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臺中農改場 推動清流部落友善稻作與生態保育
記者吳素珍/南投報導

清流部落試驗的減藥田區稻穗結實滿滿等待收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及安達人壽共襄盛舉。(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臺中區農改場推動清流部落友善稻作與生態保育兼顧農業永續與企業社會責任,打造「川中島」永續農業示範區,推廣食安教育及在地生態保育成果。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與臺中區農業改良場共同推動「川中米友善栽培與水田生態保育專案」,於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展開友善農業及生物多樣性調查工作。此專案由安達人壽贊助,計畫結合在地農友力量,推動稻作減藥栽培、棲地營造及生態監測,期望打造兼顧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育的示範農村。

減藥田區旁蝴蝶營造的小角落。(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清流部落位於北港溪、眉原溪與阿比斯溪交會處,因地勢環繞溪谷,自日治時期以來被稱為「川中島」。部落為賽德克族德固達雅語群聚落,族人稱此地為「Alang Gluban」(谷路邦部落),擁有珍貴的文化歷史與稻作傳統,並以「川中米」品牌聞名。

活動圓滿完成,大家都盡興愉快且收穫滿滿。(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的技術指導下,清流部落農友逐步導入減藥及友善農法,配合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之生物資源調查,建立農地生態基礎資料。當前之生物多樣性調查成果豐富,顯示本區具備高度生態價值。蝶類共記錄5科46種,以粉蝶科最為多樣,並以紋白蝶與青帶鳳蝶為常見蝶種;鳥類共觀察到68種,包含臺灣畫眉、林鵰等受關注保育物種,同時也記錄到大卷尾、紅尾伯勞等掠食性鳥類利用新設置的棲架活動,反映農田環境具良好的棲地功能;哺乳類方面,紅外線自動相機亦拍攝到白鼻心、鼬獾及食蟹?等中小型野生動物,顯示田區周邊仍保有完整的野生動物活動廊道。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未來將依據調查結果,配合臺中區農業改良場之農友輔導措施,針對蝴蝶進行食草及蜜源植物之棲地營造,並持續監測棲架之鳥類利用狀況及哺乳類活動頻度,以供提出田區棲地改善建議,建立兼具科學數據與在地實踐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模式。
為展現合作成果,三方於11月21日舉辦「清流部落友善農業與生態保育成果發表會」,邀請學童、農友與部落居民共同參與。會中呈現一年來的生態調查成果,以及在減藥、減肥與不使用除草劑下仍維持穩定產量的經驗,並強調友善栽培對食農教育與食安的正面效益,期待此模式成為原鄉永續農業的示範。
更多新聞推薦
● 賴清德記者會上「證實」中國將於2027年攻台? 總統府:錯誤的片面解讀- 記者:記者吳素珍/南投報導
- 更多政府消息新聞 »
