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回花蓮 詩人楊牧文學走讀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楊牧〈瓶中稿〉
還記得高中的國文課本裡,讀過楊牧的散文〈壯遊〉、〈十一月的白芒花〉,常被出做學測考題。楊牧的詩伴隨許多莘莘學子悠悠我心的歲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捐助8,000萬元裝修台大社科院大樓,婉拒冠名,只要求把楊牧的詩──〈學院之樹〉刻在長廊的盡頭,提醒學生在追求知識之餘,別忘了「同情」和「智慧」。
被稱為「博學詩人」的楊牧,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在美任教30餘年,55歲回台創辦了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他大半的生涯分別在太平洋海濱旁的花蓮與西雅圖度過,1974年他在西雅圖寫〈瓶中稿〉,眺望西邊的落日和潮水,那方向及聲音正是指向他的家鄉,「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花蓮是楊牧文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讀楊牧的詩可以看到花蓮的風景。
來自故鄉的養分
作家西西認為,要認識台灣,通過文學作品、電影……,而真正認識花蓮,是透過楊牧多年來努力經營的詩與散文,讓她感性地認識了花蓮,她說:「楊牧是花蓮肯定會引以為榮的人。」
確實,楊牧曾說:「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東華大學楊牧書房執行長許又方解讀,這是楊牧詩的意象,雖說詩是歧異性很高的文字,楊牧的詩又是解讀難度高、隱諱、象徵性強的詩。然而,這句話可以有很多解讀的方式,「楊牧之所以成為一個詩人,他的養成、養分的滋潤都來自於花蓮;也是他心中秘而不宣的情感凝聚;加上武器具有攻擊與防禦,可以說楊牧詩的防禦與進擊都來自花蓮。」
閱讀楊牧,許又方建議,可以從奇萊前後書入門,尤其是《奇萊前書》承載了楊牧對花蓮的記憶與心情點滴,是帶有自傳性的散文。
楊牧亦寫了許多以花蓮地名為主的地誌詩。許又方說,詩是有記憶的,楊牧的地誌詩都是他對花蓮在地情感的表現,每一首詩凝聚了對花蓮特別的感情。他的得意門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曾珍珍則認為,這是楊牧落實自己對台灣史地的獨到關注。
就讓我們吟著民歌手楊弦譜曲、楊牧的詞〈帶你回花蓮〉,來一場花蓮的楊牧文學走讀。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的家鄉
……
地形以純白的雪線為最高
一月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
七月平均二十八度
年雨量三千公厘
冬季吹東北風
夏季吹西南風
物產不算豐富
但可以自給自足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去印證創生的神話
去工作
去開闢溫和的土地。
……
讓我們向收穫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們的家鄉
楊牧〈帶你回花蓮〉(1975)
文學之旅起點:太魯閣峽谷
這樣俯視着山河凝聚的因緣
浮雲是飛散的衣裳,泉水滑落成澗
太陽透過薄寒照亮你踞臥之姿
時常是不寧的,以斷崖的韡紋
磐石之色,充滿水分的蒹葭風采
提醒我如何跋涉長路
穿過拂逆和排斥
這樣靠近你
楊牧〈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
曾珍珍曾提到,〈俯視〉是楊牧第二次返台客座任教於台大外文系時,重遊立霧溪之作,「詩中立霧溪的女神其實是詩人繆思的化身。」
亦出身於花蓮的詩人陳義芝在〈楊牧詩中的花蓮〉一文中指出,這是久違家鄉的楊牧,藉此觀看方式,消除時空橫亙在他與家鄉間的陌生、疏離。
