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er雜誌總編輯臧聲遠:2009就業黑暗年!台灣人將與外勞搶飯碗

全球經濟危殆,有如走在萬丈深淵的鋼索上,2009年將是一個「就業黑暗年」,許多台灣人將被迫跟外勞搶工作,大批科技新貴也將淪為失業新貧。

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當時美國道瓊指數從460點跌到58點,失業率超過25%,各國為了挽救自身經濟,紛紛採取競爭性貶值(刺激出口)、築起關稅壁壘(遏制進口)等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全球經濟進一步惡化,幾乎陷於萬劫不復。最後靠著兩個大國擴大內需——美國是羅斯福推動「新政」,德國是納粹希特勒重整軍備——才掙脫泥淖,而其代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這次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步受到重創,許多國家連搶救金融機構都左支右絀,更無太多餘力擴大內需,雖然中國祭出4兆人民幣來刺激內需,也獨木難撐大廈。以韓國為例,更藉著競爭性貶值,將韓元大幅貶值50%,對台灣高科技業造成致命打擊,連中國也考慮是否要讓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亞洲各國靠著巨幅貶值起死回生,但當時美國經濟如日中天,可吸納亞洲國家的出口,如今誰來吸納這些出口?台灣長年「內冷外熱」,80%的經濟成長動能來自出口,當各國都想「以鄰為壑」時,台灣的出口乃至整體經濟都將失速急墜。


失業潮比經濟蕭條持續更久
回顧歷史上的投機泡沫,只要涉及房地產,其殺傷力特別驚人、復原期也特別長。198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化,造成長達15年的不景氣;此次由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金融海嘯亦然。無人能知何時才能復甦,唯一能確定的是,失業潮會比經濟蕭條持續得更久。

就好比2000年網路崩盤後,2002年經濟開始回春;但就業市場作為落後指標,失業率從2001年飆高,直到2004年才回落,許多企業在景氣復甦初期餘悸猶存,不敢貿然僱用新人,因而出現2年的「無就業機會的經濟復甦」(Jobless Recovery)。這次全球蕭條,最樂觀的預期是2009年見底、2010年回春;以此推算,就業市場最快也要2012年才可能好轉。





中流砥柱與蓄洪池皆消失
這次失業潮有幾個特色:

1.不論公司賺錢或賠錢都在裁員,因為經濟衰退幅度深不見底,今年盈餘不代表明年不會虧損,為了保留長期抗戰的糧草,許多公司都採取「預防性的超額裁員」。

2. 失業惡化速度歷年罕見,例如某知名科技公司斥資數十億元,併購同業舊廠以擴充產能,9月份才宣布徵才數千人,10月就發現苗頭不對凍結人事,11月更急轉直下大舉砍人,類似廠商不在少數。

3. 從南部科學園區蔓延到全國的無薪假與減薪潮,是這波不景氣最特殊的「發明」,使企業不用訴諸裁員,就達到削減人事成本的效果,否則台灣起碼再增添10萬失業人口。

4. 作為企業彈性人力的派遣員工,過去人數逐年大幅成長,最近卻出現到期不續聘、甚至湧現大量提前解約的浪潮,以往景氣再差都不至如此;而外勞人數也出現罕見的負成長。許多大型企業宣稱不裁員,是指正職員工,對於派遣人員卻是毫不手軟。

5. 2001~2004年網路泡沫化後,雖然倒閉裁員相當慘烈,但至少還有手機電信業與面板業這兩個新生力軍,創造大量新工作機會;這次幾乎所有產業全軍皆墨,完全看不到撐盤的砥柱。

6. 2000年網路經濟崩盤時,台灣幸好還存在幾個吸納失業大軍的「蓄洪池」。以青年族群來說是研究所大幅擴招,學生從4萬人激增到16萬人;而中高齡者則是小本創業與西進中國。但這次幾乎完全沒有蓄洪池——研究所已凍結名額零成長;中小企業也以每月7,000家的速度大量倒閉(以往每月倒閉2,000多家),台北最熱鬧的西門町商圈,部分地段的店面退租閒置率竟高達50%,創業成了死路一條;而西進中國也被台商∕台幹回流取代,最近光是鴻海旗下富士康就裁掉500個台幹,昔日蓄洪池反而變成「洩洪池」。


