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之路,到底怎麼走?
民國一○三年八月,十二年國教將全面實施。十二年國教改革的理想,是希望透過逐步擴大高中免試範圍,促進教育的多元、適性和因材施教。
經過近半個世紀,台灣才從九年國教走向十二年國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教育改革,牽動著台灣整個大學以前的教育體制。也因為牽動範圍、影響過於龐大,目前的改革方案,採取逐步、漸進,而非「一次到位」的方式進行。例如,原本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強迫入學;但未來延長的十二年國民教育,初期並不強迫人人都要念高中,而是自願入學。
五月二十日宣布的「十二年國教草案」,也採取「過渡」的作為︰初步維持了三成的「特色招生」,保留部分明星高中仍用考試篩選入學。
草案一出,各方利益團體透過公聽會、媒體放話,相互衝突、矛盾的各種主張拉扯著政策的走向︰
強調「理想」的一方認為,十二年國教不可以「過渡」;政務委員朱敬一投書強烈反對「保留特色高中」,要求「一次到位、立刻全面免試」。朱敬一認為,國民教育根本不應該有「明星高中」的存在,那就像「哈佛辦幼稚園」一樣可笑。
家長團體為了「特色學校升學要採計在校成績」的方案而抗爭,全國家長聯盟主張選學校完全抽籤決定,不要任何門檻。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甚至因此憤而辭職,不願為十二年國教政策背書。
另一方面,台北市教師會針對教師的調查卻顯示,近七成教師反對「免試入學」做為升高中的主要管道。每天在教學現場「作戰」的教師們,反而保守的希望把免試比例降低,擔心斷然拿掉基測,會使學生學力大幅下降,老師無所適從。
反對廢除基測的學者認為,不該全面採納西方自由放任式的教育,應適度保留考試,有助於社會流動的公平性。放任家長選擇,反而加速貧富差距。
歷經了紛紛擾擾的公聽會和各方意見的激烈表述,六月中,教育部折衷調整了原本的草案,將免試入學「上限」的比例,微幅提高到七成五;同時也降低了特色學校的比例為二成五。
教改沒有仙丹
此外,為了對國中三年基本學力有普遍性的了解,教育部決定在廢除基測後,舉辦國中「會考」。會考成績原則上與升學脫鉤,只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希望藉此在免試時代仍能監控國中教育品質。
理想上看似應該有共識的「十二年國教」,歷經二十六年的醞釀,為什麼還是如此「起步維艱」?教育主管機關成為「騎驢的父子」,動輒得咎,做什麼都是錯的。
「升學制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長期參與升學制度審議的一位教育部官員私下表示,無論抽籤、考試,每一種制度都有人反對。長期以來期待升學制度引導教育改革是不切實際的。「政府該花力氣的是:辦好每個學校,把落後的孩子拉起來,」他說。
十二年國教的方案洋洋灑灑,從教師教學精進、優質化高中、補救教學政策等,「我們有二十七個方案,但大家只關心跟升學有關的那兩個,」教育部官員無奈的說。
現實是,若要讓已經實施了四十多年,透過分數考試排名,長久被標籤化、階級化了的高中職學校,一夕之間抹平打破,幾乎是一場社會革命。這些學校的階級,分分不同、校校有高低,而且有跨世代的認同感。
「我也完全認同『每個孩子都能念到好學校』的終極理想,但這個理想就是沒有辦法在一○三年實現。我們沒有仙丹,」教育部官員指出。
無論有多少爭議,十二年國教,終於確定往前跨出了一步。雖然礙於現實,某種必要的「過渡」和「妥協」不可避免,但如何穩當的跨出第一步,讓一年比一年進步,或許是經歷過一夕之間「教改大震撼」的台灣社會,應該要有的耐心。
對於處在過渡期的家長和學生們,到底會受到哪些影響?該採取什麼樣的心態和作為?《親子天下》特別整理到截稿為止的各項政策進展與影響,希望幫助家長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目前十二年國教已確定的主要方向包含:
.時間點:民國一○三年八月全面實施。今年九月升國一的學生是第一批「受益者」。
.高中職免「學費」:民國一○三年八月起,所有進入高中職和五專前三年的學生,全都和國中小學一樣免學費。比起現在,公立高中職學費每年可省約一萬元;私立高中職學生一年學費可省四萬五千元。但學校經過政府核准,仍可以收雜費和代收代辦費。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7月號】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641
