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受苦」症候群

不當的工作模式引發了無聊、疲憊、焦慮等壓力,彷彿像流行病一般,全面影響著現代人的生活。

心理學家跟企業世界逐漸領悟到:工作的本質與組織對雇員的心理健康,有長足的影響。無聊、疲憊、焦慮是三種讓人難以招架的心理壓力徵兆,在在影響著員工。員工的心靈渴望,與工作分配、績效評估、獎勵方式之間,有越來越大的裂口。強調個人與短期績效,而非團體績效與長期目標,確實是員工倍感挫折的主因。這種挫折感進而轉化為壓力、專業的失誤、創造力缺乏,甚至好幾種疾病。這種趨勢帶來沉重的代價,而不少人都有過這種體驗。

這樣很可惜,因為跟別人共事,同時也可以產生心靈統合與滿足感;失業者不僅苦於物質劣勢,也會因心理剝奪感而受苦。工作跟象徵性的滿足感是齊頭並進的。就這個層面來說,周遭社群(尤其是上司)對員工工作價值的認可與賞識,員工的在意程度往往超過一般認知。公司的社會責任有部分是在組織裡促進辯論,看看如何讓工作帶來更多回饋、促進合作、確保績效評估會更有助益,而少點壓力。

工作是種社交的見習:人們在其中學習如何共同生活、形塑共識、以集體合作達成目標為榮。就這個層面來說,我們的社會苦於三種主要疾病:

1. 強調個人表現而非培養團隊向心力,破壞了工作場域的團結。我們對個人工作表現所受的評估感到焦慮,卻忘了績效其實也仰賴同事及彼此的互動方式。
2. 焦點放在短期績效上,會打亂我們的時間感,讓我們對企業內部成長的益處視而不見。公司要求我們達成每周或每月的業績,於是我們持續生活於焦慮中,結果造成缺乏開創促進成長與成就的新路徑所需的想像力。我們的工作單位似乎總是慫恿我們揠苗助長……
3. 資訊持續氾濫,讓我們無法好好傾聽、更深入瞭解對方。越來越多量化數據資料獨占我們的注意力,數位資訊把我們牢牢釘在螢幕前,將工作場所變成「數位小島」組成的群島模樣,彼此像相距遙遠的大陸般互換訊息,卻意識不到大家其實同屬一個生態系統。

我們透過工作來實現自己,與他人共事可以是讓人深深滿足的體驗。為了找回員工的內在衝勁與個人尊嚴感,辦公室跟工廠一定要學習提升集體判斷與相互扶持的能力。但唯有學校與家庭也加入培養這種態度的行列,才有可能實現。「在工作中受苦」已成為流行病,揭露並加重了社會功能不良的現狀,同時全面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