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後,玩陣頭─七年級素人學習官將首
舊瓶新酒,神將技藝尋新貌
還記得《陣頭》這部電影嗎?片中描述傳統家族式的民俗技藝團,面對經營與傳承的困難,努力想找到出口。在現實中,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人企圖將神將文化帶出民間信仰儀式之外,讓更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能夠親近。只要上網搜尋「神將」、「陣頭」,你一定會驚訝於相關的典故介紹、活動競賽與影音紀錄之豐富。
宜蘭的二結社區,十多年前曾以「千人移廟」廣為人知。以「王公廟」為中心,他們借力「古公三王」的祭祀文化,發展社區營造,並致力於民俗技藝傳習。今年,社區正式成立了「大二結王公藝術研究所」,開辦多項課程,供一般民眾修習。其中最引人惻目的,莫過於演出時必須面塗油彩、身著華服、手拿法器,舉手投足充滿神祕與懾人氣息的「官將首」。
「官將首」和「八家將」皆為傳統神將陣頭的一種。傳說故事中,官將首原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八家將本為陰司神祇的隨扈。一般而言,前者的動作比較陽剛,後者則以陰柔為主要特色;此外,兩者的服裝、器具也有明顯差異。
本期「青年發聲」訪問三位在二結學習官將首的七年級生。他們平日各自有不同的生活、專業;而他們的動機,也並非什麼目標遠大的傳統保存、文化振興。透過他們的分享,你或許能發現:陣頭文化與自己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得多。
今今|30歲|持照建築師
台灣人的身體感,卡自然
我在台北上班,為了官將首,開課時每星期有一晚得通勤往返。我的工作量其實很大,常要去工地監工,公司的同事知道我跑到宜蘭來學這個,都覺得我瘋了!
我在嘉義鄉下長大,對陣頭不算陌生,之所以想學,主要是覺得這類活動很神祕,卻又很親近。舉例來說,我每次看現代舞的表演都覺得很怪,自己也學過一陣子肚皮舞,也覺得不對勁,總感覺那些肢體動作都是外來的,沒有「台灣人的身體感」。反之,官將首的動作就是很「本土」的動作,我覺得比較自然。
實際接觸之後,我很驚訝官將首並沒有固定套路,非常隨興。師傅們只教我們一些原則,比方說:居中的「中叉」是陣形裡的靈魂人物,四周的團員必須配合他來變化動作。有人高、有人就要低,前排要是起,後排就要落,反之亦然。我不知道師傅們是怎麼開始學的,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有固定的教法,但我認為這些技藝很像人家說的「默會知識」,要靠自己從「做」中慢慢感覺,沒辦法只被「教」就學會。
官將首強調整體感,所以成員之間的「配合」就變得很重要 。除了基本步法,風格主要表現在「刁招」(大意指官將首展現身段、變化陣形的內容),但刁招得考量整體,成員不固定就很難進行。以我們的情況來說,剛開始不斷學新東西,覺得很有趣;但社區的阿姨們因為比較忙,出席狀況不穩定,等到需要整體搭配時,就練不太起來。那時候我一度打算放棄,幸好後來另外湊齊了「咖」,有了基本班底,才能繼續練下去。
第一次正式上場,我才知道跟平常練習有非常大的差異。戴上頭盔之後,整個人的重心完全變了,必須重新適應;而且身上大小配件很多,走著走著,草鞋一不小心還可能鬆脫!總之,表演時我腦中一片空白,眼神也經常呆滯。實際玩過,才知道陣頭要下的功夫,實在很多。
當然,以玩票性質來說,有這次經驗已經差不多了。往後或許要看是否有新的元素吸引我,否則就停在這裡也無所謂。反正我本來就喜歡民間信仰的活動,是那種會專程跑去看萬華青山宮「夜巡」的人。所以,我肯定會持續關心這些東西。
阿民|32歲|水利工程師
團隊至上,有伴才玩得好
去年我就在二結學過官將首,也演出過,算是老班底了。那時我在宜蘭工作,因為聽說這裡有職業的團在教一般人,就來看看。當時我完全搞不清楚這是在幹什麼,也不知道官將首、八家將、十家將……究竟有什麼差別,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工作太忙,缺乏運動!
