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於斯,安於斯》:落下一座家園,托住一世的願

【文/創新聞記者陳光蘊 / 專欄評論】次世代安置家園動土現場的深度觀察|寫在忠義兒少福利園區啟動的這一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千年前杜甫的願望,在今日桃園的冬日泥土裡,正被一群人努力地翻新定義。
今(24)日,忠義基金會在桃園市中壢區的新生路上,舉行一場等了 超過二十年 的動土典禮——《讓愛落地》兒少福利園區正式啟動。這不只是一座建築的起點,而是一個世代對「失依兒少如何被看見、被陪伴、被成長」的全新回答。

▲忠義基金會長期服務0-18歲失依兒少,並為國內少有收容0-3歲嬰兒之專業安置家園,陪伴超過8,000位弱勢兒童或少年,並已幫助900位以上孩子。(忠義基金會提供)
■ 一座花了二十年籌備的園區,為了讓孩子「不再漂泊」
忠義基金會啟動的,是台灣唯一一座「一站式兒少福利園區」。6,000坪基地、預估總工程經費15億、第一期預計三年完工,優先提供 0–12歲安置服務。更重要的是,它企圖打破台灣長年存在的安置困局——頻繁轉換、跨縣市遷移、資源斷裂、心理支持不足。桃園市長張善政在現場說:「這座園區落腳桃園,是打造溫暖城市的重要拼圖。」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也點出核心兩項重要突破:一、專責專區,給被安置童真正的安定感;二、服務延伸至22歲,從「法律義務」走向「兒權視角」。這是制度層級的改革,也是台灣照護文化的一次升級。
■ 把人帶回自然:讓建築成為孩子的「第三位照顧者」
園區由李天鐸建築師團隊操刀,以「把人帶回自然」為設計命題。這不是表面美學,而是一種療育哲學。孩子將在
坡地、草皮、樹植、風穿堂、光穿窗之間長大,在自然律動裡被療癒、被滋養。建築採「聚落式家屋」概念,每一戶都有緣側,讓孩子能在被保護的氛圍中,又自然地與世界產生連結——距離縮短、關懷因此發生。雨水回收、深挑簷、節能減碳等設計,也讓永續不只是環保,而是教育、態度、價值觀的傳承。對那些曾在創傷中長大的孩子而言,一個可以呼吸、被理解、被擁抱的空間,就是人生可能重新開始的地方。

▲桃園市長張善政、台北市議會議長戴錫欽、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建德,現場諸多地方民意代表、公益團體及企業夥伴均共同參與。(忠義基金會提供)
■ 公益 × 政府 × 企業:一場跨領域協作的示範
威剛科技、慧榮科技、杜萬全慈善公益基金會、大誠保經等企業與團體皆到場支持。這意味著:企業責任不再只是CSR年度報告的一行字,而是投入治理、技術、資源串接的長期承諾。這座園區將需要:
- 長期的財務支持
- 醫療、早療、心理與教育資源的跨界合作
- 社區連結與志願服務的持續投入
這是企業與公益共同寫的答案:「不是為孩子做一次性捐贈,而是與孩子一起走長路。」
■ 安置,不再是等待人生;而是重新開始人生
忠義基金會長期服務0–18歲失依兒少,並為國內少數具備0–3歲嬰幼兒專業安置經驗的團體。他們陪伴超過 8,000位兒少 成長,已幫助 900位以上 孩子找到收養家庭。新園區將延續這份經驗,但更想改變的是:讓安置期間的孩子,擁有「生活正常感」。也就是:
- 不中斷的就學
- 可以參與社區
- 具備生活自理能力
- 孩子不被貼上「安置」標籤
- 不因等待收養而停滯人生
這不是一種補救,而是一種重建。

▲兒少福利園區動土典禮宣示即將啟動擘劃集資逾20年、總樓地板面積6,000坪的「忠義兒少福利園區」。(忠義基金會提供)
■ 為下一代建一座「足以托住他們生命重量」的家園
台灣正在快速進入超高齡社會,但同時我們必須看見另一個族群——需要安全、穩定、專業照顧的孩子們。忠義兒少福利園區是台灣公益史的重要一頁:它象徵著社會願意用更細緻、更具專業的方式對待失依兒,不是憐憫,而是尊重;不是短期援助,而是長期陪伴。未來,園區將成熟後開放:
- 托嬰中心
- 早療服務
- 心理諮商中心
- 社區共融空間
成為一個真正「把社會連回孩子,把孩子帶回社會」的基地。

▲忠義基金會於桃園設立首創一站式兒童福利園區。(忠義基金會提供)
■ 讓愛落地,是讓希望長出根
《詩經》有句話:「如彼築室,于何其極。」意指:為心之所愛築一座房屋,是最極致的願望。今天,忠義基金會與政府、企業、社會的多方力量合力,正在為一群沒有選擇出生環境的孩子,築起一座「可以安心長大」的家。願這座園區,不只是建築的完成,更是一種文化的開始:讓每一個孩子,都不用再漂泊。讓愛真正落地,並在泥土裡安靜而堅強地生根。如欲支持「忠義兒少福利園區」興建計畫,請洽忠義基金會:02-2930-2600 陳小姐
- 記者:陳 光蘊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