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藝術欣賞這門興趣
喜歡藝術的人,會覺得藝術工作者幸運地從事著自己具有天份也感興趣的工作,除了工作本身獲取的價值外,還多了興趣的被動回報,回報的若還是工作,也會被拿來補專業度的稀缺,興趣單純就是興趣不也很好?
對一些喜歡接近藝術的朋友,我建議不需先有稀缺感,不拿客觀的想法當主觀阻礙,我自己對一些相對陌生的領域,也有著嚴重的的匱乏感,覺得它們有著隔著大氣層的距離美,確實「學習」不易。辨識藝術巨匠的風格可以只靠瀏覽而擁有,談資足夠平易近人。
大學時期有一位老師常常說「風景不如畫」,意思是要我們在戶外寫生課時,要懂得「取捨」,若不懂捨棄,讓現場一些電線桿汽車什麼破壞美感的東西入畫,不過是抄,正負資產算得出要有捨有得,能成為藝術的通常已經被算透了,不是沒用腦。
藝術不等於美 它呈現創作者的感知
審美標準嚴苛的人從事藝術創作,可能會創作美好的主題,也可能出其不意的揭露醜惡,畢竟任一個稍微有思考能力的人類,都不會認為世界已經美好至極,呈現美好的藝術創作者,強調著對「藝術不等於美」的認可,與秉持高標準反諷的道德美,只要衝著深廣高處的,就是創作者的事,顧著欣賞就好,不限於冒險或趨吉避凶。
美從自然來去取捨,在山居的幾年中,我養一些品種玫瑰,花卻開得比預期小又少,美得慚愧,自然界用的形容詞,像淡藍轉成淡金色的天空般不違和,花卉與風景作品也自然而生。
我從不藐視寫實作品的美,寫實留住變動光影下的清晰,黑暗中不會有的坦白,瞬間的雋永感。我很小的時候喜歡陳逸飛的油畫作品,後來也看過很多類似的好作品,不乏標緻的女子與清灩的水鄉、紀念壯烈的時代,也刻畫圍繞在創作者周遭的平凡,梵谷名作「吃馬鈴薯的人」,樸素簡單,不以成敗論英雄時,更能發覺寫實作品的隱晦。我們讀的名著裡,主角多是命運之神不太眷顧的小人物,但讀者的同情因此少了?哲理依然不朽,一昧追逐填補稀缺性而產生居高臨下的視角,可能會在欣賞藝術之後產生孤獨感,我相信創作者創作時的孤獨不是因為高傲而孤獨,高的是對彼此(自己與作品)的要求。我覺得讀文學藝術與蟄伏突襲的情感溝通可行,思考不等於思考的奴僕。
藝術欣賞隨時間推移而有不同感觸
抽象表現的藝術性,我也很嚮往,抽象作品讓你想去一個地方,搭上不停站的直達列車,到了終點也不停的地方,究竟要開去哪呢?魔幻旅程隨著視線游移,覺得未完待續,倍感親切,但通常欣賞者不認識創作者,作品從不期望一個欣賞者,像讀戀人訊息一般計較。
對藝術有興趣的稀缺性之益處,在追求精神滿足上,地球上的陸地對比海洋、地球對比宇宙星海、肉體壽命對比文化精神,還有無限廣闊豐富的空間,不絕對也是我敢搞藝術的其中一個理由,不害怕自己的主觀與之後自己的主觀產生排斥,我喜歡的藝術表現形式,彼此之間共同的部分是「我」,「我們」在一起接受感受與發掘,稀缺感再搭配謙虛與利他主義就足夠在凡塵中修行了,或在藝術裡修行。
我聽過有些人說他看一幅藝術作品,隨著時間推移,每次有不同的感觸,每件事物在每個時候都具備著不被了解的一部分,有時我連看我自己的作品也會有這樣的經驗,時間烹煮出淡熟不同的階段,在品味欣賞時,可以隨時摻加點主觀客觀,也可以是獨立的。
本文作者易若家
新竹師院美教系(現新竹清華大學藝術學院)BACHELOR OF ART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英國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 藝術碩士 MASTER OF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曾任 EXPERIENCE國小教師 NATION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畫廊經理 總監 MANAGER OF ART GALLERY
現為專職創作藝術工作者 FULL-TIME ARTIST (CURRENT JO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