習;面對各種資訊也沒有判斷力,不會跟著問題去找出答案。
柯華葳說,教孩子數位閱讀,可以從有目的的搜尋開始。讓孩子從想要知道或解決的問題開始,去搜尋資料、判斷這些資料的信度和效度(如時效、作者立場),最後把資料整合成自己的知識,「這就是閱讀素養。」
5. 老師和父母的引導最重要
培養閱讀素養的第一步,必須建立閱讀習慣,因此,父母的陪伴、以身作則很重要。新北後埔國小圖書館固定每週一晚上開館,推廣親子閱讀。閱讀推動教師陳怡瑾觀察,如果家長喜歡看書,孩子的閱讀能力都很好,至少都不排斥閱讀。
曾玉村認為,最終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的關鍵在於,「家庭的學習環境以及學校的教學品質。」包括:爸媽是否陪伴引導,建立孩子的閱讀習慣;以及學校老師教學中是否融入閱讀理解的策略。「有些偏鄉小校的老師很認真,一樣可以帶出很愛讀、很會讀、又會問好問題的學生。」
「愈早學會閱讀,就能愈早開始自學,所累積的學習量就不一樣,」曾玉村指出,愈晚學,一方面你在學校得忍受學習的挫折,一方面也錯失很多自學的機會。閱讀理解是高階、複雜的認知能力,愈早學愈有利,「這需要時間發展,就像樹的成長一樣,需要花時間和力氣去灌溉它,」曾玉村說。
即使孩子不識字,也有閱讀的策略
清大附小老師、《素養小學堂》作者葉惠貞長期帶低年級。小一開學第二天起,她就讓孩子開始閱讀。「很多習慣的建立,愈早愈好,過程中大人要協助他發展出學習的策略,」葉惠貞說,「本能以外的事,統統都要教。亂翻書是一種本能,要看得懂就要教。」
假如孩子會拼音,讓他慢慢把一句話拼出來並且唸完,一天讀個1、2頁就很棒。如果不會注音符號或拼音,閱讀也有方法。用繪本教他從觀察圖片開始,什麼人、什麼時間在什麼地點、做什麼事?例如繪本《米粒的新帽子》,小女孩米粒在花店門口、戴帽子,教孩子「圖片與圖片之間有關連」。問他前後兩張圖之間有什麼關連?他就能看圖說故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故事。
成績差,補習或補閱讀素養有用嗎?
很多父母因為孩子考不好,就買更多的參考書或送去補習班。台師大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指出,孩子成績不好很大的原因是,他沒學會學科的閱讀理解策略,不會抓重點、無法建立知識的架構。「閱讀能力不好,送去補習也沒用,補習學的東西無法扎根,」洪儷瑜說,「閱讀力差的孩子,要給他一點時間摸索如何抓重點,學會的東西才是他自己的。」素養無法速成,很難透過補習立即見效。
延伸閱讀:
1.孩子只愛看漫畫,怎麼辦?資深名師&專家傳授4個經驗和技巧,讓閱讀不再偏食
https://bit.ly/2ZaWckP
2.父與子〉建中林明進老師的感人分享:被領養、父親殘障,學生卻驕傲地說「他是我爸爸」
https://bit.ly/35lLYCn
3.教會孩子好好說話〉青春期的出言不遜,總監媽媽一招擊潰小屁孩
https://bit.ly/3h42Bof
4.當老師說孩子在學校有不良行為,家長該想的是「我們要做什麼才能改變他的行為?」而不是「孩子過動該服藥」
https://bit.ly/3lUeXCY
5.孩子總是愛冒險,不斷受傷,怎麼講也講不聽?降低孩子受傷機會只要堅守這三個原則...
https://bit.ly/2Fdmw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