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以建築譜寫自由之詩

由建築大師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於1973年設計,位於紐約市羅斯福島的四大自由公園,2010年3月終於開始施工後,並於今年10月完工。在最近戰亂仍頻的世界,自由與和平的真義為何?公園不再只是休憩之處,路易斯.康希望大眾可以至此靜下心思考,我們期待的烏托邦究竟為何?

如一艘大船緩緩駛向大海,行經東河,持續向大西洋航行,面對的是歐洲,朝西則可看見紐約曼哈頓的聯合國總部大樓。「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這片由已故的建築大師路易斯.康所設計的公共場域,經過近40年終於從草圖中解放,踏入現實世界,成為你我可以親近、碰觸的一片心靈綠洲。

這座70年代前只有監獄、療養院及醫院的荒涼島嶼,70年代後逐漸開發。1973年紐約市政府為了紀念總統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及其所表彰的自由價值,選定羅斯福島南部,邀請了路易斯.康著手擘畫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的未來想像。但難以預料的是,1974年路易斯.康猝逝於紐約賓恩車站,加上之後紐約財政吃緊,一直無法順利完成,直至2010年3月,才正式進入施工階段,分為三階段總共30個月,今年10月24日終於與世人見面。

對於當代建築的深遠影響
安藤忠雄在設計沃斯堡現代美術館(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 Worth)時曾經說過:「這件案子是我對康先生的感激與敬意。沃斯堡現代美術館分棟的展覽館形式,多少受到金貝爾美術館展館(Kimbell Art Museum,由路易斯.康設計,於1972年完成)的啟發。」

對於當代建築有著深遠影響力的路易斯.康,不只以輕盈穿透的玻璃作為設計語彙,更以厚重量體表現光之輕盈。他認為光是空間的創造者,「室內最神奇的一刻,是光線為空間創造了氣氛。」其對於建築的思考,充滿哲思,總是回歸建築本質,而非一開始就從計劃書著手進行。他曾經談到:「當我設計學校時,我會用『學校』而非一棟學校來闡釋它......,我向來不從字面解讀計劃書,那是次要之事,你有多少錢、地點在哪裡,以及你需要多少東西,這些都和問題的本質無關。」換言之,必須先定義出學校的本質為何,才能進行設計。

哲思的角落
在此塊三角形基地中,路易斯.康思考著「紀念」與「公園」兩個主題的本質。他將基地分為房間(the room)及花園(the garden)兩部份。採用透視法,於三角形基地頂端,設置了一個60平方呎,由花崗岩所打造的開放式「房間」,成為視覺焦點。在房間中,鐫刻著羅斯福總統闡述四大自由:言論、宗教、不虞匱乏、免除恐懼的自由之演講文字,希冀大眾在面對平靜海洋時,能濾清思緒,思考自由真義究竟為何,讓「房間」成為哲思一隅。由三面牆構築而成的房間,路易斯.康在花崗岩牆面間留下1英吋的空隙,並將隙縫間的花崗岩面拋光,讓穿越而來的光影更為耀眼,向外看出的風景則因為反射而光影迷濛,彷若闖進美好的異想桃花源。

以對稱設計的花園,分別種植著椴樹與山毛櫸,開闊面向曼哈頓天際線與河景,成為另一個欣賞紐約的視角。人們可以在此放鬆心情、脫離節奏快速的大都會生活,與家人、與自己渡過一個緩慢午後。

路易斯.康設計的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以他一貫的靜謐與詩意,脫離「偶像崇拜」的紀念碑、紀念公園的形式窠臼,打造出紐約另一片自我省思的心靈角落。

PLUS 3個你要知道的路易斯.康經典建築!(Louis I. Kahn)

位於鹿特丹的荷蘭建築學會(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目前正舉辦路易斯.康的回顧展《建築的力量》(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完整展出其草圖、影片及建築圖像。無法飛到荷蘭沒關係,La Vie為你精選其三件最重要的作品,帶你更全面了解路易斯.康的建築哲學。

●沙克生物研究中心(Salk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tudies)
此為路易斯.康最重要的代表作。以鋼筋混凝土、柚木、鉛板及玻璃構築而成。兩側古典對稱的建築量體環抱著中庭,中庭裡一線水流緩緩流入大海,與清水混凝土的結構相應,帶著濃濃禪意。路易斯.康曾談到「讓沙克研究中心從一棟類似賓州大學醫學研究中心的普通建築,變成了一棟要求聚會所必須和實驗室一樣大的地方」的原因,就因為沙克的一句話「我想要把畢卡索請到實驗室」,扭轉了他對於科學家及研究中心的固有想像,而設計出這座有別於傳統研究中心冰冷無生命刻板印象的作品。

●金貝爾美術館(Kimbell Art Museum)
對於自然光極度迷戀的路易斯.康,在設計金貝爾美術館時,必須解決的問題是──典藏畫作的收藏與展示。一般美術館為了保護畫作避免受到陽光殘害,總是採取人工照明,為了突破此問題,路易斯.康特別設計了可隔絕強烈光線的圓拱天花板,讓光線能自然從外部灑下,卻不傷害畫作,兼顧了理想與現實。

●孟加拉達卡國會大廈
(National Assembly Building at Dhaka)
受到羅馬遺跡卡拉卡拉浴場影響的達卡國會大廈,在看似圓形劇場的空間中,牆面上許多抽象幾何化裝飾其實是轉化於在地文化圖像,透過現代手法再度演繹。在計劃書中,政府原來要求需要一間3,000平方呎的祈禱廳,最後路易斯.康卻將祈禱廳設計成30,000平方呎的清真寺,同時又是入口,觀察到的就是當地住民一天祈禱五次的虔誠及需求,是其對於建築精神性面向的考量及實踐。

路易斯.康──建築的力量(Louis I. Kahn—The Power of Architecture)
Date/即日起∼2013.01.06
Add/荷蘭建築學會(Netherlands Architecture Institute,簡稱NAi)
Web/en.nai.nl/toolbar/news/item/_pid/kolom2-1/_rp_kolom2-1_elementId/1_1251876

About 路易斯.康(Louis I. Kahn)
1901年出生,1974年去世。是1960年以來最具影響力的建築師之一,與柯比意、密斯.凡德羅、萊特齊名,於現代建築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安藤忠雄、Norman Foster、Renzo Piano都深受其影響。1947年開始,先後於耶魯大學與賓州大學任教。其建築風格直至50歲左右才清楚確立,對於建築的思考關注其本質,擅長運用自然光,材質上主要以混凝土、磚瓦等為主。風格簡潔卻充滿哲思,往往賦予空間多層次的體驗。當代藝術家野口勇曾說,路易斯.康是「建築師中的哲學家」。

【完整內容請見《LaVie》2012年12月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34708

◎更多最新美學生活快訊請至la vie設計美學家 網站
http://www.wowlavie.com/




俯瞰羅斯福四大自由公園,就像一艘船,緩緩駛行於海洋中,尋找著自由真義。


使用花崗岩為主要材質,對稱設計,將你我的視線聚焦於頂端的哲思角落「房間」(TheRoom)。


由花崗岩所打造的開放式「房間」,除了緬懷羅斯福總統,也希冀大眾在面對平靜河景時思考自由真義究竟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