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生病時~該送醫院還是在家照顧?
依據健保署統計,國人平均每年門診就醫次數達15次,而美國只有3.5次,是台灣人的健康情形比美國人糟很多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醫療相對普及便宜與多數民眾身體微恙就喜歡去醫療院所,才造成這麼懸殊的差異。
兒童也是如此,尤其是6個月到6歲間,是家長最頭痛的時期。除了要餵養、教育小孩,這時又常受到各種傳染病的威脅,動輒感冒或腸胃不適,是尋求醫療協助的高峰期。
以下整理小朋友常見的9種病症,分析可能的原因,減少焦慮之後,會發現很多情形也可以在家裡先觀察處理。
病症1、發燒
簡單的說,腋下溫度超過攝氏37.5度,或耳溫〈肛溫〉超過38度,就是發燒。
發燒的原因
衣服穿太多、環境溫度過高、熱衰竭或中暑、感染〈包括病毒、細菌與黴菌等〉、癌症、藥物〈包含疫苗〉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發燒的處理
輕微的發燒可以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可以不急著處理。當然尋求發燒的原因,對退燒的處理是有助益的。例如一般疫苗注射後的發燒,出現在當天或隔天(但是周歲之後打的水痘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三合一疫苗,可能出現發燒或紅疹的時間卻在打完疫苗5到12之間,為例外),且很少持續超過48小時,所以若打完預防針之後發燒超過48小時,還是要尋找其他原因。
若孩子曾經發燒合併痙攣,或是發燒引起食慾差、活動力下降,可以給予退燒。包括溫毛巾擦拭身體,幫助散熱。多喝水,多小便,幫助排熱。另外家中若有常備的退燒藥(包含藥水、藥丸或塞劑),也可根據病童的體重給予適當的劑量。
何時須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第一次發燒時抽搐(可能是熱痙攣或腦膜炎等)、發燒後活力與食慾大降、有任何生命徵象不穩的情形(包含呼吸急促、退燒後心跳仍然很快、長時間沒有小便、意識改變等)。
病症2、流鼻涕(鼻塞)
兒童也是如此,尤其是6個月到6歲間,是家長最頭痛的時期。除了要餵養、教育小孩,這時又常受到各種傳染病的威脅,動輒感冒或腸胃不適,是尋求醫療協助的高峰期。
以下整理小朋友常見的9種病症,分析可能的原因,減少焦慮之後,會發現很多情形也可以在家裡先觀察處理。
病症1、發燒
簡單的說,腋下溫度超過攝氏37.5度,或耳溫〈肛溫〉超過38度,就是發燒。
發燒的原因
衣服穿太多、環境溫度過高、熱衰竭或中暑、感染〈包括病毒、細菌與黴菌等〉、癌症、藥物〈包含疫苗〉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等。
發燒的處理
輕微的發燒可以提升身體的抵抗力,可以不急著處理。當然尋求發燒的原因,對退燒的處理是有助益的。例如一般疫苗注射後的發燒,出現在當天或隔天(但是周歲之後打的水痘與麻疹、德國麻疹、腮腺炎的三合一疫苗,可能出現發燒或紅疹的時間卻在打完疫苗5到12之間,為例外),且很少持續超過48小時,所以若打完預防針之後發燒超過48小時,還是要尋找其他原因。
若孩子曾經發燒合併痙攣,或是發燒引起食慾差、活動力下降,可以給予退燒。包括溫毛巾擦拭身體,幫助散熱。多喝水,多小便,幫助排熱。另外家中若有常備的退燒藥(包含藥水、藥丸或塞劑),也可根據病童的體重給予適當的劑量。
何時須就醫
發燒超過48小時、第一次發燒時抽搐(可能是熱痙攣或腦膜炎等)、發燒後活力與食慾大降、有任何生命徵象不穩的情形(包含呼吸急促、退燒後心跳仍然很快、長時間沒有小便、意識改變等)。
病症2、流鼻涕(鼻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