總字輩履歷表滿天飛
7. 這次失業潮不只威脅到邊緣勞工,就連高專業的核心勞工(如科技工程師)和高階主管也加入失業大軍,獵人頭公司收到的「總」字輩履歷表如今滿天飛。

8. 即使仍有零星少數業者逆勢成長,徵才卻都相當低調,因為景氣太難捉摸,唯恐現在對外宣稱要招募500人,不久後景氣瞬間反轉,也許反而要裁500人,先前的宣揚可能造成往後的困擾,因而寧可僱用短期人力,包括建教生、時薪工與派遣人員。這也造成「裁員先裁派遣,增員也先增派遣」的奇特現象。

換言之,人力派遣最近的解約潮,只是短期現象;由於廠商對景氣太不確定,未來新增的工作機會,必將大量採用短期、高彈性的人力派遣形式。以日本為例,15年的不景氣為人力派遣業帶來空前機會,15~24歲的年輕族群中,目前高達半數都是「非正規勞動者」(男性44.3%,女性51.1%),其中多數都是派遣勞工。





大規模停產與關閉生產線

2009年將是台灣的「就業黑暗年」,雖然政府搶救失業的方向大致正確,速度與力道也值得嘉許,但充其量只能減少1個百分點的失業率,要防堵失業率突破6%將會是一場苦仗,至少有15~20萬人,明年恐怕飯碗不保。以下是近期可能出現的演變:

1. 雖然企業採用減薪或無薪休假的方式,暫時緩衝裁員壓力,但此種權宜之計即將到達極限。許多廠商目前尚在消化3個月前的舊訂單,等到年底全部出貨完畢之後,新訂單急凍、營收重挫的衝擊即將全面浮現,科技製造業將大規模停產與關閉生產線,裁員風暴屆時就會見真章!

2. 銀行不但全面緊縮企業放款,對於DRAM、面板、封測、券商、投信投顧、汽車業的從業員工申請貸款,也緊急踩煞車,因為預期這6個產業將爆發裁員潮。此外,銀行對SPA健身、婚禮婚紗、汽車美容、建設公司、小型旅行社、舞蹈社、補習班、投顧公司等行業,也停止受理信用卡消費,因為擔心業者倒閉收不回帳款。這些都是高危險的裁員地雷區。

3. 不少大型知名企業的內定裁員規模,遠超乎外界想像,但顧及社會觀感,為了避免觸及「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引來政府出面干預,或是財務狀況引起外界疑慮,因此採取「分批裁員」的手法。千萬別以為渡過第一波裁員就風平浪靜。


跟外勞搶3K產業飯碗
4. 企業幾乎全面凍結人事,造成人力銀行的職缺枯竭,就業媒合功能有如一潭死水,許多掛在網站的職缺其實都是「空包彈」,因而驅使失業者大量湧向公立就業服務中心。後者向來是以提供低階職缺、為中高齡失業者提供就業媒合為主,最近卻出現大批高學歷青壯族群面孔。目前光是處理潮水般湧入的失業給付案件,就幾乎癱瘓各地的就服中心。

公立就服中心的人才求供倍數(=每個求職者平均工作機會),在10月份從0.8遽降到0.5;過去台灣失業率最高的2002~2003年,人才求供倍數尚有1.1~1.7,不難想見當前工作「僧多粥少」的程度。

5. 許多長期缺工、必須仰賴外勞的3K產業(辛苦‧骯髒‧危險的行業),開始出現台灣人飢不擇食、跟外勞搶飯碗的現象。目前台灣有46萬人失業,同時卻引進37萬名外勞,勞委會曾打算縮減外勞名額,來搶救這一波失業潮,引起企業與學界的強烈撻伐,認為這類「苦工」根本不會有台灣人願意做。但隨著經濟情勢惡化,顯然許多人已喪失挑工作的權利,必須向下與外勞競爭。


