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防災做前鋒 學習與災共存

甫翻過去的2022,是不平靜的一年。氣候變遷讓極端天候出現更加頻繁,各大洲均傳出災情。伊恩颶風席捲美國與巴西,造成逾1,000億美金的損失;夏季熱浪侵襲歐洲,引發野火乾旱;巴基斯坦更遭逢了世紀洪災,淹沒近八分之一的國土。今(2023)年年初,我們都為了土敘地震合十祈禱;更不用說早些年,南亞海嘯、日本東北311地震,想必你我都經歷了那分震驚與無能為力。是呀!人們從來無力抵擋老天爺的意志。

生活在這顆藍色星球上,我們共享同一片天空,命運也是繫連在一起,上帝之指在何時、會指向何處,無人能知,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減災避災,學習敬天,與災共存。

台灣的汛期從每年的五月延續到十一月,是一年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時期,雖然帶來豐沛的水資源,但也最易引發洪澇災害。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以下簡稱「災防科技中心」)主任陳宏宇從二月起,就馬不停蹄地拜訪台灣22個縣市政府,要把平日收集建置的情資訊息,確實傳遞給地方政府第一線的指揮官,讓各縣市平安度過每一次的考驗。

陳宏宇強調,防災主要的工作就是減災和避災,唯有整合防災大數據,才能及早做好防災準備。


台灣宛如礦坑裡的金絲雀

近30年來,台灣遭逢的天然災害,陳宏宇幾乎無役不與,學界出身,地質災害、工程地質是陳宏宇的專業,從1990年中度颱風歐菲莉、1999年的921大地震、2009年莫拉克颱風,任何勘災現場都可看到他的身影。
「台灣位在環太平洋火環帶,地震本來就避不了。」我們所處的位置,板塊運動頻繁,台灣每年平均因板塊活動抬升5~7毫米;聊到這邊,陳宏宇問我們,若以台灣島形成於600萬年的時間來推算,照理說,台灣應該有三萬公尺高了,為什麼島上最高的玉山只有3,952公尺?兩萬六千公尺的落差哪邊去了?2003年,他和英國劍橋學者合作投稿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Nature》,把台灣歷年來受颱風、河川沖刷下來的土方數據加以計算,得出「台灣的面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僅佔全世界陸地面積0.024%,但其侵蝕力達2%。」這說明了台灣許多地區皆位於地質敏感區,每遭逢地震或颱風豪雨,就易造成嚴重的災情。
氣象達人彭啟明則開宗明義點出台灣的威脅,「每年在西太平洋大約生成27個颱風,就有三到四個會影響到台灣。」近幾年,直接侵台的颱風少了,但是台灣的壓力一樣大,因為馬上面臨缺水的困境。
台灣另外的特色是雨量多,又因為高山多,氣流遇到地形造成極端的降雨,如宜蘭南澳鄉的西帽山氣象站,就曾量測到12,027毫米的年雨量。再加上近年極端氣候,短延時、強降雨的趨勢,常常午後雷陣雨,一小時下到200毫米,都創世界紀錄。「全世界這種氣候變遷造成極端的天氣事件,台灣就像是礦坑裡面的金絲雀一般,都會提早發生,都會創紀錄。」彭啟明如此比喻台灣的處境。
極端天氣事件易造成生命的威脅、產業的衝擊與經濟的損失;身處這樣的環境,如何應變,成為台灣當務之急的課題。

救災時間分秒必爭,災防科技中心則在第一時間提供災情研判與預警應變建議,確保預警時機,超前部署。(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提供)


整合防災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