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益良 專訪 攝影,是一種自我反省過程
蘇益良,一位縱橫攝影圈已20餘年的知名攝影師,經手拍攝過的作品橫跨時尚、廣告、唱片、演唱會……等,而除了工作之外,對於影像創作也十分投入,包括「24孝」、「大人物」都是知名的代表作,此外,廣受好評的徐若瑄婚紗照也是出自他手,對他感到好奇了嗎?不妨就跟著我們一起和這位前輩聊聊他的攝影經,以及面對攝影的態度和想法。
攝影之路的起程
在採訪蘇益良之前,試著從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才發現他是個低調的攝影人,除了一些展覽、作品(例如:「大人物慈善攝影展」、「24孝」……等)的電視、平面專訪,或是與林炳存、黃天仁的對談、共同受訪之外,你很難再找到更多關於他的資料,相較於其名氣,這似乎有點違和的感覺,也使這次的採訪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還記得當天趕在約定時間來到台北文創大樓,眼前這位穿扮時尚的前輩給了我一個非常親切的笑容,瞬間讓我緊張的情緒緩和不少,而在引領下來到他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簡單卻又不失時尚的擺設和配色,這使我的心情又更放鬆許多,於是自然地和他聊起關於攝影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時尚攝影的看法。
對於為何會踏入攝影這條不歸路,得從蘇益良高中畢業的那年開始說起。他回憶在畢業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他人生中相當重要的轉捩點,雖然腳斷了被醫生裝上鋼釘固定,但也讓正於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蘇益良在病床上想了很多,因為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就毅然決然放棄繼續升學的念頭,在鄰居的建議下進入他所開設的相館學習一技之長,結果沒想到卻從工作中慢慢培養出對於影像、畫面的興趣。之後為了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便決定隻身來到台北,從擔任攝影助理工作開始了這條不歸的路程,那年的蘇益良18歲,對他而言是個應當覺醒的年紀。之後陸陸續續歷經了回鄉至婚紗公司服務,與自行開設個人寫真工作室後,因想讓自己能有更多歷練以及在這個行業裡追求高更的層次,所以決定再次北上,投入當時在台灣正要崛起的歐美時尚雜誌,正式踏入時尚圈。
創作不應忘本
這一次的選擇,也是奠定蘇益良日後在這個圈子地位的重要關鍵,因為他總是靠著不斷逐夢、反省、再逐夢的過程,一點一滴累積他的專業、人脈和想法,進而將之化為一幅幅令人為之震撼的影像,除了是種自我檢視的過程外,也是努力過的證明。就如他在2006年的創作「24孝」一樣,還記得我初次看到這組作品時,就被影像整體呈現的TONE調、完整性和創意震撼到無法言語,細想那是需要經過多少歷練、觀察和體悟才能產生的結果,更別提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金錢與人力,有恆者事竟成,這是一種必要的堅持,也才能對自己和所有合作的伙伴有所交代。
問起之所以為何想要創作「24孝」,蘇益良笑著說其實一開始想做的是12節氣,因為對他來說節氣是很美的,而緣由在於這段往事:「有一年三月底四月初去日本工作拍照,那時正是櫻花謝的季節。日本客戶請我們吃飯,吃的是懷石料理,第一道菜是一個小盤子,盤內有一些像蕨類的食物,客戶說吃吃看,我嚐了第一口後覺很苦,他請我再嚐試看看,發現吃了幾口之後就回甘了,我問客戶這是什麼?他說這是春天的味道。因為日本的冬天很冷,那個冷就像第一口的苦一樣,令人很不好受,而就在下過春雨之後,我們的春天就要來了。」蘇益良從這件事情領悟到,其實萬物、四季都能帶來不同的感覺,只是我們在每天的快速生活當中遺忘了這種感受,可能奶奶有告訴媽媽,媽媽有告訴我們,而我們因為現在生活太快太忙碌了,也逐漸與它脫離。「你還記得醬油拌飯的嗞味嗎?現在的年輕人只是把這些當成是老東西偶爾吃吃而已,但在我們小時候物資缺乏的年代,那是每天都要吃的正餐。」因此讓他萌生想做些跟空間、環境有所連結的影像作品,起初是想到12節氣,後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討論,最後決定用中國的24孝故事來反諷流行,「這系列作品裡想要傳達的是,現在多數人孝的是流行這件事情,那是愚昧、盲目的追隨,而不是有自我的想法。」蘇益良語重心長地說道。
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
