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災啟示錄 颱風與地震的台灣經驗
「納莉颱風淹水高度↑540公分。」台北捷運西門站牆面斗大文字與標線,提醒我們颱風「搞破壞」,捷運基礎設施癱瘓三個月才恢復;2009年莫拉克颱風造成土石流,高雄小林村滅村、全台有近700人罹難;1996年「西北颱」賀伯颱風,逾50人死亡、中南部海水倒灌、阿里山公路路基沖毀;1999年921強震震毀房屋,逾2,400人死亡。
這是台灣近30年損傷最重的天然災害。每年,台灣受到數個颱風與地震威脅,人民經過長年「演練」,從中獲得「天災啟示錄」,學習與天災共處。多颱風地震而「久病成良醫」,使得台灣的防災經驗得以做為國際借鏡。
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颱風廊道上,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颱風、地震多,帶來的複合型災害也不少。內政部統計近50年來台灣的天災類型,以颱風最多,其次是水患、地震。
中央氣象局分析,平均每年約三到五個颱風登台,地震每天平均100次,每年發生規模6以上的強震就有2.8次。這些大自然營力造成的複合型災害,對台灣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近來氣候變化,可能因二氧化碳激增而愈趨極端,人民對天氣預測的需求日增,促使產官學不斷精進對天災的瞭解與預報、預警技術。
追風計畫
以地型分區而言,台灣逾900公尺的高山佔全島面積三分之二,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更逾百座,顯見地勢之陡峭。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黃誌川說,台灣山脈錯落,導致颱風碰到高山就會發生很多樣的變化,增加天氣與颱風預測的難度。
2003年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團隊主導的「追風計畫」,以「全球衛星定位式投落送」(GPS Dropsonde)進行飛機觀測,增進學界對颱風結構(動力理論)的瞭解,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度,帶領台灣站上西北太平洋及東亞地區颱風研究的領導角色。
近十年,氣象局再提升遙測觀測技術,全台20幾處觀測站,以及涵蓋全台的雙偏極化雷達網,蒐集更多元(面向)的低空域降水資訊,可以估算空中的降水粒子大小。其中針對都會區設置的「區域防災降雨雷達」著重在低空、區域降雨,資料準確度更高,回送資訊的速度較原有大範圍的雷達快三倍。
颱風應變
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向我們介紹預報作業室;台灣現有先進的氣象資訊整合系統,可整合衛星、雷達、地面觀測、雨量等資料。各地氣象站的資料每五分鐘內就會傳進整合系統,經高速電腦運算得出多個預測模型,預報員透過綜合分析研判和計算,再融入現況判斷並編輯,就形成現今呈現的預報資訊。他說:「我常開玩笑,我們都是坐在辦公室報氣象,你還真的要坐在辦公室,才能夠看到完整的氣象資料。」
侵台的颱風主要來自西北太平洋,依氣象局作業標準,當颱風外圍碰觸台灣近海海域的前一天,就會啟動颱風警報作業模式,發佈海上颱風警報或陸警後,每三小時提供颱風動態預報,方便政府及民眾應變,例如易淹水區調動抽水機、在山區土石流潛勢區則預先撤離居民、預防性封路、都會區關閉水門,民眾則儲水備糧、加固易掉落物等。
「我最高紀錄在這裡住了九天八夜。」黃椿喜回憶,2012年天秤颱風從東方海面直撲南台灣,又繞道南海,再從恆春北上,「很難纏」。這也說明颱風的深不可測。
這是台灣近30年損傷最重的天然災害。每年,台灣受到數個颱風與地震威脅,人民經過長年「演練」,從中獲得「天災啟示錄」,學習與天災共處。多颱風地震而「久病成良醫」,使得台灣的防災經驗得以做為國際借鏡。
台灣地處西北太平洋颱風廊道上,也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颱風、地震多,帶來的複合型災害也不少。內政部統計近50年來台灣的天災類型,以颱風最多,其次是水患、地震。
中央氣象局分析,平均每年約三到五個颱風登台,地震每天平均100次,每年發生規模6以上的強震就有2.8次。這些大自然營力造成的複合型災害,對台灣社會帶來很大的影響。近來氣候變化,可能因二氧化碳激增而愈趨極端,人民對天氣預測的需求日增,促使產官學不斷精進對天災的瞭解與預報、預警技術。
追風計畫
以地型分區而言,台灣逾900公尺的高山佔全島面積三分之二,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更逾百座,顯見地勢之陡峭。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黃誌川說,台灣山脈錯落,導致颱風碰到高山就會發生很多樣的變化,增加天氣與颱風預測的難度。
2003年起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團隊主導的「追風計畫」,以「全球衛星定位式投落送」(GPS Dropsonde)進行飛機觀測,增進學界對颱風結構(動力理論)的瞭解,提升颱風路徑預報準確度,帶領台灣站上西北太平洋及東亞地區颱風研究的領導角色。
近十年,氣象局再提升遙測觀測技術,全台20幾處觀測站,以及涵蓋全台的雙偏極化雷達網,蒐集更多元(面向)的低空域降水資訊,可以估算空中的降水粒子大小。其中針對都會區設置的「區域防災降雨雷達」著重在低空、區域降雨,資料準確度更高,回送資訊的速度較原有大範圍的雷達快三倍。
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於2012年天秤颱風侵台時,在預報中心住了九天八夜,創個人紀錄。
颱風應變
氣象局氣象預報中心副主任黃椿喜向我們介紹預報作業室;台灣現有先進的氣象資訊整合系統,可整合衛星、雷達、地面觀測、雨量等資料。各地氣象站的資料每五分鐘內就會傳進整合系統,經高速電腦運算得出多個預測模型,預報員透過綜合分析研判和計算,再融入現況判斷並編輯,就形成現今呈現的預報資訊。他說:「我常開玩笑,我們都是坐在辦公室報氣象,你還真的要坐在辦公室,才能夠看到完整的氣象資料。」
侵台的颱風主要來自西北太平洋,依氣象局作業標準,當颱風外圍碰觸台灣近海海域的前一天,就會啟動颱風警報作業模式,發佈海上颱風警報或陸警後,每三小時提供颱風動態預報,方便政府及民眾應變,例如易淹水區調動抽水機、在山區土石流潛勢區則預先撤離居民、預防性封路、都會區關閉水門,民眾則儲水備糧、加固易掉落物等。
「我最高紀錄在這裡住了九天八夜。」黃椿喜回憶,2012年天秤颱風從東方海面直撲南台灣,又繞道南海,再從恆春北上,「很難纏」。這也說明颱風的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