※延伸閱讀:親子天下【完全搞懂12年國教】網路專輯http://parenting.cw.com.tw/issue/12yearseducation/index.html
經過近半個世紀,台灣才從九年國教走向十二年國教。這是一個歷史性的教育改革,牽動著台灣整個大學以前的教育體制。也因為牽動範圍、影響過於龐大,目前的改革方案,採取逐步、漸進,而非「一次到位」的方式進行。例如,原本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是強迫入學;但未來延長的十二年國民教育,初期並不強迫人人都要念高中,而是自願入學。
五月二十日宣布的「十二年國教草案」,也採取「過渡」的作為︰初步維持了三成的「特色招生」,保留部分明星高中仍用考試篩選入學。
草案一出,各方利益團體透過公聽會、媒體放話,相互衝突、矛盾的各種主張拉扯著政策的走向︰
強調「理想」的一方認為,十二年國教不可以「過渡」;政務委員朱敬一投書強烈反對「保留特色高中」,要求「一次到位、立刻全面免試」。朱敬一認為,國民教育根本不應該有「明星高中」的存在,那就像「哈佛辦幼稚園」一樣可笑。
家長團體為了「特色學校升學要採計在校成績」的方案而抗爭,全國家長聯盟主張選學校完全抽籤決定,不要任何門檻。全家盟理事長謝國清甚至因此憤而辭職,不願為十二年國教政策背書。
另一方面,台北市教師會針對教師的調查卻顯示,近七成教師反對「免試入學」做為升高中的主要管道。每天在教學現場「作戰」的教師們,反而保守的希望把免試比例降低,擔心斷然拿掉基測,會使學生學力大幅下降,老師無所適從。
反對廢除基測的學者認為,不該全面採納西方自由放任式的教育,應適度保留考試,有助於社會流動的公平性。放任家長選擇,反而加速貧富差距。
歷經了紛紛擾擾的公聽會和各方意見的激烈表述,六月中,教育部折衷調整了原本的草案,將免試入學「上限」的比例,微幅提高到七成五;同時也降低了特色學校的比例為二成五。
教改沒有仙丹
此外,為了對國中三年基本學力有普遍性的了解,教育部決定在廢除基測後,舉辦國中「會考」。會考成績原則上與升學脫鉤,只分為「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級。希望藉此在免試時代仍能監控國中教育品質。
理想上看似應該有共識的「十二年國教」,歷經二十六年的醞釀,為什麼還是如此「起步維艱」?教育主管機關成為「騎驢的父子」,動輒得咎,做什麼都是錯的。
「升學制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長期參與升學制度審議的一位教育部官員私下表示,無論抽籤、考試,每一種制度都有人反對。長期以來期待升學制度引導教育改革是不切實際的。「政府該花力氣的是:辦好每個學校,把落後的孩子拉起來,」他說。
十二年國教的方案洋洋灑灑,從教師教學精進、優質化高中、補救教學政策等,「我們有二十七個方案,但大家只關心跟升學有關的那兩個,」教育部官員無奈的說。
現實是,若要讓已經實施了四十多年,透過分數考試排名,長久被標籤化、階級化了的高中職學校,一夕之間抹平打破,幾乎是一場社會革命。這些學校的階級,分分不同、校校有高低,而且有跨世代的認同感。
「我也完全認同『每個孩子都能念到好學校』的終極理想,但這個理想就是沒有辦法在一○三年實現。我們沒有仙丹,」教育部官員指出。
無論有多少爭議,十二年國教,終於確定往前跨出了一步。雖然礙於現實,某種必要的「過渡」和「妥協」不可避免,但如何穩當的跨出第一步,讓一年比一年進步,或許是經歷過一夕之間「教改大震撼」的台灣社會,應該要有的耐心。
對於處在過渡期的家長和學生們,到底會受到哪些影響?該採取什麼樣的心態和作為?《親子天下》特別整理到截稿為止的各項政策進展與影響,希望幫助家長減少不必要的焦慮。
目前十二年國教已確定的主要方向包含:
.時間點:民國一○三年八月全面實施。今年九月升國一的學生是第一批「受益者」。
.高中職免「學費」:民國一○三年八月起,所有進入高中職和五專前三年的學生,全都和國中小學一樣免學費。比起現在,公立高中職學費每年可省約一萬元;私立高中職學生一年學費可省四萬五千元。但學校經過政府核准,仍可以收雜費和代收代辦費。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7月號】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3641
※延伸閱讀:親子天下【完全搞懂12年國教】網路專輯http://parenting.cw.com.tw/issue/12yearseducation/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