曾任楊牧文學中心研究主任的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須文蔚則有不同的解讀。他認為,「這是壯年的楊牧遊子返鄉,為故土所打造的一個創生神話,屬於這個部落、這個族群的,來自土地最美的山水,是一首慾望飽滿、雄壯的詩。」〈帶你回花蓮〉中的詩句「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去印證創生的神話」,這個創生的神話就出現在〈俯視〉中。
太魯閣峽谷燕子口有著台灣最古老的岩石大理岩,「俯視」峻秀偉岸的峽谷,以及湛藍清澈的溪水,讀著楊牧的詩,對鬼斧神工的景緻有了不同視野的理解。
文學之旅二:七星潭
潮聲蓋過了
時間的顏色
背對那無端的組合
一些細微,在山和雲影
重疊的層面——我將前額
迎向大海,聽你說
未及解識的記憶髣髴。
楊牧〈七星潭〉(1996)
有著優美弧形海灣的七星潭,是由斷層形成的海峽,遊客可以在海邊踩著卵石踏浪,在卵礫灘上聽著潮起潮落的濤聲,讀楊牧的〈七星潭〉,感受詩人寄情於景的情感流動。
楊牧做此詩時是56歲,收錄在《時光命題》中。須文蔚說,七星潭是楊牧鍾愛的景點,聽潮與冥想,看著水面上的定置漁網,舢舨往返於海上與岸邊,日落月升,「山的形狀和雲影依舊/在比較遠的層面重疊」,彷彿印象派的畫作。
文學之旅三:松園別館
我曾經匍匐且蜿蜒如無聲的河流
細數髮茨溫存在上以常綠
喬木之姿中夜由放縱螢火突圍
自高處下沉,濃厚完美的脂腴
碰觸及感覺神經末梢,敏銳
無比,你看看草地上零露漙兮
楊牧〈松園〉(1996)
向南行,進入花蓮市,花蓮中學畢業的楊牧,每天上學時,往返市區與美崙之間,上學時坡道總讓騎自行車的學生揮汗如雨,「松園別館」就佇立在山坡旁。
「松園別館」前身為花蓮港陸軍兵事部,可以俯瞰花蓮港及太平洋等船隻的進出。日治時期一樓是日軍募兵的辦公室,二樓是軍官的住所,相傳神風特攻隊員在此喝下天皇賜下的「御前酒」,次日出征赴死。
松園別館館長羅曼玲曾巧遇兩位還未出征,戰爭即結束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員,在年邁之時回台重訪舊地,還說從松園眺望太平洋的景色依舊。
楊牧〈松園〉即是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神風特攻隊的最後一晚。須文蔚強調,楊牧的詩要特別注意到他運用的典故,例如〈松園〉,他安排了《詩經》鄭風〈野有蔓草〉中,零露溥兮的典故與意象,如果不知典故,很容易以為楊牧在寫自然生態;懂了的人可以看出,楊牧應是描寫太平洋戰爭末期,軍人在松園與女子一夜溫存,將情愛的密碼藏於詩中,當白晝來臨,戰爭就在海上,殘殺與掠奪是青年必須面對的宿命。
每年的「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固定在松園舉行,羅曼玲說,常應邀參加的楊牧老師,人很溫和,必點「海尼根」啤酒,松園為了他,還特別進貨此啤酒。
文學之旅四:楊牧故居
既來到花蓮市,遊客不妨走一趟光復街57號的「舊書鋪子」,原址節約街八號是楊牧父親楊水盛所開設的東益印刷廠,楊牧第一本詩集《水之湄》就是在此印刷,亦是花蓮愛書人重要的文學地景。
楊牧就讀的花蓮中學,是他文學啟蒙之地,亦是他心目中「最美麗的學校」。洪範書店負責人葉步榮、作家王禎和是同學。須文蔚建議,可以從〈奇萊前書〉尋找有趣的線索,走訪座落在幽靜巷弄中的花蓮中學宿舍、郭子究故居等日式建築群,走踏經過歲月淘洗仍保留的人文風土。
文學之旅五:沙婆礑溪
蜥蜴在星光下吐納
河水緩緩上升,即將
淹沒殭冷的前趾,後趾
在天狼星的餘溫裡
將尾巴浸濕,只剩
那定位的長舌尖端,如燐火
透過啟明的憂鬱輕輕抖動
在我們夢境裏發光
楊牧〈沙婆礑〉(2003)
楊牧曾說,小時候會騎腳踏車到沙婆礑,戲水於溪邊,是夏日消暑的最佳良方。走進如花蓮人秘境的沙婆礑,眼見花蓮被中央山脈包圍的綠意,東岸河堤下是國福棒壘球場,西岸則是佐倉,昔日是撒奇萊雅族的部落所在地。
