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也打倒了獨立書店?

撰文|諶淑婷(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班學生)

「到書店看書;上網路買書」已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模式。

標價並非售價、滿額折扣加碼、紅利回饋再抵……買賣書如今像秤斤秤兩還能掐頭去尾的價格遊戲。

然而,買書的你,可知這並非商務科技與市場經濟的命定演化,而是書產業鏈持續走偏鋒的結果?

全盛時期曾有上百家書店的台北市重慶南路書街,近年僅剩下二十間,近期又有四家書店打算轉型或歇業,其中包括二十多年歷史的儒林書局。非連鎖實體書店正在急速消失中,讀者所失去的除了日常逛書店的樂趣,還有更多。

資金補助能救書店?

今年夏天文化部舉辦多場文化國是論壇,其中第二場次以「我街角的書店哪裡去了」為題,選在新北市永和區的知名獨立書店「小小書房」開講。當日文化部長龍應台對獨立書店多有讚揚,將其比喻為知識策展人,展覽好書與思想;並將其喻為社區情感的樞紐、城市文化的具體指標。

對於台灣有三分之一的鄉鎮沒有書店,龍應台提出的解決之道是將獨立書店視為文創產業,使其可適用「文創法」,以政府資源補助書店經營;或以「圓夢」為名,提供第一桶金,鼓勵青年下鄉開設書店。

在討論官方補助與創業資金是否真為解藥良方之前,我們得先分清楚:街角書店並非所謂的獨立書店,儘管兩者都是小型店面,經營模式與內容卻截然不同。街角書店為大眾取向,賣的是廣受歡迎的暢銷書、漫畫,甚至兼賣文具,與社區生活緊密相連。過去在台灣幾乎每個中小學旁都有一家這樣的社區書店。獨立書店則通常有獨特經營方向(往往反映店主本身的價值觀與關懷),除了售書有專門性或特殊性,也常舉辦講座、讀書會等文化活動。

無論社區書店或獨立書店,眼下都有生存困境。龍應台想適用文創法的對象,應是獨立書店。然而,給予補助就能解決問題嗎?

折扣戰擠壓小店家

台灣獨立書店難以為繼,最大原因在於折扣戰。「百大暢銷書籍推出最低六三折超低優惠」、「暢銷書第二本加購六九折優惠」……類似的促銷,你必定不陌生。消費者也許開心買書,但看在出版業與書店經營者眼中卻心驚膽跳。

有十三年歷史的高雄市「五餅二魚」兒童書店,在今年三月結束營業。店家全心投入兒童閱讀推廣,卻不敵低折扣對家長的魔力。常見店員花了半小時,介紹了一本又一本好童書,但一聽到最低九折,原本興致勃勃的家長立刻改口:「我只是來看看。」轉身回家,就上網以七五折買折扣書。不禁讓經營者感嘆:既然餐廳可以加10%服務費,專門書店是否也該收諮詢費?

台北市某外文書店店主也曾和筆者形容,折扣戰讓圖書出版呈現「一片亂象」。過去,出版社發書給經銷商,經銷商送至書店,書店賣書給讀者,產業鏈中每一環節都各自賺到毛利。現在,網站賣書大行其道,卻讓經銷商與書店無法生存。

該位店主說:「原本出版社發書多是七折或六五折,書店最多以九折、八五折賣出;但現在大型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卻要求出版社以五折、六折供書,賣書時就可以殺出六五折、六六折的低價。要小型書店如何存活?」

急待立法撥亂反正

事實上,小型書店並未坐以待斃。2010年夏天,獨立書店聯盟即曾舉辦「反折扣戰研討會」,希望推動「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立法,以避免書店間惡性競爭。

在文化國是論壇上,立法的可能性又被提起。但出席的公平交易委員會卻表示:公平交易的精神就在「公平競爭」,如果圖書採統一定價,限制轉售價格,已違反現行「公平交易法」;目前的修法方向也只針對部分個案,除非文化部直接提出特別法解套。

但是,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真的站在公平的競爭點上嗎?即便是最講求自由經濟的美國,雖不限制書店對消費者的售價與折扣,但亦不允許出版社對不同規模的書店提供不同的供貨折扣,新書齊頭批價,無論賣三十本給獨立書店,或賣五千本給連鎖書店,價格完全相同。此項規定,即為避免大型連鎖書店濫用採購優勢。

他國多有經驗借鏡

法國早在1981年即由文化部長朗恩(Jack Lang)提出「朗恩法」(Lang Law),規定新書在出版兩年內的銷售折扣最多只能5%(二手書和換季拍賣則不在此限)。消費者無論在大書店或小書店買書都是同一價格,買書不再是比折扣,而是對書店服務和經營特色的支持與選擇。大型連鎖書店和網路書店因不折扣而毛利增加;出版社也不需虛漲價格欺騙消費者,書價一路平穩。

日本則規定書店銷售圖書價格須與出版社指定銷售價格相同;韓國新書在出版十八個月內不能打折扣;以色列國會也正待通過限制書價折扣的法案……放眼全球,至少約有十七國有類似保護圖書出版銷售的法規。

反觀台灣,既不規範書店在零售端任意打折,也不規範出版社以不同折扣供貨給不同書店。起步已不公平,公平交易哪還存在?「書」確實是在市場交易流通的商品,但書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文化與社會表徵。文化部、財政部、公平交易委員會必須理解推動統一定價的必要性。

拒絕折扣豐富選擇

書店經營者少、購書者多,規範價格的論調自然會被質疑:「憑什麼?」事實上,為了衝高銷售量、擠入排行榜,出版社不得不參加折扣戰;為了維持生存,提高定價再給折扣,早已是出版業界公開的祕密。觀察近年書價變化,一本250元的書變280元,300元變350元,打完折回到原價,消費者拿到的不過是「泡沫折扣」(bubble discount),真的賺到了嗎?

倘若有一成、三成、甚至五成的消費者,願意光臨獨立書店、支持無折扣書,讓出版社有勇氣拒絕低折扣供書,也不需配合大賣場與連鎖書店的銷售特性,只出版易售書籍。你會發現,為一本書多付出幾十元,能幫自己找回更豐富的閱讀選擇,拒絕被這場折扣戰左右。

所以,走入獨立書店,買下一本無折扣的好書吧!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