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錢達人 吟唱換換愛 以物易物省對錢又環保

物價漲不停,薪水卻不動如山,通膨巨獸一下子震醒了許多網友體內的省錢因子。

繼「抗漲、省錢」之後,「以物易物」成為Google上網友搜尋的熱門關鍵字。e1515研發聰明交換法,就是要讓網友物品交換成功,激勵他們在省錢大作戰之外,打從心裡惜物愛物,善盡地球公民責任。

每個人家裡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僅用過幾次,想送人但也不知道送給何人的物品;想上網拍賣,又心疼好不容易蒐集的戰利品一上架,價格就被折損一半。一件、二件、三件、四件……,堆積到礙眼後只好丟之為後快,圖個眼不見為淨的清爽。於是,行走於街道時,可以看見各種尚稱完好的家具、電視機、玩具等……被棄置在巷口,昏黃的燈光照射下,被棄置的東西令人深刻地感覺到城市的荒涼。難怪,蔣勳要喟嘆地說:「隨著物質的繁盛多餘,有時候不經意地捨棄一件東西之後,才發現,原來物質的富裕已經變成了對物的薄情。」

不過,從去年開始至今,物價漲不停,薪水卻不動如山,通膨巨獸一下子震醒了許多網友體內的省錢因子,不經意丟棄物品的人少了,倒是極盡所能地蒐集省錢行動方案的人增加許多。繼「抗漲、省錢」之後,「以物易物」成為Google上網友搜尋的熱門關鍵字。什麼!?用一顆芭樂換咖啡抵用券;帽子換來一個名牌包,讓不少網友Hot到家,也想有這般的好運。奇特的是,在e1515以物換物網站,竟然還有網友拿自己的專長來交換物品。
「高物價的時代,很多人開始認同用以物換物來省錢的做法,加入我們網站的會員人數增多。算是無心插柳吧,但坦白說,當初我設立網站的原因,不是為了幫網友搶救貧窮大作戰,而是想替地球暖化做點事。」循線找到e1515創辦人廖為智、黃琪倚這對情侶黨,想從兩位省錢達人身上,套出讓荷包「增肥」的秘訣,卻意外得到有效省錢又做環保的收穫。


意外人生 上傳惜物
故事得從一部電影開始。廖為智坦言:「2年前,我的生活也很不環保。但看了《不願面對的真相》一片後,姑且不論電影是否有誇大,卻刺激我想為地球做些什麼。想來想去,就想到包括我自己在內,身邊都有一些用過幾次、還很新的東西,丟掉覺得可惜。於是就想乾脆做個以物換物的網站,讓網友透過交換,延長物品的價值。加上我的專長是電子商務,做這樣的網站也不是太困難的事。」黃琪倚也補充說道,「就以我自己來說,女生愛買東西,有些當初買的時候覺得很好看的衣服,回家後穿一二次後就覺得不適合了,送人又不知道人家喜不喜歡,上網拍賣又很不甘心物品買高被賣低。他(廖為智)的這個想法,我覺得很有意義,就利用空閒的時間一起來幫忙。」

話雖如此,但這個「佛心來著」的計畫,卻一直延宕到去年才成形。原因除了忙碌之外,另一個理由是,廖為智認為設立公益的網站,可以無悔地奉獻時間、金錢(例如:網站硬體架設、寫程式等),但實際運作時還是要具備商業網站的經營模式,網站還是必須具備磁吸網友眼球的吸引力。唯有取得網友的認同,才能長久營運下去,否則新鮮感一過,也就淹沒網海裡。他強調地說:「我從一開始就堅持,既是做交換網站,就要做能讓網友交換成功,而不是做出一個『好玩』的網站。」


聰明交換不搞噱頭
秉持這個原則,加上廖為智有了比較多空閒時間,就找了其他兩個有相同理念的朋友,負責做程式開發、網站設計,連同黃琪倚一共4人組成經營團隊。「最重要的是,我們研發出聰明交換法,因為有了這個核心技術,這個網可以做出不一樣的事。」他頗為得意地說道。他解釋道,其他同性質的網站設計交換機制時,頂多做到「一對一」、「你給我,我給你」,但每位網友的Need與Want皆不同,若幾次交換不成功,就會對網站失去興趣。而e1515最重要成立目的,就是讓網友「換成功」。聰明交換法是會員將物品上架後,可以主動選擇10個想交換的物品,透過系統的媒合,增加交換成功的機率。

例如:台北的乙小姐因連結「以物易物交換網」,看上台中丙先生的PDA,於是加入會員後,將她多餘的數位相機上架,並提出想要跟丙先生交換的需求。不過丙先生並不想要乙小姐的相機,此時網站的聰明交換配對功能,就會自動抓取資料,把台中丙先生想要宜蘭丁小姐的小提琴;宜蘭丁小姐想要新店甲先生桌上型電腦;新店甲先生看上台北乙小姐的數位相機等多方需求媒合,一一配對成功,讓乙小姐如願換到他想要的PDA,更讓不同區域不同需求的其他4個人,能滿足他們各自的交換需求。

廖為智說,網站完成後為了讓更多人參與,自己很興奮利用MSN昭告眾親朋好友,請他們提供意見,來貼近使用者需求,但意外地大夥反應並不熱烈。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發現自己的人緣不是很好,朋友們嘴上都說好,有空一定會上去測試,但真正有上去花點時間測試的人很少,那時覺得自己做了個叫好不叫座的公益網站,心理蠻受挫折的。」結果呢?反而是微軟為了行銷Windows Live,拍攝了「用迴紋針換房子」的廣告,隨著一波一波強力宣傳,好奇的網友上網輸入「以物易物」的關鍵字,意外地促使e1515排名晉升到前幾名,開始冒出頭了。

【本文未完,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能力雜誌主編,並刊登於能力雜誌2008年8月號街頭找管理專欄,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