真的,一開始就是為了運動。第一堂課就是練腳步,一整晚不停移動,可以練得滿身大汗。我想強迫自己動一動;而且當時課程很短,不會太占時間,所以沒考慮太多就加入。今年,我原本已經離職,也搬離宜蘭,但最近接了一份短期工作,又跑回來。某一天來看朋友,沒想到他們正缺人,我就被拉下海了。
平常上課師傅們只教實作,關於陣頭的背景知識,都是在聊天中零零星星提到。他們常形容官將首是「流氓將」,但我怎麼學都學不像,無論如何就是沒那種「氣」。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多補充對官將首的認識,就會比較好揣摩。但去年演出前,師傅他們整團人來幫我們開面(畫臉)、穿衣,有機會近距離互動,我才發現那種身段、氣息要在看似玩來玩去、打打鬧鬧的團體互動中,彼此耳濡目染,才可能養成。
他們是一起玩了很多年,才慢慢玩起來的;我們卻是零散的個人跑來學。我們若要裝兇狠、邪氣,總是會擺得很刻意;而他們明明像是在開玩笑,卻可以很自然地表現那種感覺。
當然,還是少不了團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因為表演、擺招式本來就要彼此配合。一開始,我們完全不懂得怎麼「刁招」,只能看對面同伴的動作、節奏,有樣學樣。官將首是一個講究團體的活動,即使招式簡單,只要配合得好,就可以很好看;反之,就算你自己會很炫的花招,若沒辦法跟其他人配合,整體看來就不協調。
對我來說,學官將首主要是好玩。但前提必須有伴,團員最好是認識的朋友,才比較玩得起來,所以很難說會不會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這兩年學到不少。我們這一輩或多或少帶著上一輩的信仰習慣。可是,我們拜拜時通常很「無感」,拿香就拜;遇到大型信仰活動,也很少會感興趣。因為我玩官將首,同事、朋友來看演出,就有機會問:官將首是什麼?跟八家將有什麼不同?我也才有機會回答。想想,這也是件好事吧!
【本文摘自《人籟論辨月刊》98期2012年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e人籟:http://www.erenlai.com/】
還記得《陣頭》這部電影嗎?片中描述傳統家族式的民俗技藝團,面對經營與傳承的困難,努力想找到出口。在現實中,近年來台灣也有不少人企圖將神將文化帶出民間信仰儀式之外,讓更多民眾——特別是年輕人——能夠親近。只要上網搜尋「神將」、「陣頭」,你一定會驚訝於相關的典故介紹、活動競賽與影音紀錄之豐富。
宜蘭的二結社區,十多年前曾以「千人移廟」廣為人知。以「王公廟」為中心,他們借力「古公三王」的祭祀文化,發展社區營造,並致力於民俗技藝傳習。今年,社區正式成立了「大二結王公藝術研究所」,開辦多項課程,供一般民眾修習。其中最引人惻目的,莫過於演出時必須面塗油彩、身著華服、手拿法器,舉手投足充滿神祕與懾人氣息的「官將首」。
「官將首」和「八家將」皆為傳統神將陣頭的一種。傳說故事中,官將首原是地藏王菩薩的護法,八家將本為陰司神祇的隨扈。一般而言,前者的動作比較陽剛,後者則以陰柔為主要特色;此外,兩者的服裝、器具也有明顯差異。
本期「青年發聲」訪問三位在二結學習官將首的七年級生。他們平日各自有不同的生活、專業;而他們的動機,也並非什麼目標遠大的傳統保存、文化振興。透過他們的分享,你或許能發現:陣頭文化與自己的距離,比想像中近得多。
今今|30歲|持照建築師
台灣人的身體感,卡自然
我在台北上班,為了官將首,開課時每星期有一晚得通勤往返。我的工作量其實很大,常要去工地監工,公司的同事知道我跑到宜蘭來學這個,都覺得我瘋了!