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是12節氣或是24孝故事,都會發現蘇益良嘗試將傳統與現代做結合,用自身的創意和觀點與在地元素融合為一,以創作出獨特且別具意涵的影像作品。他感慨的說:「其實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就有很多創作題材在裡頭,只是我們都不曾發覺。」蘇益良認為,台灣有個蠻可惜的地方,就是擁有保留最多的中華文化,但許多人卻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永遠是在追求新的東西;我們一直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只看到別人的優點,同時我們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真是件很妙的事情。」他接著道:「回過頭來看,若把時尚這件事情拋開,其實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是很愚昧的孝,包括對金錢、對名利的追求都是如此,這就是現在社會的寫照。」
然而聊到時尚攝影,也讓我好奇和其它題材的攝影究竟有何不同?畢竟那不是一般攝影人所會接觸到的領域,若硬要說它給我的感覺,倒是和商攝比較接近。拿這個問題請教蘇益良,他反倒給了我簡單但又相當明卻的回答:「一個攝影者如果自己的生活並不時尚,他要怎麼拍出時尚?」蘇益良認為,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該問自己本身對時尚感興趣嗎?如果今天想成為一位時尚攝影師,但卻對時尚無感,那麼無論如何都拍不出時尚的作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不喜歡開車,你要怎麼把車開好?這個觀念套用到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對於一件事情,你要先去喜歡它,喜歡到它已經變成你生活中的一部份,你才有機會把它做好。」他也再次強調,時尚並不是盲目的追求流行,是必須要有自我的見解,只是說這個自我見解跟整個大環境所流行的元素是否有關連?可是又不能完全依照大環境的巨輪在轉動,如果是這樣那就變成一種盲目的追求。而這也讓現在的他正思考:「什麼是下一波蘇益良的風格?」他覺得早期的自己風格很強烈,但這幾年或許是商業案子接多了,風格也慢慢地變弱了。「我最近常在想,五年後我的風格是什麼?而目前也還在尋找當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風格的形成,應該是從自己本身擁有的去做衍生,就像觸角一樣慢慢伸長,但是要往何方前進?這是我自己必須去尋找的答案。」
大人物的影像背後
除了「24孝」外,「大人物」是蘇益良另一個相當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與前者相同,該系列也是不為任何商業目的創作的作品,最初只是和知名大師級造型師,同時也是他的好友陳孫華一起發想出來的Idea:想找些名人來玩影像創意,但具體方向怎麼走,卻還沒有明確的定位。「本來一開始要做的東西,是我們想完成藝人的一些影像,也就是說藝人常被包裝成我們在螢光幕前所看到的那個樣子,那當蛻去外殼後,有沒有什麼是自己特別想呈現的?或是哪個才是原來真正的自己。」後來因緣際會和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陳孫華與蘇益良便決定將這系列創作定調為「大人物」,其主軸為:「誰都可以是大人物,只要你心裡面認定你自己,並且肯付出和努力,就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大人物。」且在2011年底作品全數完成後舉辦一場「大人物慈善攝影展」,並將拍賣所得全數捐出,以幫助那些同樣勇於逐夢,但卻經濟受限的年輕人。「這個創作好玩的地方在於不只是在做正面的事,而且被攝者(藝人、名人)本身也有參與在其中,雖然我們拍的是對這些藝人的觀察,然後用我們的角度去拍攝,但其實被攝者也能發表和加入自己的意見,如此才能讓影像有更完整的呈現。」蘇益良回憶道。
問蘇益良執行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他沉思了片刻緩緩回答:「最難忘的還是拍攝小燕姐那次。不僅僅是小燕姐對我們來說是地位很崇高的長輩,透過大人物很高興能拍到她,而且那時候與她溝通,她說她想做一位優雅的晚年婦人,其實在鏡頭前我不知道她想到什麼,可是透觀景窗我看見的是她彷彿在回憶她的一生,有光采、有落沒、有喜悅、有悲傷,當下就像在欣賞一齣很經典的舞台劇一樣,使我非常的感動,拍到最後我自己眼框都紅了,我認為是一次很不一樣的拍攝經驗。」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No.70!
