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揭「台灣病」 他轟:作者才該看病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封面專題報導與剖析了台灣經濟表面繁榮、實則危機四伏的怪現象,其中更提到新台幣長期被壓在低匯率的情況形成「台灣病」。(圖/記者陳明安攝)
[NOWnews今日新聞]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封面專題報導與剖析了台灣經濟表面繁榮、實則危機四伏的怪現象,其中更提到新台幣長期被壓在低匯率的情況形成「台灣病」,央行隨即發聲明澄清,引發正反兩方論戰。前立委蔡正元轟,《經濟學人》才有「經濟學人病」,不要為了騙稿費寫這種不入流的文章。
蔡正元說,《經濟學人》經常找缺乏經濟訓練的作者撰寫文章,使內容流於膚淺,例如使用「大麥克指數」,以台灣與美國的大麥克售價相比作為「合理匯率」依據,並據此批評新台幣被低估,完全是外行的經濟學。他反問,若如此,為何不以「福特汽車指數」、「iPhone指數」或「F-16戰機指數」衡量?大麥克指數反映的只是兩地麥當勞員工薪資差異,雜誌真正該問的,是台灣員工薪資為何偏低、美國員工薪資為何偏高。
蔡正元也提到,《經濟學人》指稱台灣央行外匯儲備過多、是為維持低匯率保護出口商,相關論述「完全不符事實」。他舉熱錢與外匯儲備的比例說明風險結構,指出台灣「熱錢/外匯儲備」比例達110%,高於韓國的70%與新加坡的25%。
他說,這代表台灣股市外資規模高於央行可動用的儲備金額,一旦外資突然撤離,央行恐面臨擠兌壓力,導致匯率急貶;但韓國與新加坡便不會出現同樣風險。因此,他反問,《經濟學人》所指的外匯儲備「太多」到底代表什麼意義?
他也回應報導中將外匯儲備與房價問題連結的說法,認為並無邏輯關聯。蔡正元指出,台灣的房價所得比約20倍、全球排名第15名,確實偏高,但香港、中國大陸、泰國、越南及南韓等地的都會區房價所得比更高。他表示,真正造成台灣房價所得比拉大的因素,是人均GDP自2014年至2024年成長逾五成,但台北市建築樓地板面積成長不到三成,住宅供給增幅更小。蔡正元強調,住宅不是進出口商品,與匯率或外匯儲備無關。
蔡正元批評,《經濟學人》的作者應深入研究像尼泊爾等國家房價所得比甚至高於香港的原因,而非為了稿費撰寫不精確的評論。他表示,這類報導反映出一種「經濟學人病」,問題不在台灣,而是該雜誌自身的分析方法亟待檢視。
相關新聞
經濟學人點出台灣病掀議!學者解析文章背後「4現象」
川普若不管、台灣有B計劃嗎?經濟學人:讓北京攻台代價高於收益
台灣經濟繁榮背後暗藏風險?經濟學人:新台幣被低估程度全球之冠
- 記者:nownews
- 更多政治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