須文蔚認為,楊牧透過這首詩,複雜深刻地呈現了撒奇萊亞族被屠殺的歷史與阿美族的習俗,最後用易卦結束。楊牧用詩去見證沒有被紀錄下來的歷史場景,在某次朗讀會中,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童春發及老師巴奈母路,分別以排灣族語及阿美族母語原音朗誦楊牧的〈佐倉:薩孤肋〉,這首為戰士招魂的詩,令人感同身受,淒然淚下。
文學之旅六:觀賞奇萊山,木瓜溪大橋
在花蓮抬頭仰望,可見木瓜山,若想遠眺奇萊山,可沿著台九線往南,上木瓜溪大橋,只要天氣夠好,從木瓜溪谷方向望去,即可望見奇萊北峰。
須文蔚援引〈時光命題〉指出,原本躇躊滿志創辦香港科技大學文學部的楊牧,滿懷挫折地回到台灣,〈仰望〉裡「縱使我躊躇不能前往,你何嘗,寧不肯來」的詩句,透露著詩人思索著知識份子承擔公眾事物時,面對著各方批評與壓力,但從詩中可見奇萊山、木瓜山雄偉與堅定的姿態,安定了詩人浮動的心意。
山勢縱橫不曾稍改,復以
偉大的靜止撩撥我悠悠
動盪的心,我聽到波浪一樣的
回聲,當我這樣靠著記憶深坐
無限安詳和等量的懊悔,仰首
看永恆
楊牧〈仰望── 木瓜山一九九五〉
讀詩至此,學習詩人一同仰望山「偉大的靜止」,收斂起「動盪的心」,迎接挑戰。
文學之旅終點:東華大學楊牧書房
留美任教超過30年的楊牧,1995年返回台灣,協助東華大學成立人文社會學院,他創立的華文創作研究所(稱為MFA degree),引進全國首創的駐校作家制度,邀請瘂弦、黃春明等作家擔任駐校作家,讓師生文學創作蔚然成風。
楊牧很喜歡通過文學院二樓連通道,走進他那一塵不染、擺設簡單的院長室,一般人很少走在連通道上,因此被師生稱為「東華的風景」,許又方笑著說。讀者可以從楊牧〈兔─七月廿日東華大學所見〉詩中,窺見楊牧寫野兔、環頸雉等東華三寶的校園風光。
學法律、傳播出身的須文蔚透露,楊牧當院長時,很看重老師的創作能力,也因為如此,讓他有機會到東華任教。「我從小迷楊牧,人家可能是追明星,我是追楊牧,他從國外回來時的演講、朗讀會,我都會買票去參加,因此任教於東華,是一件很夢幻的事。」在東華大學宿舍時,「瘂公(指瘂弦)帶來冰酒、普洱茶,與老師(指楊牧)喝酒、唱歌,談論文學,我的文學課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補上了。」
另一個楊牧的超級粉絲是同樣出身花蓮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他從年輕時就很喜歡楊牧,就讀台北工專時,曾擔任《台北工專青年》的編輯,這位文青企業家某次演講時,朗誦楊牧筆下的〈花蓮〉甚至哽咽流淚,楊牧許多的詩也都會背誦,童子賢曾說,楊牧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詩人,陪伴他度過很多艱難時刻。
楊牧書房與目前正在施工中的楊牧講堂,皆由童子賢捐助。許又方說,楊牧老師屆齡退休時,童子賢認為,以楊牧老師的才華與能力仍能繼續貢獻,由童子賢出錢成立楊牧文學基金,讓東華大學可以繼續聘楊牧為「特聘講座教授」。楊牧老師過世,童子賢仍繼續資助楊牧書房,聘請駐校作家與籌辦研討會,並作為舉辦楊牧文學獎的資金之用。
讀者可以探訪位於東華大學圖書館內的楊牧書房,這處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展示楊牧手稿、作品、藏書,與用過的打字機,包括已絕版的楊牧第一本詩集《水之湄》。
楊牧在美國的藏書目前已寄回台灣,由東華大學整理中,其中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楊牧與華盛頓大學交換而來的珍貴線裝書。
楊牧最終在台灣老去,從16歲孜孜不倦地寫到76歲,所創造出的「楊牧現象」,須文蔚總結,楊牧連結中國古典文學、對文學地景的理解,對西洋文學的學養與創作,讓很多創作者會覺得楊牧是一個很難跨越的標竿,就像艾略特之於英美文學一樣;研究者也會發現有太多楊牧的議題可以思索與開展。透過文學走讀之旅,讓我們再次閱讀楊牧。
還記得高中的國文課本裡,讀過楊牧的散文〈壯遊〉、〈十一月的白芒花〉,常被出做學測考題。楊牧的詩伴隨許多莘莘學子悠悠我心的歲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捐助8,000萬元裝修台大社科院大樓,婉拒冠名,只要求把楊牧的詩──〈學院之樹〉刻在長廊的盡頭,提醒學生在追求知識之餘,別忘了「同情」和「智慧」。
