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雜食勝出



重點提要
■氣候的變遷是數百萬年來左右人類演化的要素。科學家發現,我們的祖先在演化競賽中的成敗,都與這類變動吻合。
■東非古代土壤、深海沉積物以及我們祖先牙齒化石中的證據,共同拼湊出乾濕快速交替的環境以及兩段草原大量取代林地的時期。
■根據其中一種理論,人屬的崛起、多元的飲食、石器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面對變局時特殊的適應力,都與這些環境息息相關。

在肯亞北部的特卡納湖西岸附近的一條小河道(或說水溝更貼切),我費勁爬上陡坡,佇足一座小土丘上,遼闊的沙漠景色盡收眼底,卻多是荒涼貧瘠。波光粼粼的寶藍色湖泊與周遭的紅褐色地貌形成對比,這片狹長的沙漠之湖能藏身於東非大裂谷中,歸功於歐莫河從北方數百公里的衣索比亞高原蜿蜒而下,把夏季季風降雨所形成的逕流匯聚於此。

這兒真不是普通的熱,正午時分就像大火爐似的,上有烈日直曬,下有灼熱的岩石烘烤。環視沙塵漫天的地平線,遠方湖面閃爍,我實在難以想像此地除了是沙漠,還能是什麼?

然而,這裡曾經潮濕的證據俯拾即是。事實上,我腳下的小丘就是一層厚厚的古代湖泊沉積物,有360萬年的歷史,當時的特卡納湖遠比現在更大且深,佔滿了整片盆地。亮晶晶的湖藻遺骸化石構成雪白的砂質層,大型魚類化石隨處可見,這片礫漠在過去曾經草木扶疏、湖泊遍佈。

越來越多科學家相信,這類氣候變遷可能深深影響人類的演化。自從700萬年前人類譜系與非洲猿類分道揚鑣以來,早期人類起源以及我們演化之路留下的化石記錄,大多集中在特卡納湖區以及非洲東部與南部。

非洲氣候的大幅變化,顯然與人類祖先演化路徑上的兩個重要時期吻合,兩者相隔約100萬年,記錄了我們家族樹上的重大改變。第一次演化劇變發生在290萬~240萬年前,著名的阿法南猿「露西」與她的同類滅絕了,另外兩群截然不同的族類出現。其中一群的化石記錄具有若干現代特徵,包括更大的腦部,這些特徵的主人是我們人屬(Homo)中最早的成員,最早的簡陋石器就出現在他們的化石附近。除了人屬之外,同時期也出現了另一群支系,外表十分不同,體格粗壯,下頷厚實,歸類為傍人屬(Paranthropus),但終究沒有演化成功。

第二次劇變發生在190萬~160萬年前,直立人(Homo erectus)登場,也有科學家以「匠人」(Homo ergaster)為代表,他們腦部更大,而且肉食性更強,而更高、更輕盈的體型幾乎與現代人無異。他們也是最先遠離非洲、移居東南亞與歐洲的人種,石器技術也大幅精進,最早的手斧以及雙面打造的石瓣刮刀,都是此時期的產物。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第152期(2014年10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期其他文章
前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