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台灣而教 改變偏鄉教育的力量
當貧富不均、城鄉差距等議題讓社會瀰漫低迷的氛圍時,有群年輕人選擇收起抱怨,進入問題的核心。他們擁有令人稱羨的學歷,可以成為工程師、醫師等,但他們選擇將青春投入偏鄉教育,陪伴孩子度過一個又一個寒暑,帶來許多生命影響生命的故事。因為他們相信,「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會是改變社會的契機。
大學校園的就業博覽會裡,有個攤位人潮聚集,以為是哪間跨國企業開出誘人職缺,一問之下才知道,年輕人搶破頭的,竟是到偏鄉當老師!
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
上述情境,是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以下簡稱TFT),每年在校園舉辦徵才活動的實況。
創立於2013年的TFT,旨在改善教育不平等。我們常在報章媒體看到流浪教師的新聞,以為老師這工作,是供給大於需求;但實際上,偏鄉的學校經常是一招、二招……,一路到九招甚至到開學還是徵不到老師。偏鄉資源不足,與都市形成貧富差距,原本應是平等受教的權利,卻因為孩子的出身決定了教育的品質,命運難以翻轉,貧富與城鄉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2012年,當時人在美國工作的TFT創辦人劉安婷,從父母口中獲知台灣偏鄉教育的狀況,提出了「Teach For America,為美國而教」的例子,一個每年募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弱勢地區教書的組織。像是找到解方般,劉安婷與爸媽就這樣在越洋電話裡編織起了TFT的夢想。
劉安婷隨即透過各種管道聯繫TFA,她的父母也在台灣串聯關注偏鄉教育的組織與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聯繫,TFT的樣子逐漸成形。當時在美國知名顧問公司工作的劉安婷,原本只是將自己以顧問角色擬定企劃書,但她越是投入,心裡對台灣偏鄉的牽掛也越深。
面對內心的掙扎,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一番話安定了她的心,「你們現在做的事,不論成功與否,都必須是預備你們這個年輕世代,能有使命、有能力去扛台灣的未來。」劉安婷也曾在《出走,是為了回家》一書中提到,「到頭來,為什麼要做TFT?不只要改變偏鄉,更需要改變我們的世代:收起批評,捲起袖子從自己開始,做改變的起點。」
跨出舒適圈,追求另一種成功
2008年劉安婷以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一個人克服語言、文化等各種障礙,度過無數個快被擊倒又站起來的日子,最後她獲得威爾遜論文獎畢業,並進入知名顧問公司工作。劉安婷擁有人人稱羨的學經歷,她自述從小就是不斷以主流成功餵養自己的餅乾怪。直到迦納與海地的教師經驗,她體悟了生命的富足並非來自名利,見識了生命如何堅韌不放棄,明白傾聽與陪伴,是教育,也是人與人之間珍貴的價值。
最終她放棄了在美國努力掙到的一切,回到台灣,等在她前方的是一條未知且難走的教育改革之路。
也許就是劉安婷這股放棄一切主流選擇及堅毅向前的使命感,吸引了許多跟她一樣擁有光環的菁英。查閱TFT執行團隊與歷屆教師名單,有不少人畢業自台灣知名大學,也有人是國外留學回來,他們原本可能是工程師、設計師,甚至是IBM的顧問。關於未來,他們眼前有眾多的選擇,卻因為認同TFT的理念,也讓他們有勇氣重新定義主流價值裡的成功,共同成就教育的百年大業。
海選有使命感的教師
偏鄉除了招不到老師,有時前來任教者,帶著過渡的心態,一有更好的機會,毫不猶豫就離開。如候鳥般的老師,對偏鄉孩子來說,反而是種傷害,彷彿在告訴孩子:你們不值得我留下來,宣告被放棄。
即使眼前的偏鄉教師荒是如此龐大,TFT並非來者不拒。必須經過書面審查、網路面試、現場面談三個階段,其中現場面試又分成團體教學情境模擬及面談,縱使應徵者的教學經驗不豐富,藉由觀察其面對困難的反應,以及他對偏鄉教學工作的理解,也有機會加入TFT計畫。如此嚴謹的徵選機制,目的是尋找具有使命感,在孩子遇到學習狀況時,願意傾聽、同理的青年教師。
偏鄉的教學現場不只在課堂裡,學校、家庭、社區都充滿著老師需要面對的挑戰。因此TFT重新定義參與計畫的老師,除了教學能力,更需具備解決問題、自我覺察、挫折復原、溝通、領導等能力。帶著這樣的標準,從第一屆到第五屆,TFT收到了超過1,700份的履歷,送出120位TFT教師,足跡遍及38個鄉鎮,錄取率不到10%!
