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為城市留下映記 街拍攝影師——莊粵盛
自從1978年購入第一台單眼相機開始就和街拍結緣的莊粵盛,這三十幾年來都用手中器材在記錄所處城市的歷史軌跡。他認為,街拍是深入觀察城市的一種方式,透過所拍攝到的照片,能讓我們替這座城市留下記憶,它是一種見證,同時也是反映了個人心境歷程的重要依據。
提起勇氣的四字真言
說來或許真的是緣份吧!就在莊粵盛購入第一台單眼相機的那個年代,當時社會環境風起雲湧,同時也發生了許多大事情,包括台灣退出聯合國、黨外政治勢力崛起⋯⋯等等,而且也是在那個時候開始有了街頭社會運動,於是,攝影界也在原有的主流『沙龍攝影』之外,興起了標榜關懷社會、紀錄真實的『報導攝影』,而他剛好搭上那波風潮,選擇和同儕一起走入街頭、鄉野間,拍攝生活紀實題材,那不僅是他攝影萌芽的重要基石,同時也是至今仍維持攝影熱情的最大動力。
擁有相當豐富街拍經驗的莊粵盛,相信對於這個題材一定有許多心得可以和各位讀者分享,於是向他請教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大家在剛接觸街拍時都會面臨到的:如何才能擁有舉起相機的勇氣?因為對大多數人而言,要在街頭將鏡頭對準不認識的陌生人,心中多少都會有股障礙存在,而如何跨出這個重要的第一步就顯得相當重要。「的確!這種現象在街拍初學者身上確實很普遍,而我的建議就是“循序漸進”四個字。」他認為,剛開始不妨先從熟悉的地方著手,例如自家、學校、公司等熟悉場所的周邊,因為所面對的人有一定比例是熟悉面孔,心理上也較有安全感,等拍攝一陣子覺得已都能泰然處之,就可以逐漸將活動範圍向外擴展出去。再來就是對象的挑選,他建議初期可以先從靜態(靜物)開始拍攝,像是地區樣貌、靜止的人(群)⋯⋯等,這樣的好處有二,一是成功率較高,二是培養按快門的信心(企圖心),待得心應手之後,再進階挑戰動態題材。最後則是鏡頭焦段的運用,“先拍遠景,再近拍特寫”是他相當推薦的方式,剛接觸街拍時,由於自信心和勇氣尚較不足,以中長焦段鏡頭捕捉畫面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想要讓畫面有一定的張力和互動,無可避免要改用標準甚至廣角鏡頭以較近距離拍攝才能獲得,且過程中也能明白不同焦段對於畫面構成的影像,會逼自己思考更多,而作品就在這無形之中到得到進步。
亨利· 卡提爾· 布列松的街拍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他能精準掌握瞬間快門,因為「決定性的瞬間」不僅只是按下快門的時機,還包含了發現可以拍攝畫面的能力。
找尋記憶的根源
當成功跨出第一步之後,接下來要學習的便是如何在街頭尋找拍攝畫面,以及按快門的時機。法國知名攝影家亨利·卡提爾·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街拍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他能精準掌握瞬間快門,因為「決定性的瞬間」不僅只是按下快門的時機,還包含了發現可以拍攝畫面的能力。莊粵盛說以他自己為例,經常在腦中維持著幾個預設好的主題,就等待適當的時機去執行拍攝計劃,例如現今人手一機的手機文化、捷運生活、清晨的台北街頭⋯⋯等,又或者會隨著時間變遷或消逝的『城市記憶』,像從1980 年代就開始拍攝至今的西門町,他覺得仔細觀察不同時期青少年的服飾打扮,就是十分有趣的議題。
「有人說,台北是個沒有記憶的地方,許許多多的記憶場景不斷被摧毀,而攝影卻讓我們記下每個值得回憶的當下。」因此他曾經記錄基隆河的變遷,兩度的截彎取直及市區重劃,讓整個河岸地貌有極大改變,令人有滄海桑田的感嘆!有多少攝影人記得河兩岸高樓林立的地方,曾經有許多磚窯、煤礦?又例如在中山北路林田桶店的老匠師,多年來一直以傳統手工製造的木盆、木桶,對抗大量生產的塑膠製品,其他像是舊社區、眷村的沒落、傳統工藝和生活方式,他認為都值得去記錄的主題,因為比起大家都搶著去拍的大景、楓葉、夕陽、荷花,這些較少人關注並會隨著時間而消失的題材,若再不去記錄,只會流逝更多值得保存的記憶。「拍一些若干年後看到會讓人感動的照片,我覺得會讓攝影歷程更具意義。」莊粵盛堅定說著。然而關於這些尋找畫面的靈感又是從何而來?他表示除了來自自身對家鄉、環境的關心之外,“閱讀”和“生活經驗”都是尋找拍攝靈感的來源,像他平常會注意媒體報導,而市政府出版的『台北畫刊』、電視節目如『一步一腳印,發現新台灣』,以及劉克襄等達人的旅遊書籍,也都提供了很多的拍攝線索。
更多精采內容請參閱 DIGIPHOTO數位相機採購活用 No.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