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大餐後加顆藥,血糖就會變平穩?
血糖數值是糖尿病患每天都該關心的事,
當數值漂亮,代表控制得宜,自己也安心!
只是若糖尿病患想滿足口腹之慾,大餐前後自行增加藥量,
甚至少吃或不吃,這會不會讓自己陷入低血糖的昏迷危機?
糖尿病友想要享受美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提醒,必須學會掌控食物的攝取量,目前臨床上都會教導患者面對大餐、請客的飲食原則。不過,長久而言,飲食最好還是定時、定量,不要大起大落。
關於血糖控制,民眾存有許多迷思,以下訪問專家為您一一澄清。
Q聚餐後自行增藥量
可有效控制血糖?
正解》用餐定時定量最保險,口服藥物難控制其發揮藥效的時間,若自行加藥,之後反而容易低血糖而昏迷。
臺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說,目前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以口服藥居多,因不同的藥物作用不同,例如:促進胰島素分泌、加強胰島素作用等,所以不見得吃加倍的藥就能放心吃大餐。加上口服藥的作用時間較長,吃一次可能有6~12小時的效用,若吃加倍的藥物,可能食物消化完畢了,藥效仍存在,反而變成低血糖的情況,因此病人不要擅自調整藥量。
至於年輕時就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方式是直接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速效胰島素注射後馬上就作用,當病人控制得很好時,醫師可讓病人自主決定,若這餐準備多吃一點,餐前劑量就多打一點;但如果血糖控制還不太穩定,醫生就不會讓患者自由調整,不然很可能導致血糖過高或過低。
杜思德醫師提醒,每個人的食量不同,對「大餐」的認知也不同。「有些人覺得吃1碗飯就很多了,有些人覺得要吃到3碗飯才是大餐。話說回來,如果一口氣吃下3碗飯,真的可以用一顆藥丸來彌平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嗎?其實是非常不確定的。」
儘管有些藥物供患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達到類似延緩腸道吸收醣類的作用,但大部分的藥物都不具備這種作用。杜思德醫師建議糖友,飯後2小時還是再量一下血糖較保險,如果血糖過高,只好少吃一點美食。
Q少吃或不吃不喝
可改善糖尿病嗎?
正解》不可行,反而易導致致命危險。
杜思德醫師表示,人體需要很多營養素,葡萄糖是其中很重要的元素,包括腦細胞也需要葡萄糖供應能量。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會施打胰島素,如果少吃或不吃,一旦打的劑量過高,很可能會引發心慌、心悸、發抖、意識模糊、昏厥等低血糖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休克或死亡。此外,若吃了東西忘了打胰島素,體內的糖類代謝產物──酮體含量過高,則會導致酮酸中毒。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適度的少吃可控制體重,對控制病情有幫助,然而,過度激烈的少吃、甚至不吃,會營養不良,同時要忍受強烈的飢餓感,等到忍不住時大吃大喝,血糖在短時間內從極低飆到極高,反而更不好。
此外,張媚副教授也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人健檢發現血糖偏高,為了避免吃藥,就開始嚴格節制飲食,這樣做,血糖可能維持在正常值左右,但患者通常會對澱粉類食物嚴加限制,導致營養不足且不均衡,往往會造成體重過輕,身體更衰弱,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前幾年很風行的低GI(升糖指數)飲食減肥法,起源就是針對糖尿病患設計的。張媚副教授表示,低GI食物可以是一種選擇,但並不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低GI食物,而且吃低GI食物時,仍要注意其分量及總熱量。
一般來說,大部分低GI的澱粉類食物,都是未經加工的天然鮮食,本身膳食纖維較高,需要較多的時間消化吸收,所以血糖不會上升太快。而精緻過的澱粉類食物,則大部分都屬於高GI食物,纖維少、消化吸收快,易造成血糖波動大,建議少吃。
張媚副教授表示,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患者應飲食均衡又多樣,而不是某些東西不吃或是只吃特殊食物。所謂的「均衡」,當然是六大類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水都要攝取到,不可以偏廢或偏愛某項營養素。
當然,糖尿病患者要更注意油、糖的攝取,因為油脂容易囤積,而糖類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形成身體負擔,必須精準的控制攝取量,對於一般人而言也是如此。
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審稿
《大家健康雜誌》104年7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拒絕腦中炸彈,糖尿病友像中風說不
◎封面主題:糖尿病不想洗腎,記得提防5大危險因子
◎元氣生活:乳癌病友,怎麼一圓出國夢
◎特別企劃:人工水晶體怎麼選?完美配對你的視力需求
◎吃出健康:益生菌抗過敏?選對菌種才有效
*更多精采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等你加入!有更多健康資訊及贈獎問答活動!http://www.facebook.com/happyhealth
*喜歡閱讀的你,歡迎加入大家健康悅讀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hfabookclub1985
當數值漂亮,代表控制得宜,自己也安心!
只是若糖尿病患想滿足口腹之慾,大餐前後自行增加藥量,
甚至少吃或不吃,這會不會讓自己陷入低血糖的昏迷危機?