通過徵選後,必須經過六週的密集培訓,並通過最後一週的實習。學員實際帶班教學,並有一排督導在教室後方觀察坐鎮,每晚老師的教學工作結束後,就會進行面談,為當天的教學提供建議。通過這高壓又密集的一週,才能正式派往偏鄉,開始兩年的教學工作。
拯民國小實踐TFT精神
九成的師資皆出自TFT的培訓系統,位於雲林的拯民國小應該是最貫徹TFT精神的學校了。匯聚了一群對偏鄉教育有使命感的老師們,以提升孩子品格力與學習力為宗旨,所有的課程設計以孩子為出發,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引起學習動機,培養孩子自學的能力。讓拯民從瀕臨廢校,後來卻轉變成鄰近社區搶著入學的學校。
例如帶著孩子上超市,透過購物經驗連結先乘除後加減──兩步驟計算的概念。又或是拯民特有的評量週,不以單次的月考來評核,而是由每位老師設計實作測驗、紙筆試題等各種形式,讓孩子用所學解任務。最後的評量結果不只有分數,還有老師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質性描述,曾是第二屆TFT老師、現為拯民國小總務主任的宋婉榕表示,「考試不是要定義孩子考幾分,而是透過評量了解孩子學會了多少,不會的部分我們再努力就好。」這些教學方法都與傳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老師投入大量心力,並不斷因應孩子的狀況調整學習步調,若非全校老師有很強烈的共識基礎,真的不容易達成。
品格力又是另一項困難的命題,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品格,這將會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但該怎麼教?拯民透過環境的潛移默化,將品格教育內化在每個細節。例如每天放學時,全校會坐在草地上舉行「夕圈」,由老師分享今天看到哪個孩子做的好品格,同時也鼓勵孩子分享同學對自己的正向舉動。另外還有許多「微時刻」,只要孩子做了提升品格的行為,不論何時何地,老師當下便確切告訴孩子做了什麼、有什麼正向影響力。老師們不是教而是做,將品格化作日常的實踐,一點一滴累積。
改變契機在教室之外
曾經有位在屏東新埤鄉一所小學任教的TFT老師,她嘗試各種方法來引起孩子學英文的興趣,卻一直不見起色,老師一直消瘦、狂冒痘痘;直到後來她偶然承接了學校在晚上為社區長輩開設的樂齡班。社區的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拚,這裡的隔代教養很常見,這些前來上課的爺爺奶奶其實就是學校孩子的家長,孩子沒人照顧,也就帶著一起來上課。
阿公阿嬤想學英文的動機出乎意料,例如看懂肇事逃逸的英文車牌、買衣服的尺寸等,如此貼近生活的需求,老師也因應設計課程。漸漸地,孩子發現阿公阿嬤的英文好像比自己好了,家長也有了和孩子對話的自信。孩子從在教室後面玩耍,到後來主動一起上課,甚至還能在課堂見到老少PK英文的畫面。這群孩子後來成為全校第一批通過英文檢定的孩子,老師也在阿公阿嬤熱情的照料下逐漸圓潤,還差點被拱去選里長。這一切不是瞬間的轉變,而是這位TFT老師在偏鄉蹲點一年後才逐漸看到自己教學的曙光。
用一團火,掀起社會的溫柔革命
參與TFT計畫的兩年期間,TFT老師進到教育現場看到了偏鄉的問題,接下來便是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有的人選擇留在偏鄉,或許是當老師,也可以是深耕社區參與整體營造,也有人發現了其他可能。像是第一屆校友巫家蕙,就在服務期間看見偏鄉英語師資不足,而且老師還要負責全年級英文課及校內英文相關的行政工作。於是服務期滿後巫家蕙另創了「因為所以教育協會」,致力為偏鄉打造在地化的英文教材,減低老師負荷,做偏鄉老師的後援,用自己的方式改變教育的環境。
TFT對外關係組組長鍾艾凌表示,曾經有位學校主任對來任教的TFT老師不是很喜歡,以為她的過度積極是要來改革,但日子一久,看到了這位老師的努力與真心為孩子好的那份心意,主任彷彿看見當年還是實習老師的自己。TFT不只是提供優質的教育,讓偏鄉出身的孩子也能擁有改變的機會,更希望透過TFT老師為台灣的教育注入能量。
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走得遠。Teach For Taiwan不只是一個組織的名字,而是一個世代都可以共同擁有的使命。
採訪的尾聲,鍾艾凌說到,今年第六屆的招募計畫中有位年近60歲的爸爸,在平均26、27歲的TFT教師中獨樹一幟,他說工作一段時間、小孩也大了,終於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聽了這番話,我們不禁期待,這股改變的力量能在每個世代發生。
大學校園的就業博覽會裡,有個攤位人潮聚集,以為是哪間跨國企業開出誘人職缺,一問之下才知道,年輕人搶破頭的,竟是到偏鄉當老師!
