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傳承解構 老物新風 專訪考工記工作室 范承宗


范承宗。一位屢獲國際重要獎項肯定的年輕藝術家,2015年成立考工記工作室,專長於裝置藝術、雕塑、傳統工藝、產品設計與策展。身體裡住著老靈魂的他,著迷於挖掘隱藏在傳統器物中以時間凝結而成的智慧。不捨這些無形資產將隨物件一同逝去,致力以藝術與設計繼承,從傳統中學習創造。

●2019 Shopping Design雜誌 年度時人、人文百景
●2019 Lavie雜誌 台灣創意力100雙年獎年度風格創意人物
●2018 Taiwan Tatler雜誌 Generation T年度50大優秀青年

●2019 德國Red Dot Award: 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 – Winner
●2019 德國Red Dot Award: Brands & Communication Design – Winner



問:為何會選擇竹子來進行藝術創作?
答:我是工業設計背景出身,原本喜愛的是新科技、新材料、新技術,傳統手工藝其實從來不在我的關注範圍內,2013年的時候,文化部旗下的工藝中心舉辦了一個計劃,邀請10位藝術家與10位設計師來從事創作,最後完成的作品有機會前往義大利展覽,而我因為想去義大利看一看,所以決定參加選拔,且非常幸運的被選入10位藝術家之中。

在小組分配時,我本來希望接觸玻璃、陶瓷這一類的材料,沒想到被主辦單位指派向一位製竹師傅來學習,當時我對於竹子並沒有太多好感,因為從小接觸到的竹製品多半是免洗筷或上亮光漆的一些粗糙商品,往往給人廉價、免費的不良印象,但當我真的用心請教師傅之後,才發現台灣許多傳統老器物,特別是容具、農具類,許多都是以竹子製成的,而在製造過程中所展現的細節與美學可能比成品還更加吸引人,於是我越來越想去探索這些老物的製作方式。

回想以往參觀博物館時,也會看見許多台灣傳統老器物被陳列出來,不過完全沒有興趣去留意,而當我了解它們的製作方式後再回頭看,突然發覺怎麼每一個物品都那麼有趣?充滿了非常多讓人感到好奇的訊息,於是我開始渴求更多的資訊,陸續到南投竹山學做竹編竹椅、去高雄鹽埕學做蒸籠、前往南投伊達邵部落學做魚筌(一種放在河流中捕魚的陷阱)…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悟到手工藝是無法依賴圖片或文字、文本傳給下一個人的,只能透過身體去記憶,親手經歷後才能把相關的技法留在腦袋裡,然後手把手的傳承下去,我認為這種方式相當浪漫,因為如今老師傅們所熟稔的技術已然無法得知最早是由誰所創造出來的,但依然藉由一代傳一代的型態延續至今,如同生命的繁衍遞嬗一般,只不過隨著老一輩人才的凋零,加上社會需求的減少,老物在市面上越來越少見,如果未來這些手工藝真的無聲無息消失,實在太可惜,所以我一直在思考能夠透過哪些方法來保存這些文化,如果是紀錄片導演會利用他的鏡頭、田野調查者會撰寫論文,而我身為藝術設計工作者,利用自己的創作來喚醒大眾對於傳統手工藝的熱情,似乎是責無旁貸的行為,於是我踏上了這條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