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哺乳挑戰大! 企業與個人同努力.創造三贏
目前雙薪家庭居多,許多母親生產後,當56天的產假結束後,就必須投入職場。對於在職母親來說,返回職場後持續哺乳是一大挑戰,導致無法長久哺餵母乳。
台灣以《性別平等工作法》保障母親在上班時間內擁有哺乳或擠乳的權利,但如何有效落實,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這幾年,企業推動永續發展(ESG),在落實社會責任(S)中,母性健康保護是個重要的議題,本文先從企業的面向談起,由ESG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喚起企業對職場哺乳的重視,第二部分再從個人角度談自身如何努力。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企業面.如何從ESG角度推動母性健康保護
企業面從ESG角度推動方法如下:
E環境面.哺乳室
根據性別平等法第23條,若企業有100名以上勞工,則應提供哺(擠)乳室,以確保母親擠乳時的私密性與舒適度,進一步支持母親持續哺乳。
S社會面.母性保護措施
關於母性保護措施,包括:
1.哺擠乳時間:平日上班的媽媽若是長時間無法擠奶,可能會有塞奶或是乳腺炎的問題,如果職場環境無法有好的擠奶時間和地點,母親也會傾向退奶,因此,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8條,雇主應提供哺乳或擠乳時間,以確保母親能夠持續哺乳。
2.夜間工作:夜間工作的母親更是會遇到哺乳時間難以安排的問題,所以,第30條規定哺乳期內的女性員工若需從事夜間工作,可要求調整工作時間。(對於夜班醫護人員、工廠輪班員工等夜間工作者尤為重要,確保她們能夠在兼顧母乳哺育的同時,維持工作權利。)
3.育兒支持:雖無法條限制,但我們呼籲企業能夠給予母親適當的育兒支持,優於法律的規定, 能讓母親們更能減輕育兒的壓力。
G制度面.建立完整母性健康保護措施
例如:追蹤育兒留停復職率及留任率、建立完整的母性健康保護措施,是企業可以在永續發展推動的方向。
圖片/媽媽寶寶雜誌提供
個人面.如何持續職場哺乳
個人可透過以下做法持續哺乳:
1.擠奶時間分配
如果本來就是母乳瓶餵的母親,就依照規律的時間擠奶。親餵的母親,可採「上班擠奶瓶餵,下班親餵」的模式持續。有些少數的狀況是寶寶只接受親餵,不妨在靠近媽咪工作的地點找托兒服務,中午休息時間或在哺乳時間可就近哺乳。
2.彈性的擠奶方式
通常是以電動擠奶器為主,擠奶時間大約20分鐘,最後,再輔以手擠加強局部部位,總共時間大約為30分鐘,稱之為「大擠」,完成二到三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80~90%的奶)。若媽媽無法適當在擠奶時間擠奶,並感受到脹奶,建議可以到適合的空間,進行「小擠」,只要每邊各擠約3分鐘,完成一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50%的奶)。
3.做好計畫
在懷孕階段,其實就可以開始計畫並且看看職場是否有學姊有類似的經驗,觀察她們目前擠奶的方式,思考自己是否能執行,並與同事討論。
職場哺乳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社會責任的一環。除了法規保障,我們更要透過企業支持與社會意識提升,母親才能真正擁有持續哺乳的權利與能力,而不只是法條最基本的權利。
【原文刊載於202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782閱覽】
台灣以《性別平等工作法》保障母親在上班時間內擁有哺乳或擠乳的權利,但如何有效落實,仍有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這幾年,企業推動永續發展(ESG),在落實社會責任(S)中,母性健康保護是個重要的議題,本文先從企業的面向談起,由ESG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喚起企業對職場哺乳的重視,第二部分再從個人角度談自身如何努力。

企業面.如何從ESG角度推動母性健康保護
企業面從ESG角度推動方法如下:
E環境面.哺乳室
根據性別平等法第23條,若企業有100名以上勞工,則應提供哺(擠)乳室,以確保母親擠乳時的私密性與舒適度,進一步支持母親持續哺乳。
S社會面.母性保護措施
關於母性保護措施,包括:
1.哺擠乳時間:平日上班的媽媽若是長時間無法擠奶,可能會有塞奶或是乳腺炎的問題,如果職場環境無法有好的擠奶時間和地點,母親也會傾向退奶,因此,根據《性別平等工作法》第18條,雇主應提供哺乳或擠乳時間,以確保母親能夠持續哺乳。
2.夜間工作:夜間工作的母親更是會遇到哺乳時間難以安排的問題,所以,第30條規定哺乳期內的女性員工若需從事夜間工作,可要求調整工作時間。(對於夜班醫護人員、工廠輪班員工等夜間工作者尤為重要,確保她們能夠在兼顧母乳哺育的同時,維持工作權利。)
3.育兒支持:雖無法條限制,但我們呼籲企業能夠給予母親適當的育兒支持,優於法律的規定, 能讓母親們更能減輕育兒的壓力。
G制度面.建立完整母性健康保護措施
例如:追蹤育兒留停復職率及留任率、建立完整的母性健康保護措施,是企業可以在永續發展推動的方向。

個人面.如何持續職場哺乳
個人可透過以下做法持續哺乳:
1.擠奶時間分配
如果本來就是母乳瓶餵的母親,就依照規律的時間擠奶。親餵的母親,可採「上班擠奶瓶餵,下班親餵」的模式持續。有些少數的狀況是寶寶只接受親餵,不妨在靠近媽咪工作的地點找托兒服務,中午休息時間或在哺乳時間可就近哺乳。
2.彈性的擠奶方式
通常是以電動擠奶器為主,擠奶時間大約20分鐘,最後,再輔以手擠加強局部部位,總共時間大約為30分鐘,稱之為「大擠」,完成二到三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80~90%的奶)。若媽媽無法適當在擠奶時間擠奶,並感受到脹奶,建議可以到適合的空間,進行「小擠」,只要每邊各擠約3分鐘,完成一次噴乳反射即可(可以排出約50%的奶)。
3.做好計畫
在懷孕階段,其實就可以開始計畫並且看看職場是否有學姊有類似的經驗,觀察她們目前擠奶的方式,思考自己是否能執行,並與同事討論。
職場哺乳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社會責任的一環。除了法規保障,我們更要透過企業支持與社會意識提升,母親才能真正擁有持續哺乳的權利與能力,而不只是法條最基本的權利。
【原文刊載於2025年10月號《媽媽寶寶雜誌》;詳細文章內容請至媽媽寶寶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34782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