被稱為「博學詩人」的楊牧,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在美任教30餘年,55歲回台創辦了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他大半的生涯分別在太平洋海濱旁的花蓮與西雅圖度過,1974年他在西雅圖寫〈瓶中稿〉,眺望西邊的落日和潮水,那方向及聲音正是指向他的家鄉,「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花蓮是楊牧文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讀楊牧的詩可以看到花蓮的風景。
楊牧(1940~2020):出生花蓮的詩人,本名王靖獻。中學時代起以葉珊為筆名發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先後出版詩、散文專著超過50種。他的作品陸續翻譯成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等多種語言,在國際間成為觀察台灣文學的重要指標之一。他是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又是編輯者,一生獲獎無數。曾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陳建仲提供)
來自故鄉的養分
作家西西認為,要認識台灣,通過文學作品、電影……,而真正認識花蓮,是透過楊牧多年來努力經營的詩與散文,讓她感性地認識了花蓮,她說:「楊牧是花蓮肯定會引以為榮的人。」
確實,楊牧曾說:「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東華大學楊牧書房執行長許又方解讀,這是楊牧詩的意象,雖說詩是歧異性很高的文字,楊牧的詩又是解讀難度高、隱諱、象徵性強的詩。然而,這句話可以有很多解讀的方式,「楊牧之所以成為一個詩人,他的養成、養分的滋潤都來自於花蓮;也是他心中秘而不宣的情感凝聚;加上武器具有攻擊與防禦,可以說楊牧詩的防禦與進擊都來自花蓮。」
閱讀楊牧,許又方建議,可以從奇萊前後書入門,尤其是《奇萊前書》承載了楊牧對花蓮的記憶與心情點滴,是帶有自傳性的散文。
楊牧亦寫了許多以花蓮地名為主的地誌詩。許又方說,詩是有記憶的,楊牧的地誌詩都是他對花蓮在地情感的表現,每一首詩凝聚了對花蓮特別的感情。他的得意門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曾珍珍則認為,這是楊牧落實自己對台灣史地的獨到關注。
就讓我們吟著民歌手楊弦譜曲、楊牧的詞〈帶你回花蓮〉,來一場花蓮的楊牧文學走讀。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的家鄉
……
地形以純白的雪線為最高
一月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
七月平均二十八度
年雨量三千公厘
冬季吹東北風
夏季吹西南風
物產不算豐富
但可以自給自足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去印證創生的神話
去工作
去開闢溫和的土地。
……
讓我們向收穫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們的家鄉
楊牧〈帶你回花蓮〉(1975)
楊牧訪視太魯閣峽谷,寫下〈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的詩。
文學之旅起點:太魯閣峽谷
這樣俯視着山河凝聚的因緣
浮雲是飛散的衣裳,泉水滑落成澗
太陽透過薄寒照亮你踞臥之姿
時常是不寧的,以斷崖的韡紋
磐石之色,充滿水分的蒹葭風采