(小眼攝影提供/傅祐承攝)
教育,是一世代的使命
上述情境,是非營利組織「為台灣而教教育基金會Teach For Taiwan」(以下簡稱TFT),每年在校園舉辦徵才活動的實況。
創立於2013年的TFT,旨在改善教育不平等。我們常在報章媒體看到流浪教師的新聞,以為老師這工作,是供給大於需求;但實際上,偏鄉的學校經常是一招、二招……,一路到九招甚至到開學還是徵不到老師。偏鄉資源不足,與都市形成貧富差距,原本應是平等受教的權利,卻因為孩子的出身決定了教育的品質,命運難以翻轉,貧富與城鄉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2012年,當時人在美國工作的TFT創辦人劉安婷,從父母口中獲知台灣偏鄉教育的狀況,提出了「Teach For America,為美國而教」的例子,一個每年募集優秀大學畢業生到弱勢地區教書的組織。像是找到解方般,劉安婷與爸媽就這樣在越洋電話裡編織起了TFT的夢想。
劉安婷隨即透過各種管道聯繫TFA,她的父母也在台灣串聯關注偏鄉教育的組織與個人,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與聯繫,TFT的樣子逐漸成形。當時在美國知名顧問公司工作的劉安婷,原本只是將自己以顧問角色擬定企劃書,但她越是投入,心裡對台灣偏鄉的牽掛也越深。
面對內心的掙扎,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的一番話安定了她的心,「你們現在做的事,不論成功與否,都必須是預備你們這個年輕世代,能有使命、有能力去扛台灣的未來。」劉安婷也曾在《出走,是為了回家》一書中提到,「到頭來,為什麼要做TFT?不只要改變偏鄉,更需要改變我們的世代:收起批評,捲起袖子從自己開始,做改變的起點。」
跨出舒適圈,追求另一種成功
2008年劉安婷以全額獎學金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就讀,一個人克服語言、文化等各種障礙,度過無數個快被擊倒又站起來的日子,最後她獲得威爾遜論文獎畢業,並進入知名顧問公司工作。劉安婷擁有人人稱羨的學經歷,她自述從小就是不斷以主流成功餵養自己的餅乾怪。直到迦納與海地的教師經驗,她體悟了生命的富足並非來自名利,見識了生命如何堅韌不放棄,明白傾聽與陪伴,是教育,也是人與人之間珍貴的價值。
最終她放棄了在美國努力掙到的一切,回到台灣,等在她前方的是一條未知且難走的教育改革之路。
也許就是劉安婷這股放棄一切主流選擇及堅毅向前的使命感,吸引了許多跟她一樣擁有光環的菁英。查閱TFT執行團隊與歷屆教師名單,有不少人畢業自台灣知名大學,也有人是國外留學回來,他們原本可能是工程師、設計師,甚至是IBM的顧問。關於未來,他們眼前有眾多的選擇,卻因為認同TFT的理念,也讓他們有勇氣重新定義主流價值裡的成功,共同成就教育的百年大業。
TFT號召有志青年,一起改變教育不平等。
海選有使命感的教師
偏鄉除了招不到老師,有時前來任教者,帶著過渡的心態,一有更好的機會,毫不猶豫就離開。如候鳥般的老師,對偏鄉孩子來說,反而是種傷害,彷彿在告訴孩子:你們不值得我留下來,宣告被放棄。
即使眼前的偏鄉教師荒是如此龐大,TFT並非來者不拒。必須經過書面審查、網路面試、現場面談三個階段,其中現場面試又分成團體教學情境模擬及面談,縱使應徵者的教學經驗不豐富,藉由觀察其面對困難的反應,以及他對偏鄉教學工作的理解,也有機會加入TFT計畫。如此嚴謹的徵選機制,目的是尋找具有使命感,在孩子遇到學習狀況時,願意傾聽、同理的青年教師。
偏鄉的教學現場不只在課堂裡,學校、家庭、社區都充滿著老師需要面對的挑戰。因此TFT重新定義參與計畫的老師,除了教學能力,更需具備解決問題、自我覺察、挫折復原、溝通、領導等能力。帶著這樣的標準,從第一屆到第五屆,TFT收到了超過1,700份的履歷,送出120位TFT教師,足跡遍及38個鄉鎮,錄取率不到10%!
