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蔡英文的學思路程:從「菜」英文到國際談判高手

2020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從立法院長游錫?手中接下中華民國之璽,展開連任之路。就職演說上她一身中性淺灰色套裝,及肩短髮,細框眼鏡,一貫的理性形象,貴為總統之尊,很多人卻不知道蔡英文曾走過好長一段刻苦的學習之路。

在大眾眼裡,蔡英文是標準的人生勝利組:台大法律系畢業,年紀輕輕就先後拿到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法學碩、博士學位,27歲回台後馬上進大學教書,還考到美國律師執照……。很自然的,蔡英文被認為是「學霸」,念書這件事對她來說肯定是小菜一碟吧?但其實不完全如此。

她在2011年出版的自傳《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中提到自己的童年。小時候她的功課平平,經常吊車尾,是父親眼中「念書有些障礙」的女兒。考上中山女高之後,第一次段考就很慘,全班倒數第八名,父親捨不得罵她,只是問她:「這樣子的成績,要不要念五專?不用念得那麼辛苦。」大學聯考時,英文科只考了40分,是名副其實的「菜」英文。即便後來考上台大法律系,也曾因為成績不好而自卑,大二時「刑法總則」還被慘當。

既然讀書那麼坎坷,父母也沒有逼她成績,怎麼會念到法學博士畢業,還從「菜」英文變成國際談判高手?蔡英文自己分析,這跟她從小就培養「雜食性」的閱讀習慣,和找到適合自己的讀書方式,有很大關係。

《未來Family》歸納整理她在自傳中提到的學習經驗和方法,有4點很關鍵:

1. 從小培養雜食性的閱讀興趣:為什麼是培養閱讀興趣,而不是閱讀習慣呢?因為當孩子遇到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時,才有動力繼續閱讀,而且從中找到樂趣。

生日禮物就是逛書店買書

蔡英文從小就愛看書,每逢生日和兒童節,媽媽都會帶他們到重慶南路上的《東方出版社》買書。那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因為媽媽不會限制他們買什麼書,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行。

也因此,蔡英文從小就跟著哥哥姊姊看了很多「超齡」書籍。她什麼書都看,尤其對文學和歷史特別有興趣,所以知道很多歷史故事,小學畢業之前已經看完了《儒林外史》。每當父親遇到看不懂的古裝劇或是不了解京劇的人物關聯,她都能解釋給爸爸聽,說得相當生動,這讓她非常有成就感,也更愛看書。

還有一點是,看書可以滿足她旺盛的好奇心。因為不管是對生活事物的好奇、或是對人的好奇,在書中,她統統可以找到答案。這樣的個性也驅使她離開校園後,勇於面對各種挑戰,以熱誠和積極面對每一個關卡,且願意耐心咀嚼其中滋味。

她在自傳中坦言,可以從擔任多年國際談判顧問,再到陸委會主委、立委、行政院副院長,民進黨主席……,不斷的接下一個又一個的高難度任務,其實都跟自己的好奇心有關,好奇在生命的轉彎處,會有何風景?



2. 學習用「自己的話」想一遍,知識才會是自己的:在當時制式教育的年代,蔡英文的學習歷程很艱辛。她在自傳中提過,她沒辦法在課堂上立刻聽懂老師說的重點,用電腦來比喻,老師的邏輯和她的邏輯,基本上就是兩個無法相容的系統。所以蔡英文從小學到高中,前一、兩年書都念得亂七八糟,通常是念到最後一年,學習才會漸入佳境,成績從吊車尾往前暴衝,跌破大家眼鏡。

黑馬不是僥倖

蔡英文在自傳中形容自己屬於「大器晚成」型的學生,並不是不會念書,而是需要多花一些時間,才能消化上課內容。而她所謂的「消化」,不是回家後再次用「老師的邏輯」去理解知識,然後拚命塞到腦子裡,因為那樣根本不是真正懂,會很快就忘記。

蔡英文的方法是,以「自己的邏輯」去思考從各種管道接收到的資訊,經過分解、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才是真正的「懂」,想忘掉都很難。這有點類似教養上常常說的「讓孩子親自體驗,才能真正體會其中含意」的道理。

這樣的過程雖然比較花時間,以腦科學的角度來看,經常性的「思考」,可以讓大腦神經元網絡連結愈來愈緊密,遇到新事物時,很自然的就可以和大腦裡的「資料庫」連結,快速「存取」,融會貫通。

蔡英文剛進中山女高時,第一次月考全班倒數第八名,但運用自己悟出的「蔡式學習法」後,成績漸漸有起色。到了高三下學期突然開竅,某次模擬考還拿到全班第一。到高中畢業時,平均成績還有中上水準。

3. 學語言要認識文化背景,養成英文邏輯思考習慣:爸媽本來替她取名蔡「瀛」文,但「瀛」字筆畫太多,才改成現在的名字。因為諧音念起來就是「菜英文」,這個名字後來也經常被年輕時的蔡英文拿來自嘲是英文不好的「魔咒」。

蔡英文在自傳裡透露,大學以前,英文一直都是她的弱科。她回憶,小時候光學習英文字母就卡關好久,哥哥姊姊都覺得她太難教而放棄,最後還是媽媽抓著蔡英文的手、一筆一劃教,她才練會26個英文字母。

上了國中、高中,英文還是她的罩門。自己的名字經常被同學拿來調侃,她也只能無奈的笑笑。即使下功夫讀,蔡英文大學聯考的英文仍然只考40分,一度又讓父親很擔心。

努力破除「菜」英文魔咒

從「菜英文」蛻變成「蔡英文」,是在她進入台大法律系之後,因為很喜歡「英美法」這門課,想好好的學,竟意外找到對英文的興趣。當時教蔡英文這班的老師有呂光和姚淇清,前者英文比中文好,後者是耶魯畢業,上課都是以英文授課,蔡英文長期浸潤在大量閱讀和英文聽講的環境中,慢慢的,英文聽、寫都逐漸進步。