提醒我如何跋涉長路
穿過拂逆和排斥
這樣靠近你
楊牧〈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
曾珍珍曾提到,〈俯視〉是楊牧第二次返台客座任教於台大外文系時,重遊立霧溪之作,「詩中立霧溪的女神其實是詩人繆思的化身。」
亦出身於花蓮的詩人陳義芝在〈楊牧詩中的花蓮〉一文中指出,這是久違家鄉的楊牧,藉此觀看方式,消除時空橫亙在他與家鄉間的陌生、疏離。
曾任楊牧文學中心研究主任的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副院長須文蔚則有不同的解讀。他認為,「這是壯年的楊牧遊子返鄉,為故土所打造的一個創生神話,屬於這個部落、這個族群的,來自土地最美的山水,是一首慾望飽滿、雄壯的詩。」〈帶你回花蓮〉中的詩句「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去印證創生的神話」,這個創生的神話就出現在〈俯視〉中。
太魯閣峽谷燕子口有著台灣最古老的岩石大理岩,「俯視」峻秀偉岸的峽谷,以及湛藍清澈的溪水,讀著楊牧的詩,對鬼斧神工的景緻有了不同視野的理解。
文學之旅二:七星潭
潮聲蓋過了
時間的顏色
背對那無端的組合
一些細微,在山和雲影
重疊的層面——我將前額
迎向大海,聽你說
未及解識的記憶髣髴。
楊牧〈七星潭〉(1996)
有著優美弧形海灣的七星潭,是由斷層形成的海峽,遊客可以在海邊踩著卵石踏浪,在卵礫灘上聽著潮起潮落的濤聲,讀楊牧的〈七星潭〉,感受詩人寄情於景的情感流動。
楊牧做此詩時是56歲,收錄在《時光命題》中。須文蔚說,七星潭是楊牧鍾愛的景點,聽潮與冥想,看著水面上的定置漁網,舢舨往返於海上與岸邊,日落月升,「山的形狀和雲影依舊/在比較遠的層面重疊」,彷彿印象派的畫作。
「松園別館」前身為花蓮港陸軍兵事部。
文學之旅三:松園別館
我曾經匍匐且蜿蜒如無聲的河流
細數髮茨溫存在上以常綠
喬木之姿中夜由放縱螢火突圍
自高處下沉,濃厚完美的脂腴
碰觸及感覺神經末梢,敏銳
無比,你看看草地上零露漙兮
楊牧〈松園〉(1996)
向南行,進入花蓮市,花蓮中學畢業的楊牧,每天上學時,往返市區與美崙之間,上學時坡道總讓騎自行車的學生揮汗如雨,「松園別館」就佇立在山坡旁。
「松園別館」前身為花蓮港陸軍兵事部,可以俯瞰花蓮港及太平洋等船隻的進出。日治時期一樓是日軍募兵的辦公室,二樓是軍官的住所,相傳神風特攻隊員在此喝下天皇賜下的「御前酒」,次日出征赴死。
松園別館館長羅曼玲曾巧遇兩位還未出征,戰爭即結束的日本神風特攻隊員,在年邁之時回台重訪舊地,還說從松園眺望太平洋的景色依舊。
楊牧〈松園〉即是描述二次世界大戰神風特攻隊的最後一晚。須文蔚強調,楊牧的詩要特別注意到他運用的典故,例如〈松園〉,他安排了《詩經》鄭風〈野有蔓草〉中,零露溥兮的典故與意象,如果不知典故,很容易以為楊牧在寫自然生態;懂了的人可以看出,楊牧應是描寫太平洋戰爭末期,軍人在松園與女子一夜溫存,將情愛的密碼藏於詩中,當白晝來臨,戰爭就在海上,殘殺與掠奪是青年必須面對的宿命。
每年的「太平洋國際詩歌節」固定在松園舉行,羅曼玲說,常應邀參加的楊牧老師,人很溫和,必點「海尼根」啤酒,松園為了他,還特別進貨此啤酒。
文學之旅四:楊牧故居
既來到花蓮市,遊客不妨走一趟光復街57號的「舊書鋪子」,原址節約街八號是楊牧父親楊水盛所開設的東益印刷廠,楊牧第一本詩集《水之湄》就是在此印刷,亦是花蓮愛書人重要的文學地景。
楊牧就讀的花蓮中學,是他文學啟蒙之地,亦是他心目中「最美麗的學校」。洪範書店負責人葉步榮、作家王禎和是同學。須文蔚建議,可以從〈奇萊前書〉尋找有趣的線索,走訪座落在幽靜巷弄中的花蓮中學宿舍、郭子究故居等日式建築群,走踏經過歲月淘洗仍保留的人文風土。
楊牧的〈沙婆礑〉詩中,觸目是女巫、飛鼠、山貓等景物,在溪邊玩水的遊客不妨懷想此地原始的風光。
文學之旅五:沙婆礑溪
蜥蜴在星光下吐納
河水緩緩上升,即將
淹沒殭冷的前趾,後趾
在天狼星的餘溫裡
將尾巴浸濕,只剩
那定位的長舌尖端,如燐火
透過啟明的憂鬱輕輕抖動
在我們夢境裏發光
楊牧〈沙婆礑〉(2003)
