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7成孩童每週喝一次含糖飲料!肥胖問題不容忽視
炎炎夏日,含糖飲料已經成為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產品,許多兒童與青少年都喜歡在酷暑中喝上一杯冰涼的飲料,在近乎一天一杯飲料不離手的情況下,往往造成熱量攝取過多而導致肥胖,讓家長擔心不已。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顯示,7~18歲兒少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26~30%,深入調查飲食狀況時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頻率高達七成。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沈君毅醫師表示,現今兒少夏天多喜歡以含糖飲料替代白開水作為身體補水的方式,尤其在暑假沒有學校生活約制,幾乎都是一天一杯,但這不僅不會解渴,反而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而肥胖。
含糖飲料屬於「空熱量」食物
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水、精緻糖、奶精等等,不僅熱量高且營養密度低,是常見的「空熱量」食物之一。沈君毅醫師指出,精緻糖容易影響孩童血管健康及腦部運作,而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熱量攝取過多導致肥胖。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國民飲食指標」建議,民眾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6~12歲的兒童每日可攝取的總熱量是以理想體重做計算:體重第一個10公斤為每公斤100大卡;第二個10公斤為每公斤50大卡;21公斤以上以每公斤20大卡計算。舉例來說,假設該兒童體重45公斤,則其每日總熱量為(10×100)+(10×50)+(25×20)=2,000大卡,依建議乘以10%後得出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200大卡。
以BMI值判斷是否肥胖,2歲為分水嶺
根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會以身高質量指數(BMI)來診斷孩子是否為肥胖,並且以2歲為分水嶺。2歲以下嬰幼兒,若BMI在97.7百分位以上即為肥胖;2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即為肥胖。
沈君毅醫師表示,若孩童已達肥胖標準,臨床上會給予相關治療意見,如請家長或青少年紀錄3至7天的飲食日記,安排營養師進行飲食衛教諮詢;同時會建議遵守世界衛生組織「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
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
味覺是從小開始培養,孩童若是接觸過多精緻糖,則容易造成味覺制約化,影響日後的飲食習慣。沈君毅醫師呼籲,若孩子糖攝取超量,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如自製無糖檸檬或莓果氣泡飲取代汽水、未加工鮮奶取代調味乳等。若孩子已達85百分位的過重標準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協助,至兒科進行相關評估。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3年9月號。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4214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近一次國民營養調查顯示,7~18歲兒少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約為26~30%,深入調查飲食狀況時也發現兒童及青少年,每週至少喝一次含糖飲料的頻率高達七成。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沈君毅醫師表示,現今兒少夏天多喜歡以含糖飲料替代白開水作為身體補水的方式,尤其在暑假沒有學校生活約制,幾乎都是一天一杯,但這不僅不會解渴,反而會導致熱量攝取過多而肥胖。
含糖飲料屬於「空熱量」食物
含糖飲料的主要成分多為水、精緻糖、奶精等等,不僅熱量高且營養密度低,是常見的「空熱量」食物之一。沈君毅醫師指出,精緻糖容易影響孩童血管健康及腦部運作,而最直接的影響便是熱量攝取過多導致肥胖。
依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發布「國民飲食指標」建議,民眾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而6~12歲的兒童每日可攝取的總熱量是以理想體重做計算:體重第一個10公斤為每公斤100大卡;第二個10公斤為每公斤50大卡;21公斤以上以每公斤20大卡計算。舉例來說,假設該兒童體重45公斤,則其每日總熱量為(10×100)+(10×50)+(25×20)=2,000大卡,依建議乘以10%後得出每日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200大卡。
以BMI值判斷是否肥胖,2歲為分水嶺
根據《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會以身高質量指數(BMI)來診斷孩子是否為肥胖,並且以2歲為分水嶺。2歲以下嬰幼兒,若BMI在97.7百分位以上即為肥胖;2歲以上兒童或青少年,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即為肥胖。
沈君毅醫師表示,若孩童已達肥胖標準,臨床上會給予相關治療意見,如請家長或青少年紀錄3至7天的飲食日記,安排營養師進行飲食衛教諮詢;同時會建議遵守世界衛生組織「333運動原則」,每週至少運動3次,每次超過30分鐘,心跳達每分鐘130下。
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
味覺是從小開始培養,孩童若是接觸過多精緻糖,則容易造成味覺制約化,影響日後的飲食習慣。沈君毅醫師呼籲,若孩子糖攝取超量,可嘗試以微糖或無糖飲品取代含糖飲料,如自製無糖檸檬或莓果氣泡飲取代汽水、未加工鮮奶取代調味乳等。若孩子已達85百分位的過重標準時,應尋求專業醫師及營養師的協助,至兒科進行相關評估。
*完整文章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2023年9月號。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