攝影之路的起程
在採訪蘇益良之前,試著從網路上搜尋相關資料,才發現他是個低調的攝影人,除了一些展覽、作品(例如:「大人物慈善攝影展」、「24孝」……等)的電視、平面專訪,或是與林炳存、黃天仁的對談、共同受訪之外,你很難再找到更多關於他的資料,相較於其名氣,這似乎有點違和的感覺,也使這次的採訪更增添了幾分神秘感。還記得當天趕在約定時間來到台北文創大樓,眼前這位穿扮時尚的前輩給了我一個非常親切的笑容,瞬間讓我緊張的情緒緩和不少,而在引領下來到他的辦公室,映入眼簾的是整潔、簡單卻又不失時尚的擺設和配色,這使我的心情又更放鬆許多,於是自然地和他聊起關於攝影的心路歷程,以及對時尚攝影的看法。
對於為何會踏入攝影這條不歸路,得從蘇益良高中畢業的那年開始說起。他回憶在畢業後發生的那場車禍,是他人生中相當重要的轉捩點,雖然腳斷了被醫生裝上鋼釘固定,但也讓正於人生十字路口徘徊的蘇益良在病床上想了很多,因為知道自己不是讀書的料,所以就毅然決然放棄繼續升學的念頭,在鄰居的建議下進入他所開設的相館學習一技之長,結果沒想到卻從工作中慢慢培養出對於影像、畫面的興趣。之後為了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便決定隻身來到台北,從擔任攝影助理工作開始了這條不歸的路程,那年的蘇益良18歲,對他而言是個應當覺醒的年紀。之後陸陸續續歷經了回鄉至婚紗公司服務,與自行開設個人寫真工作室後,因想讓自己能有更多歷練以及在這個行業裡追求高更的層次,所以決定再次北上,投入當時在台灣正要崛起的歐美時尚雜誌,正式踏入時尚圈。
創作不應忘本
這一次的選擇,也是奠定蘇益良日後在這個圈子地位的重要關鍵,因為他總是靠著不斷逐夢、反省、再逐夢的過程,一點一滴累積他的專業、人脈和想法,進而將之化為一幅幅令人為之震撼的影像,除了是種自我檢視的過程外,也是努力過的證明。就如他在2006年的創作「24孝」一樣,還記得我初次看到這組作品時,就被影像整體呈現的TONE調、完整性和創意震撼到無法言語,細想那是需要經過多少歷練、觀察和體悟才能產生的結果,更別提過程中所花費的時間、金錢與人力,有恆者事竟成,這是一種必要的堅持,也才能對自己和所有合作的伙伴有所交代。
問起之所以為何想要創作「24孝」,蘇益良笑著說其實一開始想做的是12節氣,因為對他來說節氣是很美的,而緣由在於這段往事:「有一年三月底四月初去日本工作拍照,那時正是櫻花謝的季節。日本客戶請我們吃飯,吃的是懷石料理,第一道菜是一個小盤子,盤內有一些像蕨類的食物,客戶說吃吃看,我嚐了第一口後覺很苦,他請我再嚐試看看,發現吃了幾口之後就回甘了,我問客戶這是什麼?他說這是春天的味道。因為日本的冬天很冷,那個冷就像第一口的苦一樣,令人很不好受,而就在下過春雨之後,我們的春天就要來了。」蘇益良從這件事情領悟到,其實萬物、四季都能帶來不同的感覺,只是我們在每天的快速生活當中遺忘了這種感受,可能奶奶有告訴媽媽,媽媽有告訴我們,而我們因為現在生活太快太忙碌了,也逐漸與它脫離。「你還記得醬油拌飯的嗞味嗎?現在的年輕人只是把這些當成是老東西偶爾吃吃而已,但在我們小時候物資缺乏的年代,那是每天都要吃的正餐。」因此讓他萌生想做些跟空間、環境有所連結的影像作品,起初是想到12節氣,後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討論,最後決定用中國的24孝故事來反諷流行,「這系列作品裡想要傳達的是,現在多數人孝的是流行這件事情,那是愚昧、盲目的追隨,而不是有自我的想法。」蘇益良語重心長地說道。
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
換個角度來看,無論是12節氣或是24孝故事,都會發現蘇益良嘗試將傳統與現代做結合,用自身的創意和觀點與在地元素融合為一,以創作出獨特且別具意涵的影像作品。他感慨的說:「其實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東西就有很多創作題材在裡頭,只是我們都不曾發覺。」蘇益良認為,台灣有個蠻可惜的地方,就是擁有保留最多的中華文化,但許多人卻不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永遠是在追求新的東西;我們一直對自己的優點視而不見,只看到別人的優點,同時我們也看不到自己的缺點,「這真是件很妙的事情。」他接著道:「回過頭來看,若把時尚這件事情拋開,其實我們對很多事情都是很愚昧的孝,包括對金錢、對名利的追求都是如此,這就是現在社會的寫照。」