楊牧曾說,小時候會騎腳踏車到沙婆礑,戲水於溪邊,是夏日消暑的最佳良方。走進如花蓮人秘境的沙婆礑,眼見花蓮被中央山脈包圍的綠意,東岸河堤下是國福棒壘球場,西岸則是佐倉,昔日是撒奇萊雅族的部落所在地。
須文蔚認為,楊牧透過這首詩,複雜深刻地呈現了撒奇萊亞族被屠殺的歷史與阿美族的習俗,最後用易卦結束。楊牧用詩去見證沒有被紀錄下來的歷史場景,在某次朗讀會中,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院長童春發及老師巴奈母路,分別以排灣族語及阿美族母語原音朗誦楊牧的〈佐倉:薩孤肋〉,這首為戰士招魂的詩,令人感同身受,淒然淚下。
文學之旅六:觀賞奇萊山,木瓜溪大橋
在花蓮抬頭仰望,可見木瓜山,若想遠眺奇萊山,可沿著台九線往南,上木瓜溪大橋,只要天氣夠好,從木瓜溪谷方向望去,即可望見奇萊北峰。
須文蔚援引〈時光命題〉指出,原本躇躊滿志創辦香港科技大學文學部的楊牧,滿懷挫折地回到台灣,〈仰望〉裡「縱使我躊躇不能前往,你何嘗,寧不肯來」的詩句,透露著詩人思索著知識份子承擔公眾事物時,面對著各方批評與壓力,但從詩中可見奇萊山、木瓜山雄偉與堅定的姿態,安定了詩人浮動的心意。
山勢縱橫不曾稍改,復以
偉大的靜止撩撥我悠悠
動盪的心,我聽到波浪一樣的
回聲,當我這樣靠著記憶深坐
無限安詳和等量的懊悔,仰首
看永恆
楊牧〈仰望── 木瓜山一九九五〉
讀詩至此,學習詩人一同仰望山「偉大的靜止」,收斂起「動盪的心」,迎接挑戰。
楊牧很喜歡走在東華大學文學院二樓連通道。
文學之旅終點:東華大學楊牧書房
留美任教超過30年的楊牧,1995年返回台灣,協助東華大學成立人文社會學院,他創立的華文創作研究所(稱為MFA degree),引進全國首創的駐校作家制度,邀請瘂弦、黃春明等作家擔任駐校作家,讓師生文學創作蔚然成風。
楊牧很喜歡通過文學院二樓連通道,走進他那一塵不染、擺設簡單的院長室,一般人很少走在連通道上,因此被師生稱為「東華的風景」,許又方笑著說。讀者可以從楊牧〈兔─七月廿日東華大學所見〉詩中,窺見楊牧寫野兔、環頸雉等東華三寶的校園風光。
學法律、傳播出身的須文蔚透露,楊牧當院長時,很看重老師的創作能力,也因為如此,讓他有機會到東華任教。「我從小迷楊牧,人家可能是追明星,我是追楊牧,他從國外回來時的演講、朗讀會,我都會買票去參加,因此任教於東華,是一件很夢幻的事。」在東華大學宿舍時,「瘂公(指瘂弦)帶來冰酒、普洱茶,與老師(指楊牧)喝酒、唱歌,談論文學,我的文學課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補上了。」
另一個楊牧的超級粉絲是同樣出身花蓮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他從年輕時就很喜歡楊牧,就讀台北工專時,曾擔任《台北工專青年》的編輯,這位文青企業家某次演講時,朗誦楊牧筆下的〈花蓮〉甚至哽咽流淚,楊牧許多的詩也都會背誦,童子賢曾說,楊牧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詩人,陪伴他度過很多艱難時刻。
楊牧書房與目前正在施工中的楊牧講堂,皆由童子賢捐助。許又方說,楊牧老師屆齡退休時,童子賢認為,以楊牧老師的才華與能力仍能繼續貢獻,由童子賢出錢成立楊牧文學基金,讓東華大學可以繼續聘楊牧為「特聘講座教授」。楊牧老師過世,童子賢仍繼續資助楊牧書房,聘請駐校作家與籌辦研討會,並作為舉辦楊牧文學獎的資金之用。
讀者可以探訪位於東華大學圖書館內的楊牧書房,這處對外開放的公共空間,展示楊牧手稿、作品、藏書,與用過的打字機,包括已絕版的楊牧第一本詩集《水之湄》。
楊牧在美國的藏書目前已寄回台灣,由東華大學整理中,其中還有金庸的武俠小說、楊牧與華盛頓大學交換而來的珍貴線裝書。
楊牧最終在台灣老去,從16歲孜孜不倦地寫到76歲,所創造出的「楊牧現象」,須文蔚總結,楊牧連結中國古典文學、對文學地景的理解,對西洋文學的學養與創作,讓很多創作者會覺得楊牧是一個很難跨越的標竿,就像艾略特之於英美文學一樣;研究者也會發現有太多楊牧的議題可以思索與開展。透過文學走讀之旅,讓我們再次閱讀楊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