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回花蓮 詩人楊牧文學走讀
「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楊牧〈瓶中稿〉
還記得高中的國文課本裡,讀過楊牧的散文〈壯遊〉、〈十一月的白芒花〉,常被出做學測考題。楊牧的詩伴隨許多莘莘學子悠悠我心的歲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捐助8,000萬元裝修台大社科院大樓,婉拒冠名,只要求把楊牧的詩──〈學院之樹〉刻在長廊的盡頭,提醒學生在追求知識之餘,別忘了「同情」和「智慧」。
被稱為「博學詩人」的楊牧,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在美任教30餘年,55歲回台創辦了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他大半的生涯分別在太平洋海濱旁的花蓮與西雅圖度過,1974年他在西雅圖寫〈瓶中稿〉,眺望西邊的落日和潮水,那方向及聲音正是指向他的家鄉,「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花蓮是楊牧文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讀楊牧的詩可以看到花蓮的風景。
來自故鄉的養分
作家西西認為,要認識台灣,通過文學作品、電影……,而真正認識花蓮,是透過楊牧多年來努力經營的詩與散文,讓她感性地認識了花蓮,她說:「楊牧是花蓮肯定會引以為榮的人。」
確實,楊牧曾說:「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東華大學楊牧書房執行長許又方解讀,這是楊牧詩的意象,雖說詩是歧異性很高的文字,楊牧的詩又是解讀難度高、隱諱、象徵性強的詩。然而,這句話可以有很多解讀的方式,「楊牧之所以成為一個詩人,他的養成、養分的滋潤都來自於花蓮;也是他心中秘而不宣的情感凝聚;加上武器具有攻擊與防禦,可以說楊牧詩的防禦與進擊都來自花蓮。」
閱讀楊牧,許又方建議,可以從奇萊前後書入門,尤其是《奇萊前書》承載了楊牧對花蓮的記憶與心情點滴,是帶有自傳性的散文。
楊牧亦寫了許多以花蓮地名為主的地誌詩。許又方說,詩是有記憶的,楊牧的地誌詩都是他對花蓮在地情感的表現,每一首詩凝聚了對花蓮特別的感情。他的得意門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曾珍珍則認為,這是楊牧落實自己對台灣史地的獨到關注。
就讓我們吟著民歌手楊弦譜曲、楊牧的詞〈帶你回花蓮〉,來一場花蓮的楊牧文學走讀。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的家鄉
……
地形以純白的雪線為最高
一月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
還記得高中的國文課本裡,讀過楊牧的散文〈壯遊〉、〈十一月的白芒花〉,常被出做學測考題。楊牧的詩伴隨許多莘莘學子悠悠我心的歲月,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曾捐助8,000萬元裝修台大社科院大樓,婉拒冠名,只要求把楊牧的詩──〈學院之樹〉刻在長廊的盡頭,提醒學生在追求知識之餘,別忘了「同情」和「智慧」。
被稱為「博學詩人」的楊牧,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求學、在美任教30餘年,55歲回台創辦了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他大半的生涯分別在太平洋海濱旁的花蓮與西雅圖度過,1974年他在西雅圖寫〈瓶中稿〉,眺望西邊的落日和潮水,那方向及聲音正是指向他的家鄉,「但知每一片波浪都從花蓮開始」。花蓮是楊牧文學中一個重要的隱喻,讀楊牧的詩可以看到花蓮的風景。
楊牧(1940~2020):出生花蓮的詩人,本名王靖獻。中學時代起以葉珊為筆名發表作品,1972年後改用楊牧,先後出版詩、散文專著超過50種。他的作品陸續翻譯成英文、德文、法文、荷蘭文、瑞典文等多種語言,在國際間成為觀察台灣文學的重要指標之一。他是詩人、散文家、翻譯家與評論家,又是編輯者,一生獲獎無數。曾被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譽為最有希望榮獲諾貝爾獎的華人詩人。(陳建仲提供)
來自故鄉的養分
作家西西認為,要認識台灣,通過文學作品、電影……,而真正認識花蓮,是透過楊牧多年來努力經營的詩與散文,讓她感性地認識了花蓮,她說:「楊牧是花蓮肯定會引以為榮的人。」
確實,楊牧曾說:「花蓮是我的秘密武器。」東華大學楊牧書房執行長許又方解讀,這是楊牧詩的意象,雖說詩是歧異性很高的文字,楊牧的詩又是解讀難度高、隱諱、象徵性強的詩。然而,這句話可以有很多解讀的方式,「楊牧之所以成為一個詩人,他的養成、養分的滋潤都來自於花蓮;也是他心中秘而不宣的情感凝聚;加上武器具有攻擊與防禦,可以說楊牧詩的防禦與進擊都來自花蓮。」
閱讀楊牧,許又方建議,可以從奇萊前後書入門,尤其是《奇萊前書》承載了楊牧對花蓮的記憶與心情點滴,是帶有自傳性的散文。
楊牧亦寫了許多以花蓮地名為主的地誌詩。許又方說,詩是有記憶的,楊牧的地誌詩都是他對花蓮在地情感的表現,每一首詩凝聚了對花蓮特別的感情。他的得意門生、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所所長曾珍珍則認為,這是楊牧落實自己對台灣史地的獨到關注。
就讓我們吟著民歌手楊弦譜曲、楊牧的詞〈帶你回花蓮〉,來一場花蓮的楊牧文學走讀。
讓我們一起向種植的山谷滑落
這是我的家鄉
……
地形以純白的雪線為最高
一月平均氣溫攝氏十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