「三次金改」大整併箭在弦上
6. 扁政府時代發動「二次金改」,希望達成金控合併與家數減半,最後卻在貪腐醜聞中無聲落幕。但這波金融海嘯,台灣金融業受到4大重創,包括巨額投資虧損與資產縮水、大股東質押斷頭、海外母公司斷尾求生、以及各主要業務線熄火(房貸—房地產急凍,財富管理—連動債地雷,消費金融—卡債風暴,企業金融—放款緊縮),如今,金融大整併已經是箭在弦上,將有為數可觀的金融機構,名字會在合併過程中消失,經由市場之手自然實現「三次金改」。從歷年金融合併案例來看,每個被併購的金融機構,通常至少有1∕3員工會被裁汰。


「科技新貴」淪為「失業新貧」
7. 科技業的災情,比金融業有過之而無不及,許多「科技新貴」將淪為「失業新貧」。震央所在的DRAM產業,如今紓困也不是(財務赤字有如無底洞)、合併也不是(5家公司的技術母廠都不同),政府不敢貿然接手、大股東想棄船,眼看流動現金枯竭在即,整個產業有集體滅頂之虞。

而面板業方面,三星、夏普等日韓大廠,本身同時擁有面板廠與液晶電視品牌,台灣面板業者則缺乏液晶電視作為「出海口」,一旦景氣反轉直下,日韓液晶電視當然優先採用自家面板,大幅降低對台採購比例,再加上韓元狂貶,台灣有些舊世代的面板廠,目前已停止生產線、甚至實質上關廠,數家面板大廠的流動現金極可能在明年第三季燒光。

而面板業的落難,也在零組件廠掀起骨牌效應,尤其近年面板大廠發展垂直整合、提高零組件自給率,早已使許多零組件廠苦不堪言,明年面板廠自顧不暇,零組件廠必將出現倒閉潮。

未來半年,雙D產業(DRAM&面板)恐將有數萬個工程師與作業員,加入失業大軍。至於電腦業,雖然目前置身暴風圈外,但美國第二大3C賣場「電路城」的倒閉,不啻一記警鐘:電腦業看似漂亮的銷售數字,有可能變成收不回來的呆帳。


青年失業怵目驚心
8. 一般估計,今年社會新鮮人謀得工作者只有1∕3,但這少數幸運兒恐怕也好景不常,因為不少企業緊急喊卡,通知錄取的新人取消報到,或決定3個月試用期滿一概不再續聘。而去年畢業退伍的初次求職者,截至今年5月畢業季,仍有超過4成尚未找到工作。青年失業問題,已到怵目驚心的地步。

儘管政府致力強化大專生就業力教育,但當前青年失業問題,顯然不在人才供給面,而在人才需求面崩盤,就業力教育已無濟於事。

9. 扁政府時代的「公共服務擴大就業方案」,由政府提供短期就業機會,結果吸引眾多七老八十、早就退出就業市場的「非勞動力」,爭相來揩政府的油,以致失業率降低有限。馬政府提出的「立即上工計畫」,補助對象則限定必須是連續失業3個月以上者,雖然可防堵這種漏洞,但臨時差事終非長久之計。


走在萬丈深淵的鋼索上
2009年的就業情勢是否會進一步惡化,要看這幾顆未爆彈是否會引爆:

1. 從台灣到美國,明年大批公司債到期,是否會出現償付危機?

2. 失業率急升,造成個人財務惡化,是否會使美國出現信用卡風暴,摧毀這一波倖存的金融機構?是否會使消費更雪上加霜,推倒產業倒閉的骨牌?

3. 各國政府是否會展開「損人利己」的匯率貶值與貿易補貼大戰?

4. 類似冰島的國家破產,是否會從前蘇聯東歐地區與中南美洲,蔓延到核心國家(如台灣競爭對手的韓國)?

台灣只要雙D產業守得住,就能安度這次金融海嘯。與其煩惱與憂懼,不如思考如何為下一波復甦預先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