然而聊到時尚攝影,也讓我好奇和其它題材的攝影究竟有何不同?畢竟那不是一般攝影人所會接觸到的領域,若硬要說它給我的感覺,倒是和商攝比較接近。拿這個問題請教蘇益良,他反倒給了我簡單但又相當明卻的回答:「一個攝影者如果自己的生活並不時尚,他要怎麼拍出時尚?」蘇益良認為,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該問自己本身對時尚感興趣嗎?如果今天想成為一位時尚攝影師,但卻對時尚無感,那麼無論如何都拍不出時尚的作品。「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不喜歡開車,你要怎麼把車開好?這個觀念套用到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對於一件事情,你要先去喜歡它,喜歡到它已經變成你生活中的一部份,你才有機會把它做好。」他也再次強調,時尚並不是盲目的追求流行,是必須要有自我的見解,只是說這個自我見解跟整個大環境所流行的元素是否有關連?可是又不能完全依照大環境的巨輪在轉動,如果是這樣那就變成一種盲目的追求。而這也讓現在的他正思考:「什麼是下一波蘇益良的風格?」他覺得早期的自己風格很強烈,但這幾年或許是商業案子接多了,風格也慢慢地變弱了。「我最近常在想,五年後我的風格是什麼?而目前也還在尋找當中。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風格的形成,應該是從自己本身擁有的去做衍生,就像觸角一樣慢慢伸長,但是要往何方前進?這是我自己必須去尋找的答案。」
大人物的影像背後
除了「24孝」外,「大人物」是蘇益良另一個相當廣為人知的代表作,與前者相同,該系列也是不為任何商業目的創作的作品,最初只是和知名大師級造型師,同時也是他的好友陳孫華一起發想出來的Idea:想找些名人來玩影像創意,但具體方向怎麼走,卻還沒有明確的定位。「本來一開始要做的東西,是我們想完成藝人的一些影像,也就是說藝人常被包裝成我們在螢光幕前所看到的那個樣子,那當蛻去外殼後,有沒有什麼是自己特別想呈現的?或是哪個才是原來真正的自己。」後來因緣際會和富邦文教基金會合作,陳孫華與蘇益良便決定將這系列創作定調為「大人物」,其主軸為:「誰都可以是大人物,只要你心裡面認定你自己,並且肯付出和努力,就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大人物。」且在2011年底作品全數完成後舉辦一場「大人物慈善攝影展」,並將拍賣所得全數捐出,以幫助那些同樣勇於逐夢,但卻經濟受限的年輕人。「這個創作好玩的地方在於不只是在做正面的事,而且被攝者(藝人、名人)本身也有參與在其中,雖然我們拍的是對這些藝人的觀察,然後用我們的角度去拍攝,但其實被攝者也能發表和加入自己的意見,如此才能讓影像有更完整的呈現。」蘇益良回憶道。
問蘇益良執行過程中是否有印象最深刻的一幕?他沉思了片刻緩緩回答:「最難忘的還是拍攝小燕姐那次。不僅僅是小燕姐對我們來說是地位很崇高的長輩,透過大人物很高興能拍到她,而且那時候與她溝通,她說她想做一位優雅的晚年婦人,其實在鏡頭前我不知道她想到什麼,可是透觀景窗我看見的是她彷彿在回憶她的一生,有光采、有落沒、有喜悅、有悲傷,當下就像在欣賞一齣很經典的舞台劇一樣,使我非常的感動,拍到最後我自己眼框都紅了,我認為是一次很不一樣的拍攝經驗。」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No.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