通過徵選後,必須經過六週的密集培訓,並通過最後一週的實習。學員實際帶班教學,並有一排督導在教室後方觀察坐鎮,每晚老師的教學工作結束後,就會進行面談,為當天的教學提供建議。通過這高壓又密集的一週,才能正式派往偏鄉,開始兩年的教學工作。
TFT透過各式培訓課程,讓TFT老師不僅具有教學力,更能從中思考未來在教育領域扮演的角色。
拯民國小實踐TFT精神
九成的師資皆出自TFT的培訓系統,位於雲林的拯民國小應該是最貫徹TFT精神的學校了。匯聚了一群對偏鄉教育有使命感的老師們,以提升孩子品格力與學習力為宗旨,所有的課程設計以孩子為出發,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引起學習動機,培養孩子自學的能力。讓拯民從瀕臨廢校,後來卻轉變成鄰近社區搶著入學的學校。
例如帶著孩子上超市,透過購物經驗連結先乘除後加減──兩步驟計算的概念。又或是拯民特有的評量週,不以單次的月考來評核,而是由每位老師設計實作測驗、紙筆試題等各種形式,讓孩子用所學解任務。最後的評量結果不只有分數,還有老師對孩子學習過程的質性描述,曾是第二屆TFT老師、現為拯民國小總務主任的宋婉榕表示,「考試不是要定義孩子考幾分,而是透過評量了解孩子學會了多少,不會的部分我們再努力就好。」這些教學方法都與傳統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需要老師投入大量心力,並不斷因應孩子的狀況調整學習步調,若非全校老師有很強烈的共識基礎,真的不容易達成。
品格力又是另一項困難的命題,當孩子擁有正確的品格,這將會是一輩子受用的能力,但該怎麼教?拯民透過環境的潛移默化,將品格教育內化在每個細節。例如每天放學時,全校會坐在草地上舉行「夕圈」,由老師分享今天看到哪個孩子做的好品格,同時也鼓勵孩子分享同學對自己的正向舉動。另外還有許多「微時刻」,只要孩子做了提升品格的行為,不論何時何地,老師當下便確切告訴孩子做了什麼、有什麼正向影響力。老師們不是教而是做,將品格化作日常的實踐,一點一滴累積。
青年用愛灌溉偏鄉,引領孩子看見未來的無限可能。
改變契機在教室之外
曾經有位在屏東新埤鄉一所小學任教的TFT老師,她嘗試各種方法來引起孩子學英文的興趣,卻一直不見起色,老師一直消瘦、狂冒痘痘;直到後來她偶然承接了學校在晚上為社區長輩開設的樂齡班。社區的年輕人都到外地打拚,這裡的隔代教養很常見,這些前來上課的爺爺奶奶其實就是學校孩子的家長,孩子沒人照顧,也就帶著一起來上課。
阿公阿嬤想學英文的動機出乎意料,例如看懂肇事逃逸的英文車牌、買衣服的尺寸等,如此貼近生活的需求,老師也因應設計課程。漸漸地,孩子發現阿公阿嬤的英文好像比自己好了,家長也有了和孩子對話的自信。孩子從在教室後面玩耍,到後來主動一起上課,甚至還能在課堂見到老少PK英文的畫面。這群孩子後來成為全校第一批通過英文檢定的孩子,老師也在阿公阿嬤熱情的照料下逐漸圓潤,還差點被拱去選里長。這一切不是瞬間的轉變,而是這位TFT老師在偏鄉蹲點一年後才逐漸看到自己教學的曙光。
放學前的夕圈,是拯民國小師生凝聚品格力的美好時刻。
用一團火,掀起社會的溫柔革命
參與TFT計畫的兩年期間,TFT老師進到教育現場看到了偏鄉的問題,接下來便是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有的人選擇留在偏鄉,或許是當老師,也可以是深耕社區參與整體營造,也有人發現了其他可能。像是第一屆校友巫家蕙,就在服務期間看見偏鄉英語師資不足,而且老師還要負責全年級英文課及校內英文相關的行政工作。於是服務期滿後巫家蕙另創了「因為所以教育協會」,致力為偏鄉打造在地化的英文教材,減低老師負荷,做偏鄉老師的後援,用自己的方式改變教育的環境。
TFT對外關係組組長鍾艾凌表示,曾經有位學校主任對來任教的TFT老師不是很喜歡,以為她的過度積極是要來改革,但日子一久,看到了這位老師的努力與真心為孩子好的那份心意,主任彷彿看見當年還是實習老師的自己。TFT不只是提供優質的教育,讓偏鄉出身的孩子也能擁有改變的機會,更希望透過TFT老師為台灣的教育注入能量。
一個人跑得快,一群人走得遠。Teach For Taiwan不只是一個組織的名字,而是一個世代都可以共同擁有的使命。
採訪的尾聲,鍾艾凌說到,今年第六屆的招募計畫中有位年近60歲的爸爸,在平均26、27歲的TFT教師中獨樹一幟,他說工作一段時間、小孩也大了,終於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聽了這番話,我們不禁期待,這股改變的力量能在每個世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