糖尿病友想要享受美食,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醫師杜思德提醒,必須學會掌控食物的攝取量,目前臨床上都會教導患者面對大餐、請客的飲食原則。不過,長久而言,飲食最好還是定時、定量,不要大起大落。
關於血糖控制,民眾存有許多迷思,以下訪問專家為您一一澄清。
Q聚餐後自行增藥量
可有效控制血糖?
正解》用餐定時定量最保險,口服藥物難控制其發揮藥效的時間,若自行加藥,之後反而容易低血糖而昏迷。
臺大醫學院護理系副教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說,目前常見的第二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以口服藥居多,因不同的藥物作用不同,例如:促進胰島素分泌、加強胰島素作用等,所以不見得吃加倍的藥就能放心吃大餐。加上口服藥的作用時間較長,吃一次可能有6~12小時的效用,若吃加倍的藥物,可能食物消化完畢了,藥效仍存在,反而變成低血糖的情況,因此病人不要擅自調整藥量。
至於年輕時就發病的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治療方式是直接施打胰島素來控制血糖。速效胰島素注射後馬上就作用,當病人控制得很好時,醫師可讓病人自主決定,若這餐準備多吃一點,餐前劑量就多打一點;但如果血糖控制還不太穩定,醫生就不會讓患者自由調整,不然很可能導致血糖過高或過低。
杜思德醫師提醒,每個人的食量不同,對「大餐」的認知也不同。「有些人覺得吃1碗飯就很多了,有些人覺得要吃到3碗飯才是大餐。話說回來,如果一口氣吃下3碗飯,真的可以用一顆藥丸來彌平攝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嗎?其實是非常不確定的。」
儘管有些藥物供患者在特殊情況下使用,達到類似延緩腸道吸收醣類的作用,但大部分的藥物都不具備這種作用。杜思德醫師建議糖友,飯後2小時還是再量一下血糖較保險,如果血糖過高,只好少吃一點美食。
Q少吃或不吃不喝
可改善糖尿病嗎?
正解》不可行,反而易導致致命危險。
杜思德醫師表示,人體需要很多營養素,葡萄糖是其中很重要的元素,包括腦細胞也需要葡萄糖供應能量。由於第一型糖尿病患會施打胰島素,如果少吃或不吃,一旦打的劑量過高,很可能會引發心慌、心悸、發抖、意識模糊、昏厥等低血糖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休克或死亡。此外,若吃了東西忘了打胰島素,體內的糖類代謝產物──酮體含量過高,則會導致酮酸中毒。
對於第二型糖尿病患者來說,適度的少吃可控制體重,對控制病情有幫助,然而,過度激烈的少吃、甚至不吃,會營養不良,同時要忍受強烈的飢餓感,等到忍不住時大吃大喝,血糖在短時間內從極低飆到極高,反而更不好。
此外,張媚副教授也表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症狀不明顯,有些人健檢發現血糖偏高,為了避免吃藥,就開始嚴格節制飲食,這樣做,血糖可能維持在正常值左右,但患者通常會對澱粉類食物嚴加限制,導致營養不足且不均衡,往往會造成體重過輕,身體更衰弱,這是本末倒置的行為。
前幾年很風行的低GI(升糖指數)飲食減肥法,起源就是針對糖尿病患設計的。張媚副教授表示,低GI食物可以是一種選擇,但並不表示糖尿病患者只能吃低GI食物,而且吃低GI食物時,仍要注意其分量及總熱量。
一般來說,大部分低GI的澱粉類食物,都是未經加工的天然鮮食,本身膳食纖維較高,需要較多的時間消化吸收,所以血糖不會上升太快。而精緻過的澱粉類食物,則大部分都屬於高GI食物,纖維少、消化吸收快,易造成血糖波動大,建議少吃。
張媚副教授表示,正確的觀念是:糖尿病患者應飲食均衡又多樣,而不是某些東西不吃或是只吃特殊食物。所謂的「均衡」,當然是六大類營養素:醣類、蛋白質、脂質、礦物質、維生素、水都要攝取到,不可以偏廢或偏愛某項營養素。
當然,糖尿病患者要更注意油、糖的攝取,因為油脂容易囤積,而糖類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形成身體負擔,必須精準的控制攝取量,對於一般人而言也是如此。
感謝彰化基督教醫院鹿基分院院長杜思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常務理事張媚審稿
《大家健康雜誌》104年7月號更多精彩文章
◎封面主題:拒絕腦中炸彈,糖尿病友像中風說不
◎封面主題:糖尿病不想洗腎,記得提防5大危險因子
◎元氣生活:乳癌病友,怎麼一圓出國夢
◎特別企劃:人工水晶體怎麼選?完美配對你的視力需求
◎吃出健康:益生菌抗過敏?選對菌種才有效
*更多精采內文,請見大家健康雜誌http://jtfhealth.pixnet.net/blog"
*大家健康雜誌粉絲團等你加入!有更多健康資訊及贈獎問答活動!http://www.facebook.com/happyhealth
*喜歡閱讀的你,歡迎加入大家健康悅讀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hfabookclub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