我在嘉義鄉下長大,對陣頭不算陌生,之所以想學,主要是覺得這類活動很神祕,卻又很親近。舉例來說,我每次看現代舞的表演都覺得很怪,自己也學過一陣子肚皮舞,也覺得不對勁,總感覺那些肢體動作都是外來的,沒有「台灣人的身體感」。反之,官將首的動作就是很「本土」的動作,我覺得比較自然。
實際接觸之後,我很驚訝官將首並沒有固定套路,非常隨興。師傅們只教我們一些原則,比方說:居中的「中叉」是陣形裡的靈魂人物,四周的團員必須配合他來變化動作。有人高、有人就要低,前排要是起,後排就要落,反之亦然。我不知道師傅們是怎麼開始學的,也不知道其他地方是不是有固定的教法,但我認為這些技藝很像人家說的「默會知識」,要靠自己從「做」中慢慢感覺,沒辦法只被「教」就學會。
官將首強調整體感,所以成員之間的「配合」就變得很重要 。除了基本步法,風格主要表現在「刁招」(大意指官將首展現身段、變化陣形的內容),但刁招得考量整體,成員不固定就很難進行。以我們的情況來說,剛開始不斷學新東西,覺得很有趣;但社區的阿姨們因為比較忙,出席狀況不穩定,等到需要整體搭配時,就練不太起來。那時候我一度打算放棄,幸好後來另外湊齊了「咖」,有了基本班底,才能繼續練下去。
第一次正式上場,我才知道跟平常練習有非常大的差異。戴上頭盔之後,整個人的重心完全變了,必須重新適應;而且身上大小配件很多,走著走著,草鞋一不小心還可能鬆脫!總之,表演時我腦中一片空白,眼神也經常呆滯。實際玩過,才知道陣頭要下的功夫,實在很多。
當然,以玩票性質來說,有這次經驗已經差不多了。往後或許要看是否有新的元素吸引我,否則就停在這裡也無所謂。反正我本來就喜歡民間信仰的活動,是那種會專程跑去看萬華青山宮「夜巡」的人。所以,我肯定會持續關心這些東西。
阿民|32歲|水利工程師
團隊至上,有伴才玩得好
去年我就在二結學過官將首,也演出過,算是老班底了。那時我在宜蘭工作,因為聽說這裡有職業的團在教一般人,就來看看。當時我完全搞不清楚這是在幹什麼,也不知道官將首、八家將、十家將……究竟有什麼差別,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工作太忙,缺乏運動!
真的,一開始就是為了運動。第一堂課就是練腳步,一整晚不停移動,可以練得滿身大汗。我想強迫自己動一動;而且當時課程很短,不會太占時間,所以沒考慮太多就加入。今年,我原本已經離職,也搬離宜蘭,但最近接了一份短期工作,又跑回來。某一天來看朋友,沒想到他們正缺人,我就被拉下海了。
平常上課師傅們只教實作,關於陣頭的背景知識,都是在聊天中零零星星提到。他們常形容官將首是「流氓將」,但我怎麼學都學不像,無論如何就是沒那種「氣」。一開始我以為只要多補充對官將首的認識,就會比較好揣摩。但去年演出前,師傅他們整團人來幫我們開面(畫臉)、穿衣,有機會近距離互動,我才發現那種身段、氣息要在看似玩來玩去、打打鬧鬧的團體互動中,彼此耳濡目染,才可能養成。
他們是一起玩了很多年,才慢慢玩起來的;我們卻是零散的個人跑來學。我們若要裝兇狠、邪氣,總是會擺得很刻意;而他們明明像是在開玩笑,卻可以很自然地表現那種感覺。
當然,還是少不了團員之間的互相學習。因為表演、擺招式本來就要彼此配合。一開始,我們完全不懂得怎麼「刁招」,只能看對面同伴的動作、節奏,有樣學樣。官將首是一個講究團體的活動,即使招式簡單,只要配合得好,就可以很好看;反之,就算你自己會很炫的花招,若沒辦法跟其他人配合,整體看來就不協調。
對我來說,學官將首主要是好玩。但前提必須有伴,團員最好是認識的朋友,才比較玩得起來,所以很難說會不會繼續下去。但無論如何,這兩年學到不少。我們這一輩或多或少帶著上一輩的信仰習慣。可是,我們拜拜時通常很「無感」,拿香就拜;遇到大型信仰活動,也很少會感興趣。因為我玩官將首,同事、朋友來看演出,就有機會問:官將首是什麼?跟八家將有什麼不同?我也才有機會回答。想想,這也是件好事吧!
【本文摘自《人籟論辨月刊》98期2012年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e人籟:http://www.erenl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