為了改善自己的發音,蔡英文養成一個人大聲朗讀英文的習慣,朗讀時力求咬字清楚、大聲唸出來。儘管那時英文還不是太好,發音卻有明顯進步。有一次,姚淇清老師還在課堂上好奇的詢問她是不是僑生。

另外,蔡英文在自傳中提到,大學時期她曾當過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的研究助理,因為互動都是用英文,練習愈多,對英文這個語言就愈不害怕,奠定了後來她赴美留學的語文基礎。

融入文化才能學好語言

不過,讓蔡英文真正體會如何學好一種語言,是在她到美國康乃爾大學攻讀碩士時。她回憶,當時她交了一篇報告給老師,沒有拼錯字、也沒有錯誤文法,卻被老師一句話當頭棒喝:「這不是英文」。原因是,蔡英文那時寫的報告還是用中式英文,不是用英文的邏輯去思考,文章裡缺乏的是「英文的文化」。

蔡英文反思過後發現,自己的中文能力特別好,是因為從小就大量閱讀,其中包括很多文言文作品。加上哥哥以前上國文家教課時,她也在旁邊聽,所以啟蒙很早。而這些接觸中文的行為,都融入每天的生活當中,是自然而然訓練出來的。反觀學英文,對蔡英文來說就像學一種技能,並沒有融入語言背後的文化,自然學不好。

4. 有自信,就有足夠勇氣乘風破浪:蔡英文在家中排行老么、又是女孩子,備受父親疼愛,從來沒有被處罰過,父女倆的感情非常好。在她的記憶裡,父親會動手做玩具給她和哥哥姊姊玩;也經常為了幫蔡英文修車、讓她趕去上學,在冬天的早晨拿著吹風機,蹲在地上對著車子的起動馬達和線路吹,試圖讓車子發動。因此,儘管父親管教嚴格,卻也給足孩子極大的信心和安全感。

蔡英文的父親蔡潔生曾經歷二次世界大戰的變動年代,受的是日本教育,所以平常很嚴肅,做事待人比較保守、謹慎、講信用。這樣的處事態度對蔡英文影響深遠:答應別人的事情就要做到,凡事要留餘地。

蔡英文的母親則英明果斷、做事幹練,愛熱鬧、感情濃烈,性格和她的父親不同,是兒女傾訴心事的對象,也是維繫家庭和諧的支柱。她對孩子照顧無微不至,會親手縫製小孩的衣服,永遠洗得乾乾淨淨,而且燙得筆挺。一直到蔡英文念大學,母親都還會做好三明治或飯糰、水果讓她帶去學校,不讓她吃外食。

儘管會盡量滿足孩子的需求,但是蔡英文的母親也堅持,孩子從小就要跟著做家事,疊衣摺被、洗碗跑腿都要做。最重要的是,做錯事可以原諒,但絕對不能對媽媽說謊。



慶幸一路成長有父母愛的滋潤

蔡英文的家境不錯,父親在戰爭結束後回到台北。蔡潔生白手起家,開過汽車修理廠、做過汽車買賣,後來也從事營建和不動產投資。雖然家裡經濟足以負擔私立的貴族明星學校,父母卻堅持讓孩子念公立中小學,認為這樣才能接觸到社會上各種背景的人,早早看到社會的真實面,會比較好。

父母的教養方式,讓蔡英文從小雖然在衣食無虞的環境中長大,卻不怕累。以她的學習經歷來說,很辛苦。她從小到大學習挫折不斷,成績不如哥哥姊姊那樣優秀,念書也要花雙倍時間。考上第一志願台大法律系之後,還是度過了痛苦的四年,因為生硬、抽象的法律文字太難懂,憑空想像和死背的學習模式本來就不是她的長處。她也在自傳中形容:「大學四年有時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學什麼。」

但是,蔡英文學習事物有自己的方法,而且可以耐心的按照自己的步調,一步一步累積,在當時並不注重適性教育的體制下,是很不容易的。在父母開明但不失原則的管教下,塑造了蔡英文往後堅韌、不輕言放棄,勇於挑戰的性格。

相信自己的能力,對生命保持高度好奇

也因此,後來她到英國念博士,在80年代以兩年多的時間就畢業,非常不容易。而她的博士論文除了分析不公平貿易措施和市場防護機制,還包含對國際貿易精闢的討論和分析,在論文口試時獲得委員會的肯定,拿到1.5個博士學位──一個法學博士,以及半個國際貿易學的博士學位。

進入職場之後,她陸續接下高難度任務,一路過關斬將。這樣的韌性,她認為是父母從小給她的愛,讓她長成一個有自信的人。每每遇到不順遂、她都能堅持下去,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對生命保持高度好奇,不斷在人生的路上,開創新局。

延伸閱讀:

1.孩子只愛看漫畫,怎麼辦?資深名師&專家傳授4個經驗和技巧,讓閱讀不再偏食
https://bit.ly/2ZaWckP

2.父與子〉建中林明進老師的感人分享:被領養、父親殘障,學生卻驕傲地說「他是我爸爸」
https://bit.ly/35lLYCn

3.教會孩子好好說話〉青春期的出言不遜,總監媽媽一招擊潰小屁孩
https://bit.ly/3h42Bof

4.當老師說孩子在學校有不良行為,家長該想的是「我們要做什麼才能改變他的行為?」而不是「孩子過動該服藥」
https://bit.ly/3lUeXCY

5.孩子總是愛冒險,不斷受傷,怎麼講也講不聽?降低孩子受傷機會只要堅守這三個原則...
https://bit.ly/2Fdmw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