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的新舊融合 郭雪湖〈南街殷賑〉裡的流金歲月

百餘年前的大稻埕,是台北市最重要的商業區,港埠繁榮,洋行林立,各國使領館進駐,富紳名流雲集,人潮熙來攘往,車馬交馳,商業鼎盛的迪化街,米行、南北雜貨、中藥行與布匹店林立,人潮川流不息,當時便是摩登富裕的象徵。

近百年以後,大稻埕的風華並未走入歷史,畫家郭雪湖的〈南街殷賑〉膠彩畫,細膩描繪出1930年迪化街慶讚中元的民俗熱鬧場景,如今許多藝術家、文學家與文史工作者仍熱衷研究這幅作品,畫裡的街道場景、店鋪市招、人物姿態,甚至攤販的販售物品,都有著那個時代獨特的典故與趣味。

新舊融合的大稻埕

如果把〈南街殷賑〉對比今日的迪化街,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大稻埕混雜著新與舊、融合與開放的特質,仿巴洛克立面洋樓進駐潮牌店,老字號商家與文青咖啡館並存,對比今昔,大稻埕又有了哪些新變化呢?
「我剛進駐這裡時,迪化街其實沒有什麼人潮,這邊都是倉庫。」大稻埕新住民──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講師吳勝文,2006年把公司搬到大稻埕,那時迪化街倉庫租金才區區幾萬元,「人們覺得迪化街已經沒落了。」不過才一轉眼,「現在這裡租金翻了好幾倍。」吳勝文的太太是大稻埕人,因此與在地店家熟門熟路,帶著我們走訪迪化街,一探這裡的趣味事。

百年前大稻埕的中藥材,就已是當地重要的產業。


畫中的歷史流光

大清早九點鐘,迪化街的店面幾乎都已開門營業,老一輩勤奮努力,才能發家起厝,累積龐大的財富。說起迪化街的富裕,一輛以「海神三叉戟」為名的頂級轎跑,就從我們面前駛過。在迪化街,頂級名車是常見風景,回顧過往,〈南街殷賑〉也似乎反映出當時的豐饒,畫中鮮豔招牌林立,旗幟飄飄,車水馬龍,極盡繁華。現今畫裡的商家都已物換星移,只有台北霞海城隍廟與乾元蔘藥行是「唯二」留存的地標。
位在迪化街71號的乾元蔘藥行,以「乾元元丹本舖」招牌出現在畫作裡。乾元蔘藥行是台灣第一家代理虎標萬金油的商家,當時民眾購買一瓶虎標萬金油,便可到永樂座看戲,百年前就已懂得異業合作,滾出新商機。可惜這間百年藥鋪在2021年歇業,招牌已經卸掉,據說覓地另起爐灶。站在乾元蔘藥行原址前,街屋立面仍可看到誇張的裝飾藝術梁柱,山牆上有一圓形牛眼窗,以人蔘浮雕裝飾,凸顯乾元蔘藥行以中藥起家的營業特色。
一旁的台北霞海城隍廟清晨便出現絡繹的參拜人潮,廟中呈現寧靜祥和的氣氛,裊裊輕煙扶搖而上,一如〈南街殷賑〉裡的場景。〈南街殷賑〉所描繪的時節是中元節,畫中城隍廟香火鼎盛,街道上擠滿中元節大拜拜與採買的人潮,街道兩側店家懸掛著「中元大賣出」(意為「中元大拍賣」)、「中元贈答品」、「中元大減價賣出」等旗幟,跟現在中元普渡很相似,現在中元節迪化街會有不少採買人潮,而量販商家也會摩拳擦掌,推出大促銷與普度「澎湃包」,商業策略與百年前類似。

台北霞海城隍廟裡眾神威武,月老的人氣更是一等一,大受年輕男女歡迎。


澎湃中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