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利、心細、嘴甜,永遠錯不了

以善為出發點,利己但別損人

吳若權(以下簡稱吳):通常我們對「心機」的感覺都很負面,上班族都不想被貼上這樣的標籤。從管理學角度來說,心機就是一種策略──為了達成某種目標所採取的方式;若加上「善良」兩字,則形成新的界定,在往高處爬的過程中,是否有些策略性的目標,讓當中做的每件事情都和目標連結。

只不過,有時會不小心害到別人,在他眼裡你就是壞人。所以我認為的「善良心機」,是指在完成這些目標前,有沒有顧慮別人的立場與利益,同時也要保護自己,類似「做好人、防小人」。

我在職場上碰到不少很有心機的人,他們後來都很成功。比如我有一位主管,下班時間一到就走了,但他桌上的燈和電腦都開著,讓大家覺得他還在。事後回想起來,我覺得他很有心機,可是他現在非常成功。

許書揚(以下簡稱許):我覺得「善良心機」是以善為出發點,不損人,如果能利己利人當然最完美,但最少要做到「利己不損人」。

一個成功的職場工作者,又有所謂的「善良心機」,簡單說就是要眼利、心細、嘴甜。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開亞太區的會議,中午用餐時,通常大家都不想跟老闆吃飯,同事各自形成一小桌。老闆發現有同事的桌子都滿了,他就自己去沒有人的桌子,後續來的同事也沒人願意和老闆同桌,最後變成老闆自己吃飯。這時我們新加坡的總經理自告奮勇:「老闆一個人吃飯,這樣好像不太好,有沒有人要跟我一起過去?」但大家都頭低低當作沒聽到,因為早上才剛被罵了3小時。

在別人心裡,這可能是心機的一種,覺得他想去巴結老闆,但我覺得他的出發點是善意的。

跟老闆一起吃飯,沒在怕!

吳:我前陣子去一家公司演講,當天剛好是尾牙,他們在送我回來的路上討論,除了晚上尾牙,中午還有部門聚餐。其中有人不理解:「不是晚上要吃尾牙了,中午為什麼還要聚餐?」有一位資深同事就說:「因為晚上和中午的話題不一樣。」不能讓老闆聽到的在中午講,晚上講的,才是老闆可以聽的。

這是亞洲職場普遍的現象。我們從小被教育「高處不勝寒」,看到老闆就覺得他有權威感,除了尊重,甚至有些害怕。其實,如果平常和老闆有很好的溝通與互動,吃一頓飯根本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