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幹細胞回輸的效果,相關因素的探討
幹細胞做為一個明日之星的產品,不僅能用於抗衰老和亞健康,也可以用於疾病的治療或緩解,但幹細胞畢竟不是一個單純的藥片或藥粒,它是一個活的細胞製劑,回輸時有諸多因素會影響其效果,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幹細胞的發展史
從1968年,造血幹細胞被應用於第一例骨髓移植手術開始,幹細胞醫療技術應用便開始快速發展。1998年,美國科學家發現了可以分離、在體外培養的人類胚胎幹細胞(ES);1999年,幹細胞療法因其光明治療前景被Science列為當年十大科學成就之首;2006年,日本京都大學教授山中伸彌首次通過基因技術得到了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不僅有望避開倫理問題,還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自此,幹細胞逐步成為了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大熱點,無數國內外的科學家爭先恐後地在醫學各個領域,研究幹細胞的生理機制和應用前景。時至今日,全世界有數以千計的床研究正在進行,幹細胞臨床研究為一些傳統治療方法難以奏效的重大疾病帶來了新的治療方式。既然討論到回輸的問題,自然就有討論到療效的問題,這主要牽涉到個部份,包括回輸量、細胞質量、細胞活力和細胞生長活性。
幹細胞的回輸量
提及幹細胞療法,回輸量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許多人將回輸數量當成一份幹細胞好壞的唯一評判標準,認為只要數量多就好。當然,因為幹細胞本身具有自我更新及再生修復能力,並且幾乎沒有副作用,對於想改善身體情況的普通大眾來說,理所當然會認為回輸的量越多,越能快速的使身體得到改善,效果越好。
2019年,《SCTM》發表的一篇研究「2004-2018年間質幹細胞臨床試驗趨勢」的文章就驗證了這一點,美國學者對2019年3月前登記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臨床試驗登記系統上的900餘項間質幹細胞臨床試驗進行分析,研究者篩選了過去14年間,28個涉及不同劑量的幹細胞臨床實驗,統計靜脈輸注幹細胞劑量(按百萬計)後的實驗數據,確定幹細胞治療在某些劑量範圍是安全的。目前認知的回輸量一般來說在每公斤100∼150萬的數量,當然根據不同的臨床疾病有所不同,在動物實驗中,甚至嘗試增加到每公斤200萬的回輸量也沒什麼問題。
幹細胞的質量與細胞來源
目前臨床上常用的異體間質幹細胞多源自於嬰兒的圍產組織,如胎盤間質幹細胞和臍帶間質幹細胞,而成人則需要從牙髓、脂肪、骨髓等部位採集獲得。雖來源不同,但都是具有多向分化及修復再生能力的間質幹細胞,從本質上並無區別。
想要獲得高質量的幹細胞,無論你是選擇了異體回輸還是「自給自足」,細胞供者本身的年齡及身體狀況都與細胞品質息息相關。年齡很好理解,一般來說,幹細胞的數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減少。另外,年輕人體內的間質幹細胞擁有更強的多向分化能力及抗氧化能力,所以說如果老人需要做幹細胞移植,圍產組織來源的異體幹細胞(又有零歲細胞之稱)無疑在細胞活性及數量方面更具優勢。
年輕人與老年人體內細胞對比
實驗證實許多疾病會影響自體間質幹細胞的功能及效果,比如遺傳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部分慢性疾病等。2017年發佈在《SCTM》上的研究證實,長期患有2型糖尿病會降低幹細胞的增殖能力、免疫抑制潛力及存活率,因此研究者僅建議患有糖尿病不超過10年且無肥胖的病人,使用自體幹細胞進行治療,長期患2型糖尿病及肥胖會改變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的療效。近年來在臍帶中發現了更原始的微小型幹細胞,其核質及整體的狀態更接近胚胎幹細胞,是未來幹細胞治療中的新星及主力。
細胞存活率與細胞生長活性
我們都知道,當幹細胞回輸到體內,只有活著的幹細胞能真正起到修復或治療的作用,失活細胞不僅有礙有效性,有時還會「幫倒忙」,即引發身體毒性反應。所以細胞存活率不但關乎細胞品質,更涉及人體自身的安全。也正因如此,大多監管要求新鮮細胞產品活率要≥90%。而生長活性其實有著許多評定標準,如細胞倍增時間、細胞週期、克隆形成率、端粒酶活性等等,這些都是需要納入考量的。
總結來說,一份細胞品質的好與壞,是由細胞數量、細胞活率、細胞來源、細胞活性這四大因素共同決定的,如果只看重某一指標,影響療效事小,引發安全問題事大。這也警醒我們,要用更全面、理智的視角去看待前沿技術,我們期待幹細胞更多更好的未來。
陳世棟 醫師
從事醫療工作多年,是義大利DEKA公司激光溶脂國際訓練講師及以色列ALMA(深藍)國際訓練講師,為中國整形美容外科學全書《微創美容外科學》編者之一,也是台灣美容醫學醫學會理事及美容外科教育長,長期從事醫學美容臨床及教學工作。本身有外科、內科及醫學工程專業背景,專研於先進的醫美技術開發,在激光溶脂、自體脂肪移植、幹細胞治療、端粒酶抗衰老治療及複合式無痕微整形等都有非常精湛的研究。
更多精采內容請至《醫美時尚》官網 www.dr-beaut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