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抗衰?西醫與中醫的時代交融
大家都知道,身體是由細胞組成的,細胞包括兩種,一種是體細胞、另一種是幹細胞,體細胞是負責執行各種組織和器官的基本功能,而幹細胞則是做為補充兵員的儲備庫。當身體處於年輕態,體細胞的數目和幹細胞的數量都非常豐富,面對疾病,創傷及環境的影響,體細胞受損後,幹細胞可以很快的補充起來,器官或組織可以很快的繼續維持運作,不受影響;身體有問題也可以很快的恢復。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幹細胞的數量下降,補充兵員的速度也不如以往,因此當身體出現問題的時候,需要恢復的時間就變得很長,身體的問題也會愈來愈明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病並非真的沒病
一般人常常覺得檢查指數正常,就覺得自己是正常的,這是不正確的,因為器官或組織是損壞到一定程度才會指數發生變化,舉例來說,腎臟即使剩下百分之二十的組織,指數也可以保持正常,因此所謂的正常只能是看起來沒有發病,但是有可能距離出問題,也就是一線之隔。
康復靠的是自我修復能力──幹細胞
傳統的西醫治療除了某些特殊的病病,大部份的治療都是以緩解症狀為主,最後靠自己自癒能力,才得以康復,例如肺部細菌感染,造成我們肺損傷,我們會使用抗生素,但是抗生素並不能治好疾病帶來的損傷,它只能穩住病情,讓炎症不再加劇,最後得靠自己的細胞修復後才能恢復正常,但是修復並不是靠所謂的體細胞,而是靠幹細胞。
抗衰老能有效的預防慢性病發生,拿常見的糖尿病做舉例,糖尿病是因為胰島細胞的功能不良,最後導致了胰島素分泌不夠,才引起血糖增加,但在沒有造成糖尿病之前,胰島細胞就已經產生問題,但是必須嚴重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指數的異常。對於身體所有的組織和器官來說也是同樣的,嚴重到有明顯症狀得有多嚴重,因此器官抗衰老,或是免疫抗衰老是有其必要性的。
中醫的抗衰老理念也是靠自癒
中醫有個很好的概念,所謂治未病,也就是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或是所謂調理;所謂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身補,身補就是提倡身體鍛鍊,食補就是飲食均衡,不偏食;所謂的調理是利用食物的各種中藥特性來調整身體的狀態,藥物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生病後用中藥來治療,其實最多的效果也是緩解症狀,最後等身體自癒,這個跟西醫的概念也是相同的。
雖然中醫說調理,其實還是有針對性的,因為大部份的人並不是像王公貴族或是王后嬪妃,都固定有人按時請脈,根據長時間的觀察,準確掌握身體所有的規律,才會決定調理的方案;而對於大部份尋求中醫調理的患者,其實都是已經有了症狀,有了問題或不舒服,才會去尋求中醫的幫助,這時,很多中醫師會透過望、聞、問、切各種手段,發現了身體的異常,然後就開立了處方,但是這種單一節點的判斷可能會失誤,因為人的所有狀況都是波動的,就像各種時段的血壓高度是不同的,只根據某一時間點來判斷全貌未免失之偏頗。
中醫與西醫在預防概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