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鼻過敏 從打噴嚏到生活品質的守護

發稿日期:114年11月7日


在兒科門診裡,鼻過敏是最常見的主訴之一。許多孩子幾乎每天早晨一起床,就開始連續打噴嚏、流鼻水,甚至鼻塞到睡不好。家長常常焦急詢問:「醫師,這是不是感冒?為什麼吃藥都不會好?」其實,這些症狀往往並不是病毒感染,而是「過敏性鼻炎」。


鼻過敏不等於小感冒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徐欣健說,「過敏性鼻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對環境中常見物質(如塵蟎、灰塵、寵物皮屑、花粉等)過度反應而造成的慢性疾病。和感冒最大的不同點在於:感冒通常一到兩週就會痊癒,但過敏性鼻炎卻可能反覆發作,甚至一年四季都困擾。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包括:

•打噴嚏、流鼻水、鼻塞

•鼻子或眼睛搔癢

•長期鼻塞導致嘴巴呼吸、晚上打鼾

•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表現受影響

有些孩子甚至因為長期揉鼻子,鼻樑出現橫紋或出現黑眼圈,這些都是「過敏小特徵」。


影響的不只是鼻子

許多家長可能以為鼻過敏只是「流流鼻水」的小問題,但其實它對孩子的生活品質有著深遠的影響。長期鼻塞會影響睡眠品質,導致孩子白天精神不濟,專注力下降,進而影響學習表現與人際互動。


此外,鼻過敏也常和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過敏性疾病一起出現,被稱為「過敏三兄弟」。若沒有妥善控制,鼻過敏甚至可能增加氣喘發作的風險,對健康造成更大威脅。


如何確診與評估?

診斷過敏性鼻炎並不複雜,醫師會依據病史、臨床症狀進行判斷。有時也會建議進一步做「過敏原檢測」以幫助了解孩子對哪些物質特別敏感。常見的方式:包括血液檢驗或皮膚點刺試驗。了解過敏原並不只是為了「找到兇手」,更重要的是能夠針對性地改善生活環境,減少孩子接觸與發作機會。


環境控制是治療的第一步

治療鼻過敏並不是單靠藥物,而是需要「環境控制」和「醫療介入」並行。徐欣健提出環境調整建議包括:

•減少塵蟎:使用防蟎寢具、定期清洗床單被套、避免毛絨玩具堆積。

•降低灰塵與刺激物:保持室內通風,減少菸害與香氛等刺激源。

•注意氣候變化:早晚溫差大時,替孩子增添衣物,避免冷空氣誘發症狀。

這些方法雖然無法徹底根治,但卻能顯著減輕症狀,減少藥物需求。


藥物治療:安全且有效

當孩子的症狀明顯影響生活或學習時,藥物治療就成為必要的選擇。常見的藥物包括:

•抗組織胺:減輕打噴嚏、流鼻水與搔癢。

•鼻噴劑(類固醇噴鼻劑):有效控制鼻塞且安全性高,長期使用也不必過度擔心。血管收縮劑型鼻噴劑通常建議短期使用,切勿連續使用超過一個星期。

•其他輔助藥物:如口服類固醇,但多不建議長期使用。

在醫師指導下正確用藥,不僅能改善症狀,也能幫助孩子恢復正常的睡眠與學習表現。


過敏免疫治療的可能性

對於症狀嚴重、藥物控制效果不佳的孩子,可考慮「免疫治療」。透過長期且規律接觸少量過敏源,來訓練免疫系統降低過度反應,從而改善過敏體質。雖然療程需持續數年,但能帶來長期的改善。


徐欣健強調,照顧鼻過敏的孩子,需要家長耐心陪伴與細心觀察。除了配合醫師治療、調整居家環境外,最重要的是理解孩子的不適並給予支持。過敏不是孩子「矯情」而是真實存在的生理困擾。當父母能以理解代替責備,孩子也會更有信心面對。


與過敏共處,也能自在生活

兒童鼻過敏無法一次性根治,但透過環境改善、適當藥物與家人支持,孩子仍能享有良好的生活品質。若發現孩子長期流鼻水、打噴嚏或鼻塞,別再以為只是反覆感冒,建議盡早尋求兒科或耳鼻喉科專業評估。提早認識與處理,才能幫孩子在學習與成長的道路上,少一些困擾,多一份自在。

Google新聞-PChome Online新聞


最新政府消息新聞
人氣政府消息新聞
行動版 電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